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四十五集(二)
圆教
(五)六即
1. 理即
2. 名字即
3. 观行即
4. 相似即
5. 分证即
6. 究竟即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四十五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53:13
(五)六即
《法华经》中明开示悟入佛知见,开佛知见,正对十住;示佛知见,正对十行;悟佛知见,正对十回向,入佛知见,正对十地。
《华严经》在初住位,便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从二住以去,无不如此,正是明四十二位,行布圆融,不可思议。
《维摩经》:“薝葡林中,不嗅余香,入此室者,唯闻诸佛功德之香。”也正是说明圆教四十二位,位位所证,都是佛的境界。
《般若经》:“如来为发最上乘者说。”最上乘,正是圆教一乘。
《涅槃经》:“复有一行,是如来行。”如来行,正是圆行。《大经》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当知是人,已用一切诸河之水。”譬如圆教行人,凡修一行,即具一切行。
《首楞严经》:“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也是譬喻圆教的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
这些经文,都是说明圆教行位的圆融。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比如说我们理解了理即,开始有“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个概念了,但是对于这个真正的理,我们有没有悟到?没有的。我们只是分别意识知道有这个方向,但是并不知道我们的佛性在哪里。
虚云长老五十七岁大彻大悟,那个时候可不可以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可以了。过去祖师都有这样子的。
请问开悟之后,还要修吗?要的,而且这个时候才真正叫正修,不明白之前,那叫盲修。但如果有善知识摄受,你可以修前行,趣向这个路,因为他是知道方向的,他可以引导着你,你自然会从迷宫里走出来。
怀让大师跟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有这样一个问答,问“还佛修证否?”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实际上这个修就是不修,这个证就是没有对待的了。“初发心时,便成正觉”,那还怎么修?所以过去祖师就说“善自护念”,不要再把这个丢了。这在净土法门里叫“净念相继”,在唯识里边叫“等持”,也就是“安住”。
我们要好好去参其中的意思。
悟公上人开示:
那么阿弥陀佛,又化了永明智觉延寿禅师,他劝导我们,《宗镜录》里,一百卷《宗镜录》这四句是他自己亲口说出来的,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有思终不睹,息思则见道。所以我们用功啊,一定要息心念佛,心不休息,心不清净,一念清净心,便是法王印。不管修哪样法门,心若不清净,道业不成就,要修到心地清净,方才与佛法相应。那么各位自己回思回思,心里想想,我们念佛的时候,还有什么思想,旁边还有什么念头走出来,还有什么放不下?还有什么看不破,还有什么地方有尴尬的事情,所以念佛要念到心清净。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那么才方能够一人修行,一人生西方,生到西方永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生可以成办这个道业成就,可以见佛了生死,再回来娑婆,方能善巧方便教化众生。
从传承上来讲,我们是很有福报的。我虽然是一个凡人,但是我们师父是佛教界公认的大彻大悟的得道高僧。我的观想就是这样的,不管是三皈依,还是给你们剃度,我都是观想供养给师父的,都是替师父在做的。
理很重要的。现在大家都喜欢法,法是看得见摸得到,但是修法的话,如果“理”不明了,那你修的是什么法?
《楞严经》说,“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请问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香,有没有熏到我们这里?佛陀在鹿野苑三转法轮的香,有没有熏到这里?佛陀在灵鹫山、竹林精舍、祇树给孤独园、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摩醯首罗天王宫…说一切法的香,有没有熏到这里?有的呀。
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若烧一尘,具足众气”,佛在他方世界所说的法,乃至十方世界诸佛在所说的法,请问会不会熏到这里?都会的。这就是圆教的“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
作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陀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东方妙喜刹土…请问我们想不想见佛?想的。但是到哪里能见到呢?我一直在悟这个,这是凡夫的一种情感,我们天天顶礼佛陀,但是看不到佛是很痛心的。所以玄奘大师到了佛影窟,看着佛留下的身影,痛哭流涕,“佛出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佛宝赞》“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兜率内院能不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呢?佛陀到底在哪里?这本身就是一个公案,是要参的。
佛陀在人寿百岁的时候,把百分之二十的福报给了我们众生,八十岁就无灭而灭,我们只知道他灭了,所以我们读《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卷就讲佛没舍利。佛经里处处都是给你设的悬案,要你去勘测,要你去解答。元宵节猜灯谜也是来自于佛教的。佛教传进中国的时候,是东汉明帝时期,东汉明帝亲自命令,从官府到平民百姓,挂灯笼,灯笼上面贴着佛言祖语,以此宣传佛教。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去猜、去悟的,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所以佛陀说,你不要因为这个话是我说的,你就轻易地相信了。这里面是暗含着智慧的,人往往因比喻而明白。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倒很赞叹我的妈妈,我妈妈不识字,但是她从小就跟我说,听话要听音。我一直悟不出来,实际上就是不能光听话的表面,要听话的内涵。她还跟我讲一句,说这是我们祖上讲的,人不识字不要紧,不能不识人啊!
所以这是有智慧的,因比喻而了悟。不要轻易地认为,我看过这个文字了就是在学圆教了,你如果认为这样,那你根本没学到。所以静权大师说,不是说你看了这个,读了这个,甚至把它背会了,你就真的知道圆教了。不是这样的,你不仅要深深地去思悟,还要按照这个方法去做。
诸佛境难思 世间无与等 法身性常住
修行无差别 诸佛体皆同 所说法亦尔
诸佛无作者 亦复本无生 世尊金刚体
权现于化身 是故佛舍利 无如芥子许
佛非血肉身 云何有舍利 方便留身骨
为益诸众生 法身是正觉 法界即如来
此是佛真身 亦说如是法 佛不般涅槃
正法亦不灭 为利众生故 示现有灭尽
世尊不思议 妙体无异相 为利众生故
现种种庄严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
(五)六即
《妙法莲华经玄义》:“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辩浅深;既论悟不悟,何妨辩浅深。”
《释签》(湛然《法华玄义释签》):“约理则证法无名,约事则不无诸位。”
圆教虽说圆顿,然而证悟亦有浅深,所以应立位次;虽立位次,然而但明一性,纵有浅深,只是一理。
所以说:“一悟即佛,无复位次之殊。”而一方面,又须立六即的位次。
--- 《天台宗纲要》原文
“然而但明一性,纵有浅深只是一理”,这就是祖师所讲的,约事则不无诸位,也就是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什么叫染污?好比你现在好不容易背尘合觉了,这个觉,位同大觉尊,在这个上面没有增减的,但是你不要再忘掉这个,又背觉合尘了,那就叫染污了。
所以祖师都说善自护念,禅宗公案里都是这样说的:善自护念,如是如是。永嘉大师到六祖大师那边去的时候,呈上自己的觉悟。六祖大师说,如是如是。
这个“如是”在圆教里面也有解释。比如说,我们说相、性,十如是,就讲其中的一个“如是相”,里面也有中、假、空,这个相是空性的理。空是相如,假是如相,中是如是相,相如、如相、如是相,这就是这一个相的空、假、中,所以禅宗里面就是“如是如是”。但作为天台宗,就要学这个教,请问这个教重要不重要?很重要的。理明了,事才会修。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