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以上图片观看精彩视频
(时长:32:24分钟)
《灵峰宗论·示元白》 第十一集
蕅
益
大
师
不忍圣教衰 不忍众生苦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
南无蕅益大师
南无虚云老和尚
南无悟公上人
佛陀和历代祖师都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因为圣教住世就是世间明灯,三宝是苦海之舟航、暗夜之明灯、火聚之甘露。这次学习主要重点还是对出家人,所以讲的时候重点就不一样,力度也会不一样。
我们对蕅益大师这篇文章是越来越熟悉了,有了这个纲领我们平时就会思惟修。我们聚在一起,要把身口意都清净、净化、调整好,我们听法的时候既是闻思也是修,也像禅定一样。在禅堂里如果坐一支香,你的身口意能调得好、能安住、有轻安,还不错,但也有的很多是昏沉、散乱的。
实际上佛陀能超越时空障碍,非常明晰地照见我们众生心所思所想。我们这些追随着佛陀的佛子们,在一起学习佛法的时候,共同地蒙佛光加被,所以这个当下实际上也是念佛、也是禅定,这个当下因为清净的缘故也是持戒,所以禅、净、密、律在这一堂课中都会体现出来。
僧团的这种共修也会从见地上越来越统一。大家来寺院后,很多还只是凭着自己的想法,活在自己的阴影里面。但通过师父讲课,通过师父对三宝的理解、对修行的理解,慢慢地你就会了知一些,这个光也会照到你的生命里。
转小向大 发菩提心
佛很慈悲、处处表法,但是我们很粗心、不往心里去。行、住、坐、卧四大威仪,站是属于住的威仪,行有行的威仪,坐有坐的威仪,卧有卧的威仪,这里面都有内涵、都显发着祂的功德。
小乘首先关注行为准则,更细的就是心灵准则,再到更深的见地准则就是三昧耶。行为的准则是小乘戒律;思想的准则就是大乘戒律;见地的准则就是三昧耶见。
为什么要选蕅益大师这篇文章来学呢?因为这一篇有点像菩提道次第,里面也带着大乘见、禅宗的,所以这个偈颂部分一上来就说“佛性众生性,一性无二性”。
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跟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有没有关系?有关系的。佛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包括我们众生的,我们是佛心中的众生。祂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过去无量劫、未来无量劫、当下遍十方,有包括我们在内吗?包括我们在内的。
我们有超越生死、超越空间、超越时间的特质吗?我们有时候做了关于未来的梦都会实现。刚才说到菩提迦耶,我们的心就会缘菩提迦耶,说到拘尸那罗就会想到拘尸那罗。
所以佛的“性”和众生的“性”实际上是同体的,说“一性无二性”,这就是一乘教,大乘体性就出来了,一实相印。所以蕅益大师这一篇文章是在一实相印中由大悲而流出,这里面实际上也具足了体相用。
唯识、中观、禅宗,实际上就是要让大家明白这个。当凡夫念阿弥陀佛的时候,还属于第六意识、分别意识心在念。所以禅宗就叫你参:“念佛是谁?”要参话头,“阿弥陀佛”这个念,在念的同时是谁在念?所以这个参话头有很多名字,有说“娘未生前的面目”。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蕅益大师求无上道的心,这是他的善根。但求无上道的这个心是圆顿的,他怕自己落在小乘的状态里。佛的八万四千法都好的,包括小乘法也是很好的。我们虽志求无上乘,但是小乘法也很重要、很对机,是我们要去行的。因为怕你“大而无乘”,说得太高了之后,然后用的地方却用不上,讲那么高,但实际上,我们还是很差劲的。
昨天还布置一个对治贪欲的功课。贪欲就是身见,对自身的见、他身的见。用放大镜看皮肤角质层里面都是螨虫,再往里面看,真菌布满了内外。所以佛陀说《入胎经》时,佛眼看到人体是一个大虫聚,他说:“谁有智者会爱惜这样子一个垢秽之身!”当我们没有看到这个真相时,停留在表面现象里,然后就会爱自己的身,不单单自爱,我们有我见、还有人见,还爱他。那些圣者虽然要身相圆满,但圣者所散发出的是智慧和悲悯。修行人要念念无常,念念不净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在这个修法里面,哪里对轮回有贪爱之心?对这个色身有贪爱之心?
如水乳合
大家有时候说:“法师长久住世!”法师长久住世与否在于弟子如不如法。法师讲课如果不掏心肝,不跟弟子产生法的连接,那就是自由的;法师一旦跟弟子产生链接,他的生命就交给他们了。
我们听法的过程不仅仅只是法师在讲,实际上有语境,最主要是把大家都跟本师释迦佛陀链接起来了,跟我们所祈祷的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链接了。请问蕅益大师这一篇文章里有没有本师佛?有没有文殊菩萨?有没有观世音菩萨?都有,这个法里面实际上具足三宝、具足三学。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作为三宝弟子就真正地浸润在三宝的殊胜对境当中,在三宝的光芒、在三宝的甘露中滋润着,也就是“如水乳合”,在这里同参同学,整个身心沐浴在其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