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外道最重要、最关键的差别就是:佛教是皈依三宝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宝的。佛教皈依三宝(即佛、法、僧)是基础,有内皈依和外皈依,外皈依指外在的住持三宝,有佛像,有经典,有代代相传的僧宝。通过亲近外在的住持三宝,听经闻法,开显智慧。让我们明白自性也有三宝即内皈依:佛性就是我们的佛宝;按照佛性去行住坐卧,就叫法宝;六根寂静,熄除了贪嗔痴,这叫自性僧宝,自性三宝才是究竟的皈依处。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外道非贬义,在古代论著中也有太阳派、月亮派等外道,皈依这些并不能让人脱离轮回获得究竟的解脱,所以皈依三宝是学佛和修行的基础。因此我们以后区分佛教和外道时,首先要以皈依来分。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其次如果从广的角度来讲,外道和内道的见解、修法、行为、都不一样,最后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区别。
佛教的见解有暂时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暂时见解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寂灭涅槃,这就是暂时的见解,这就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共同的见解,但最究竟的见解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 大平等 大清净;而外道虽然也讲了一些空性,但是,他们讲不出缘起性空的空性。他们所讲的空性,只是一些很粗大的空性,不是显空无别的空性。比如说,有些外道也说,现在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见的那些东西是如幻如梦的。他们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如同人的头上没有角之类的空性,佛教并不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性。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外道能够抉择人无我以上的空性,外道根本没有这种殊胜的见解。
佛教的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暂时修持制止分别念的禅定,并没有如是殊胜的修法。
佛教徒的行为:莫舍己道,勿扰他心,佛教是远离贪嗔痴以及损害众生的行为,而外道经常损害众生,也不能脱离贪嗔痴的行为。
最后的果位也有天地的差别,佛教的果位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果,而这些果位外道是没有的,他们只能流转于六道轮回当中。
以上是佛教徒的皈依、见、修、行、果,与外道是怎么区分的?大家要常以之来衡量自己,看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佛教徒。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下面略说下“神通”
学佛是为了生死,脱轮回,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为根本目的,世人向往的神通本身就是人人皆有的。在儒家经典当中说“神”是神妙莫测的意思;在佛经里面谈“神”是天心的意思;“通”是慧性,神通是天心慧性,意思就是天然的智慧能超越时空,一切无碍,这是神通的本质义。天然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天性,换句话来说,神通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但是现在我等众生为何什么样的神通也没有呢?这是由于我们因无明而烦恼分别,心散乱,本具的神通显现不出来。一般谈神通讲有六种:
一、天眼通,不是我们凡夫有障碍的肉眼,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墙壁一挡就看不到墙壁之外的事情。天眼就能穿过去,高山峻岭、墙壁都挡不住,能看到很远;
二、天耳通,不仅能听到这个世界很远的音声,乃至于他方世界的音声都听得到;
三、他心通,立刻能察知别人举心动念,知道他人的心理活动;
四、宿命通,能知道自己和他人多生多劫在哪一世投生,什么名称、家族、福报、寿命等;
五、神足通,就是能够飞行。甚至于心中系念哪个地方,念头一动,身体就可以过去了;
六、漏尽通,证果的圣人烦恼断尽,不会再漏失在三界里面,这叫漏尽通。外道有可能有前五通,但没有漏尽通。一旦得道神通自现。
那么佛法是什么?是活法,是教你如何活好,如何断除烦恼,如何解脱生死大事,如何证悟万法实相,这是佛法,而非大家所认为的“神通”是佛法。佛教的基础是什么?是因果,因果法则不可改!所谓“万法自性空,因缘果宛然”。学修的根本是什么?是深信因果,深信佛陀的教诲。你只有深信,才能获得诸佛摄受与加持。如你天天念佛,当你念到无念自念之时,是不是已经在念佛路上有所成就了呢?佛度化众生,皆是随缘度化,你与佛有缘,那么佛能度你。若无缘,就算佛千方百计去度你,亦度化不了你。俗话讲;“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其次神通并非无所不能!目犍连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亦被尊称“神通第一”,并不能依靠神通度化其母出离“饿鬼之苦。”可知“因果、业力”并不能被“神通”所改变。
佛教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开发自性中的慈悲与智慧宝藏,以此自利利他,究竟成佛。古德也曾谆谆教诲说:但得本(圣道),莫愁末(神通)。切勿错用了心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