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殊寺 观音菩萨成道日期间
九朵昙花次第开放
2022年7月17日,佛历三零四九年农历六月十九,欣逢观世音菩萨成道吉日,为祈国泰民安、 疫情消除、 风调雨顺、 护国佑民,古文殊寺启建系列祈福活动仰祈观音菩萨大威德加持,遍洒甘露得清凉,普度众生登觉岸。
六月十七、十八日,大众云集妙吉祥法堂讽诵《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乃如来密意,微妙不可思议。两日来,蒙诸佛菩萨加被,龙天善神护佑,僧俗二众三障蠲除,同沾法喜,亦不可思议。
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如优昙钵花,与此同时,古刹昙花数度盛放,馨香弥空,宛若灵山会上。
六月十九晨五时许,摩尼宝积佛殿,妙香四溢,法界蒙熏,梵音绕梁,祥瑞重重。果能法师拈香主法,领众普佛,共祈家国康宁,正法久住,一切有情获无边福德智慧,得如意自在清凉。
修斋功德妙难量,无相布施福寿长,悉有护法檀越,为令正法久住,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敬设上堂大斋,供佛及僧。
晨九时许,大众云集妙吉祥法堂,法幢高悬,钟罄同鸣,鱼鼓齐震,梵乐盈空,恭请传喜法师上堂说法,广度有情。
心月圆通含万象,法身清净等虚空。
应现随机各不同,稽首大悲观世音。
大圆法海,菩萨念念欲度众生,众生心心忆念菩萨,犹如镜光映摄,千珠互现,感应道交,自蒙济度。
观世音菩萨,乃过去正法明如来,已得究竟之佛果。誓愿宏深,倒驾慈航,济度无方。刹刹尘尘,在在处处,有求皆应,无感不通。如一月普印于千江,千江俱现乎一月。
大众当知,菩萨之心如月,众生之心如水。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权以巧现。若依此义,复感自性菩提,定然业障消除,智慧开发,发大心于当念,成佛果于将来。
值此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大众云集,讽诵大乘经典。香华明灯,时鲜珍果,百味妙供,飨佛斋僧。为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佛运昌隆;常住三门镇靖,海众安和;众弟子业消智朗,增福延寿。敬奉三宝,圆满敬设,上堂大斋,功德难思,利乐无穷。
虽然如是,
今大斋庆赞一句,作么生道呢?
头头救拔观世音,法法圆通本自在。
照灭五蕴即空性,除一切苦真不虚。
说法既毕,僧众共入观堂,受施应供。是日旭日凌霄,瑞气盈空,大圆彩虹高挂于空,古刹内外祥瑞遍满。
晚七时许,合寺僧众于摩尼宝积佛殿广场蒙山施食,并于现场授三皈五戒,祈愿佛光普照,济恒沙之苦趣,更冀国泰民安,三门宁静,海众安和。
现场开示摘录:
1.六字大明咒的功德
如果我们能够发起菩提心,生圆次第地去修持六字大明咒,那我们每一个细胞里都会充满无数诸佛的加持。我们身上,甚至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够解脱生死,这就是六字大明咒的功德。
2.观音菩萨不会加被我们轮回
佛为什么来度众生?是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佛菩萨加持我们也是通过我们的自性佛加持的,所以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佛性,自性自度。你能够自性自度了,诸佛菩萨的加持就能够融入我们的生命。
观音菩萨不会加被我们轮回的,不会加被我们贪嗔痴。我们能自性自度的时候,观音菩萨就加持我们了。
3.避免陷入“修行的唯物主义”
观世音菩萨除了救度我们,也给我们示现了一个榜样,我们要如是去行持。除此之外,还要加上信仰的温度,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性的或者是工具性的操作。你没有信仰前提,没有感恩心,没有菩提心,那“照见五蕴皆空”又会陷入到工具学,陷入“修行的唯物主义”。
“修行的唯物主义”会有障碍,这样的人感恩的心、信仰的心会比较单薄,不能有力地住持佛法。因为即便个人修行再有力,当你来结缘众生的时候,都是那么得脆弱、微薄。我们只有对三宝充满信心,尤其具有清净传承时,才堪于住持三宝。
4.文殊菩萨传给我们的三个窍诀
出离心、菩提心、清净心,是文殊菩萨传给我们的三个主要修行窍诀,也称为“三主要道”。
对于凡夫来说,我们要认知轮回的过患,要对三界生起出离之心。苦从哪里来?无明造惑业,然后感召苦报。破无明需要开智慧,需要有抉择,我们要选择终止产生苦报的诸业的相续,断集灭苦。所以,对三界轮回之苦要有一个出离的心。
我们还要能够现证五蕴皆空、诸法无我,这样欲界、色界、无色界对我们的束缚就会越来越小。当我们的智慧越来越透脱,还要生起普度众生的心,度一切如母有情究竟离苦得乐。这就是菩提心,是大乘的标志。
无论是小乘道自己出离,还是大乘救众生出离,都不能离开般若空性的清净见。如果说“我”是人格,如果说“无我”是一种法,那这个法里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所谓众生,也不过是诸法空性之一,我们要安住在这样的空性正见去自利利他,如此,就不会产生我执、傲慢、有所得想。这种空性越周遍,我们生命的菩提资粮就越多,而且不会走弯路。
以此法会功德,回向遍一切处、一切有缘众生, 仰仗大悲观世音菩萨圆满福德,入佛菩提,即生安养;
愿观世音菩萨慈悲愿力加被一切众生,清净身心,如意吉祥;承此功德,祈愿国运昌隆,风调雨顺,正法久住,佛日增辉,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法界有情,同圆种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