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
02.28
送
SONG BIE
别
芳
草
碧
连
天
古
道
边
长
亭
外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首旋律响彻在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动容,这是一百多年前李叔同为辞别挚友写下的《送别》。
歌手朴树曾在翻唱《送别》时,失声痛哭,他说:“如果这是我写出来的歌词,让我当场死在这儿都可以…”鲁迅说:“得李师手书,幸甚”,就连一向傲娇的张爱玲都说:“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我是如此的谦卑。”或许有人疑惑,李叔同和弘一法师什么关系?
他是弘一大师,也是李叔同。他的前半生是李叔同,出身富贵人家,风情、才华与万丈红尘齐高,他擅书法,精金石,通诗词,达音律,是举世瞩目且公认的天才和通才,在艺术道路上,走出了千万人难以走出的幽境。
然而在盛名抵达巅峰之际,他毅然斩断红尘,行舟渡河,来到了孤独深寂的佛门之中,从此不问凡尘,笃志苦修,成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被后世奉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01 别挚友 作《送别》】
《送别》是李叔同送给好友许幻园的作品,背后是一段与挚友辞别的往事。
1913年的一个冬日,下了一场很大的雪。当日的李叔同突然听到门口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喊,出门一看:竟是许久不见的好友许幻园。见到好友,自然欣喜非常,可刚准备请他进屋,许幻园却突然地蹦出了一句:“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许幻园便挥泪告别,转身踏雪离开了。
李叔同呆呆地看着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中站了很久,回屋后,李叔同的脸上一直如冰霜一般凝重。良久,才艰难地吐出“弹一曲”三字。叶子小姐默默低头抚琴奏曲,当曲子响起,李叔同的泪水终于倾泻而下。在叶子略凄婉的琴音里,李叔同含泪提笔写下了“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佳作。
【02于一切众生,当如慈母】
弘一法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半生繁华,半生空门,无论出家前还是出家后,都抵达了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境界。但他一生谦虚谨慎,晚年甚至自号“二一老人”,自谦是“一事无成、一钱不值”的老人,他不仅虚怀若谷,还怜悯众生,他一生的很多轶事都践行了他所说的:爱就是慈悲。
有一次,他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他藤椅里坐,他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每必如此,多次之后,丰乃垂问。弘一答曰:“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丰子恺每每忆及,总感动不已。
此外,弘一法师还曾在丰子恺家告诉学生:你家地上有很多蚂蚁,这让丰子恺很是震惊,因为他从未见过,可见法师观察入微。后来,丰子恺说,弘一法师的关心小蚁小虫,是由于他的慈悲之心。他的心,正如《华严经》上所说:“于一切众生,当如慈母。”
夏丏尊先生曾说过一件事:有一年,弘一法师偶然经过上海,向坊间购买仿宋活字,以作印刷佛经之用。买来后,法师觉得字体参差,行列不匀,因发愿特写字模一副,制成大小活字。返山后,就依字典部首,聚精会神逐一书写,日作数十字,偏正肥瘦大小稍不适意,就重写。一个月后,写到“刀”部,忽然中止。问其故,弘一法师说:“刀部的字,多有杀伤意,不忍下笔。”夏先生赞叹道:“其慈悲恻隐,有如此者。”
弘一法师出家后,徐悲鸿先生曾多次进山看望弘一法师。一次,徐悲鸿看到一猛兽在法师跟前走来走去,神态十分闲适。徐悲鸿觉得很奇怪,便问法师:“这猛兽看起来像山上野兽,为何在此却不伤人?”法师说:“早先它被别人擒住,我把它救下放了,因此它不会伤害我。”
不仅如此,连寺里闹鼠害,毁坏衣物,啮咬佛像,弘一法师都去翻阅旧典,找到饲鼠之法,每天投食,最终果然除去了鼠患。直到他西逝之前,还念念不忘对弟子说:“我去后,你记得遗体装龛时,要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无辜烧死。”生前爱惜蝼蚁等弱小不足为奇,连死后也顾念这些微小生灵,弘一法师的慈悲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03 万事皆空,不废书法】
出家前的李叔同,是世间难得的奇才,绘画、音乐、诗词、戏剧……一通百通,被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遁入空门的弘一法师,惟书法不辍,之前全部的才华,都变成了供养书法的养料。他的书法浮华褪尽,清凉超尘,精严净妙,于朴拙中见风骨,以藏锋稚拙的线条,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趣。
弘一法师善巧方便以书写《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中佛经妙语结缘给世人,一幅一行、一字一款、一笔一划、一章一印,都凝神静气,恭敬认真以求。法师的墨宝、诗词,人见人爱,历久不磨,他全身心以赴、认真仔细地进行创作,终使“字如其人”不少人因为珍爱法师书法,对法师墨宝中经文妙理有所感悟,最终皈依佛门。
叶圣陶说弘一法师的字“蕴藉有味”: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时人都将弘一法师的墨宝都奉为至宝,一笔一画,都有如见法师本人的喜悦,其中滋味,难以言表。
【04 精研戒法 行守无亏】
弘一法师出家后,在灵隐寺受戒期间,慨叹僧界为世所诟病者,皆以不守戒律之故,于是发愿毕生精研戒法,初学有部之律,其后专弘南山律宗。
法师自专研南山律后,曾对天津新刊的《南山三大部》,与日本请回古版的《南山三大部》等相互检阅,进而逐一整理、校释,以便于后人的学习。法师穷研《四分律》四年,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晚年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为法师弘扬律宗两大名著,同时又编写了《道宣律师年谱》、《灵芝律师年谱》、《藕益大师年谱》、《见月律师行脚图》、《寒笳集》等。
弘一法师之所以成为律宗大师,不只是他对于律部的钻研和整理,而是他的实践生活,他对微细的戒行也能行守无亏。当时湛山寺倓虚法师派人请弘一法师到青岛讲律弘法,弘一法师欣然答应。当得知湛山寺准备了隆重的接驾仪式,法师连忙约法三章: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宣传。并更换了轮船班次,提前到了青岛。弘一法师到湛山寺没几天,应僧众的要求,开始开示和讲解律学,第一讲便是《律己》。湛山寺有个火头僧人, 以为弘一法师为一代高僧,必然前簇后拥,锦衣满身。一日,他乘弘一法师不在,走进弘一法师所住寮房,细察一番,只见床上是破旧衣服和被子,桌上是秃笔经书,简陋朴素已极,火头僧人终于明白弘一法师为何到处受人尊敬敬仰了。
63个流年,
在俗39年,在佛24年,
半生繁华半世僧,
他的一生,横跨两个世界,
红尘之中,他是令人仰止的天才,
看尽人间繁华,韵极风流;
遁入空门,他又一心向佛,
以清朗的佛光宽慰众生之苦。
他尝尽人世的悲欢,
历经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
如夏丏尊一语概之:
“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
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
为严肃之教育者,
为戒律精严之头陀,
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又如赵朴初先生所说: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