这两天在诵《妙法莲花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个“妙”,领悟到这个“妙”?
公元569年,智者大师于南京瓦官寺讲《妙法莲华经》,仅一个“妙”字就讲了整整九十天,世称“九旬谈妙”。九十天讲一个“妙”字,可见《法华经》的奥妙,难思难量。
在佛法修行中,作为声闻众,是把轮回和三界当作真实的,把出三界也当作真实的,随之把出三界的果位也当真实的,所以他要成佛还要经过久劫的磨炼。而《法华经》里的龙女,虽然是畜道,是女身,但当她从文殊菩萨那里觉悟到法界体性、皈依诸法实相后,就戳破了所有轮回的假面,所以在她把龙珠供养给佛陀的一刹那就证得了菩提。
《楞严经》里观音如来教观世音菩萨,“彼佛如来,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一直到“忽然超出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龙女证悟到的就是这个见地。
我们大乘佛教的精华,就在这里。在禅宗里这叫祖师禅,“一箭过三关,顿证如来地”。如果说如来禅还安立次第的话,中国的祖师禅是不安次第的,它是只论见地不论行履的。
我们要是有了这样的见地,再去看《楞严经》,六道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因感生欲界六天的,什么因感生色界天的,什么因感生无色界天的;什么因才能超出三界证阿罗汉……再看这些的时候,那是多自在呀。所以“妙法”,这里面确确实实是有奥妙的。
如果《楞严经》里观音菩萨给我们示现一路涅槃门、直证佛果的话,那《法华经》里面的“妙”,就是通过文殊菩萨的弟子龙女来示现的。
那怎样的人才能得到这样的成果呢?这里面就有我们修行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榜样——药王菩萨。作为佛的弟子,我们能够为法忘躯,真正地上为诸佛、下为众生,把生命像火焰一样燃烧,那自然就会与佛的果相应。
《华严经》里也讲到,“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佛法的核心就是智慧,智慧是有温度的,有时甚至就像火焰一样,放光放热,度世度生,荷担如来家业,燃尽众生烦恼。所以智者大师读诵《药王菩萨本事品》,到“是真精进”这一句时,顿然大悟,融入到法界大光明中,现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所以《妙法莲华经》的“妙”,是芬陀利华,佛陀把妙义和盘托出,没有赘述,令有缘者如饮甘露,醍醐灌顶。
古代祖师说过,“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对于梦中人,六趣是很真实的,所以他努力地晋级;对于已经醒悟的人,这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佛法就在那里,佛门始终敞开,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壁垒。像我们很多人虽然学佛了,还是善于为自己找懈怠的理由。这些理由听起来都很真实,但往往会影响你生命的状态和结果。选择不一样,结果必然不一样。
信仰就是这样,我们能信到什么程度,就受用到什么程度。你真的对极乐世界深信不疑,为之勇猛精进时,你的果就会成熟在极乐世界。
像我们师父悟公上人,在他早期就已经诵了三千多部的《法华经》,可以说他老人家每个细胞都是《法华经》。所以他的心量才是法华的心量,他的人格也是法华的人格。
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具有法华的人格,都能领悟到法华的“妙”。
——传喜法师
1. “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法华经·法师品》
2. “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3. “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华经·法师品》
4. “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法华经·如来神力品》
5.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6. “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7.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悯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后,悯众生故,出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法华经·法师品》
8. “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使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茶、若毗舍暗、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9.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着衣服、用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