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
宝藏
。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华严经》中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不管是黄金做的佛像、菩萨像、声闻像、缘觉像,还是黄金做的天人、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像,黄金的本性都没有改变,只不过这十种像之间存在差别,这个差别可以用 “十法界”来比喻,而黄金所比喻的就是我们的心。
悟公上人圆寂前跟大众开示:“三点如星相,斜勾似月牙。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它。”“三点如星相,斜勾似月牙”,就是心。
成佛是心的圆满相,不圆满的业报相,比如地狱、饿鬼、畜生,也都从心而来。了解了这个道理,修行就会变成我们自觉的行为。
“心”是大方广的,心的宝藏、功用是大方广的、是华严、是无障碍、是解脱、是极乐。但是众生不知道“心”之后呢?就迷失在境当中,就随境流转,这就是“轮回”的相。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我们在境中迷失了心。什么叫苦呢?就是在境界当中,不知回归我们的本源。
《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相从哪里来的?相是我们自己的心造的。所以佛陀成道之后说,我已经找到建轮回房子的主人了,三界的房子从此不再造。阿罗汉也是如此,“我身已尽,不受后有”。
我们要想脱离轮回,见境时,要知道一切境都是因心而显,所以应当回归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地宝藏”,造了种种一切,都变成了我们轮回的对境,苦的世界。欲免轮回苦,就要回光返照——所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成就了“道”,我们谁不能成就呢?众生个个有心,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就是我们所有人学佛最大的一个因,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一切众生的佛性——智慧德相,皆是圆满的,具足一切诸佛之德相。我们迷在境里面了,就是众生,就随业流转,所以要在苦海无边之中,能够回头过来,那就登上涅槃岸了。
娑婆世界是众生业力所呈现的,乃至我们的肉体也是业力的流转。在这样一个世界,因为自身业力的先天狭隘性,所以我们见不到一个完美的世界。
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完美自己,但有可能大家看到的我,我看到的你都不完美。虽然我们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但是我们很难在自己的身心,特别在这个娑婆世界去完美它。
但是当我们追随佛陀,真正地打开了信心的眼睛,启迪了智慧的时候,我们愿意相信有一个完美的佛陀的家园,佛陀的净土。我们愿意把生命中所有最美好的福德智慧回向佛国,我们愿意超越这五浊恶世来重塑自己的生命。
同时,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用佛陀制定的戒律来修正自我的行为,补缺生命的漏洞,但这是对自己的承诺和制约,是用来对治自己的,不能成为衡量别人的工具。
当我们用戒律去比对别人的时候就会变成斗争。我们要知道人无完人,我们在自己的要求下都难以完美。我们要将心比心,要去包容别人,包容别人的不完美实际上就在深刻地反省自己的不完美。这样的人有忏悔之心、惭愧之心。
当我们生起了宝贵的信仰,不是说就随时可以展露你的赤诚、你的品格了,这也需要时节因缘,是有对境选择的。我们对三宝的恭敬行为也要注意场合,因为一个信仰者展露其虔诚的时候,没有信仰的人是不会理解的。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曾经看到别人信佛也是无法理解,经过多少的铺垫、转换,才建立起现在的信仰。一个纯善之人,有好的习气,有好的功德,那是很自然的。一个烦恼重的人,贪嗔痴的恶业是他生命的常态。
所以我们不仅要了解,还要保护别人,不要成为引发他人贪嗔痴的一个契机,这也是护念众生的根基。
月明天心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关注美味分享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