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态度也是可以消业障的

2021-12-08 00:02:00 发布: 人气:7

点击图片观看《天台宗纲要》第24集

时长:56分钟




天台宗成立于陈隋之际,因实际开创者智者大师住锡于天台山,故称天台宗。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佛经,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中论》为助成,以《大般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维摩诘经》、《仁王般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等经以增信。


一代高僧悟公上人,是教内著名的天台宗法师,曾在天台国清寺追随台宗座主静权大师十年,研习天台教观,深解意趣,止观双运、戒定慧三学皆得教内大德赞许,一生以法华之圆顿摄受众生。


2018年,适值智者大师诞辰1480周年之际,传喜法师于宁波慧日禅寺,秉悟公上人之教诲,教弘天台,行归净土,与僧众一百余人共同研习静权法师著述的《天台宗纲要》。


2021年,正逢悟公上人诞辰100周年。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天台宗纲要》系列视频,溯天台之法脉,忆上人之德海,一起走进佛陀的一代时教!


图片


 《天台宗纲要 》学记  

——第二十四课


第二章、通教

(六)十乘观法


第五、识通塞

第六、道品调适

第七、对治助开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离法爱


图片


第五、识通塞


四谛中的苦、集二谛,十二因缘中的流转门,和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这是塞;四谛中的道、灭二谛,十二因缘中的还灭门,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通。通是如幻如化,塞也是如幻如化,用如幻如化的通,通如幻如化的塞,令无塞不通。在这些地方,明见不昧,叫做识通塞。

第六、道品调适


能修的人,如幻如化不可得,所修的道品,也如幻如化不可得。虽能修所修,都不可得,而须精进修习三十七道品。


虽然能修的人如幻如化,所修的法也如幻如化,但这个过程是需要去修的,这个过程会产生结果。这里静权长老告诉我们,如果说“人法都空,无能修所修,悭贪、破戒,皆不可得,不碍涅槃,不必修习三十七道品”,这就变成邪见了。

这个智慧,原本是让我们安住在这种智慧中去修的,修的时候,观能修的人如幻如化、修的道品的法也是如幻如化。当这样去行的时候,所得到的智慧果报是很殊胜的,而不是把这个作为不去修的理由,那结果就相差很大了。


向上滑动阅览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庄严物有内、外,禅定、智慧诸功德等,是内庄严;身相威德,持戒具足,是外庄严;佛内、外具足。

复次,佛愍念一切众生,出兴于世,以智慧等诸功德,饶益利根众生;身相庄严,饶益钝根众生。心庄严开涅槃门;身庄严开天、人乐门。身庄严故,置众生于三福处;心庄严故,置众生入三解脱门。身庄严故,拔众生于三恶道;心庄严故,拔众生于三界狱。如是等无量利益因缘故,以相好庄严生身。



图片


第七、对治助开


藏教的人,定执一切诸法,无常、苦、空,而不知无常、苦、空,都是因缘所生,缘生无性,犹如幻化,不可定执。通教的人,就用这种如幻如化的智慧,来对治藏教的执著,帮助开通三解脱门,到达涅槃。

第八、知位次


从乾慧地、性地,直到佛地,一切位次,也是如幻如化,非有而有,不可于中,生起执著。然而一切位次,却历然不紊,不可以凡滥圣。


这里,静权长老特别悲心流露。修行一定要知位次,因和果不能滥,“不可以凡滥圣”。实际上印光大师也处处提醒大家。因为我们是大乘佛国,很多我们看到的经典,可能在上座部佛教里,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都看不到。比如《心经》,一拿起来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但实际上我们凡夫,自己有眼还没研究清楚呢,更别说无眼了。


也就是说,我们的因跟我们所念的很多经典是不匹配的。我们念的很多经典都是以阿罗汉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当机众的,还有很多大乘经典,是以文殊菩萨为当机众的。但是作为我们来说,我们充满了凡夫的习气,甚至习气重到都不知道自己有习气。


在知位次里,我们能看到这些内容已经要感恩佛菩萨了,我们对这些内容实际上是不能理解的。但是凡夫的心性就是,因还没有进去,就想取得果的殊荣。菩萨重因,凡夫是重果。阿罗汉果?要;阿罗汉的因?那不要,不去修。


所以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提醒我们不要以凡滥圣,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因上一定要真,因上不真,等到果现出来的时候也会毁谤的。


向上滑动阅览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有二种观:一者、得解观,二者、实观。实观者,是三十七品。以实观难得故,次第说得解观。得解观中心柔软,易得实观,用实观得入三涅槃门。

问曰:何等空涅槃门?

答曰:观诸法我、我所空,诸法从因缘和合生,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是名空门。

复次,空门,如忍智品中说。知是无我、我所已,众生云何于诸法中心著?行者思惟作是念:“诸法从因缘生,无有实法,但有相,而诸众生取是相,著我、我所。我今当观是相有实可得不?”审谛观之,都不可得;若男相、女相、一、异相等,是相实皆不可得。何以故?诸法无我、我所故空,空故无男、无女、一、异等法,我、我所中名字,是一、是异;以是故,男、女、一、异法实不可得。



图片


第九、能安忍


内来的烦恼、疾病,外来的名闻、利养、刀、兵、水、火,这些障难,都如幻如化,非有而有,能够安心忍耐过去,便可以从乾慧地进入性地。藏教认一切障难为实有,所以修行安忍很为困难;通教观一切障难,如幻如化,非有而有,于是修行安忍,就容易得多。

对于我们凡夫来说,藏教的内容,比如恶就是恶,是恶就当断,这是对机的。但当我们非常实有地执着的时候,通教如幻如化的观也非常对机。因为如果没有这个观,这种束缚怎么断呢?


通过佛法的接引,我们一点一点地,从凡夫的知见,到以藏教断凡夫的知见,然后再通过通教,乘上佛的智慧,把佛的智慧作为我们的知见,这就是潜移默化了。


当以佛的智慧来作为我们的见地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被这如幻如化的三界粘着,被它拉住,甚至当用佛的智慧来观我见、我执、见思烦恼的时候,我们强大的见思烦恼就变得没有力量了。


向上滑动阅览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住干慧地,其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无量!”

佛言:“不如初发意菩萨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置是住干慧地众生,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住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是一切福德,欲比初发意菩萨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初发意菩萨,不如入法位菩萨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入法位菩萨,不如向佛道菩萨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向佛道菩萨,不如佛功德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初发心菩萨摩诃萨,当念何等法?”       

佛言:“应念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何等缘?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

佛告须菩提:“一切种智无所有,无念、无生、无示。如须菩提所问,一切种智何等缘?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须菩提,一切种智无法缘,念为增上,寂灭为行,无相为相。须菩提,是名一切种智缘、增上、行、相。”




图片


第十、离法爱


既能安忍,便可以从乾慧地,进入性地。性地是相似即位,相似见法性,而不是真见法性。若误以相似为真实,于中生爱著心,不求进步,便不能从性地进到八人地见地,入见道位,所以必须离法爱。

不论学佛法或学世间法,所以不能进步的原因,虽然很多,主要的便是主观思想在作祟,主观思想正类于佛法中所说的法爱。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太相信自己的主观,所以我们见不到佛。佛没有这些缺点,佛是圆满的,我们见不到佛,就是因为我们不圆满。


我们的眼根对着色尘,只活在非常狭隘的缝隙世界里,对圆满的世界不闻不见,没有办法思考。但佛陀慈悲,架起桥梁来迁就我们,从最底层的状态来接引我们。


这里说离法爱,实际上我们连法的受用都没有。但如果有受用了,在这个过程中又不能停留,还是要求进步,因为任何一个停留都会很久。


图片


我们聚在一起,念着我们不懂的佛法,这是我们的福报。就像身而为人,我们并不了解人,但我们还得感恩做人的机会。我们佛弟子,虽然念着佛法却不懂佛法,但我们要感恩这一切。在这个感恩心中,我们敞开心胸,去拥抱这些佛知佛见,尽管我们不懂,但如果态度很好,好的态度也消业障。


我们天天念佛,好像念习惯了,不觉得一句佛号怎么样。但请问通教里有没有阿弥陀佛?没有的。通教虽然通别和圆,但只是因,阿弥陀佛是圆教的果——诸佛菩萨的世界、诸佛菩萨果地的威德、大悲愿力。所以如果没有学好天台宗,你就不会珍惜这句佛号。为什么说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教,就像搭了一架梯子,从凡夫一直通到佛;行,又是佛的大悲愿力来普度众生。


一句佛号摄九法界众生,教理又可以让九法界众生从凡夫通到佛,就像一条是向下铺的梯子,一条是向上铺的梯子。


图片


智者大师为什么被后世尊为“东土释迦”?因为他能够解释佛陀的教法。如果他只证得阿罗汉果,能看到这些境界吗?如果他是一位权乘菩萨,能解读佛的甚深本怀吗?所以一本《天台宗纲要》,真的是不得了的。


向上滑动阅览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论】释曰:云何得法性?行八圣道分,得诸法实相,所谓涅槃,是名得法性。

复次,性名诸法实相,法名般若波罗蜜。菩萨不作是念,行般若波罗蜜得是诸法性。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及诸法性,是二法无有异,皆毕竟空故,云何以般若波罗蜜得达法性?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法性不与空合,空不与法性合。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菩萨不观法性是空,不观空是法性。行空得法性,缘法性得空,以是故无异。所以者何?是二毕竟空故。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眼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界合;色界不与空合,空不与色界合;眼识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识界合;乃至意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意界合;法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法界合;意识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意识界合。是故,舍利弗,是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

【论】释曰:眼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界合者,眼是有,空是无,空有云何合?

复次,菩萨种种因缘分别,散灭是眼,眼则空;空无眼名,因本故有眼空。空亦无分别,是眼空,是非眼空,是则眼不与空合。又空不从眼因缘生。何以故?是二法本自空故,乃至意识界亦如是。


问曰:何以名为第一习相应?

答曰:空是十方诸佛深奥之藏,唯一涅槃门,更无余门,能破诸邪见戏论;是相应不可坏,不可破,是故名为第一。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怎样在宇宙时空里调台?

转凡成圣就是转识成智

所有一切关于他的信息,都让我内心颤动

听寒山诗|这八句,是佛门各宗各派的精华,是东方文化的精华

为什么唐太宗说“见小沙弥,犹如敬佛”?

丰子恺:人生有三层楼,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通

【清凉福城】华夏文明的沉淀

智敏法师: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既受了三坛大戒,像不像沙弥、比丘、菩萨呢?自检讨去。

甘露醍醐 |  这是修行中非常难,却非常重要的过程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这是佛和我们之间的阶梯——《天台宗纲要》第二十四课
· 这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核心
· 这是佛和我们之间的双向阶梯
· 愚痴众生因缘观
· 一切都来自于善知识
· 【茶香慧日寺】:在这个轮回的世界里你要走出去,多少不容易啊
· 虚云老和尚:放下个什么
· 今日恭逢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圆寂纪念日 |一代高僧的传奇一生
· 用善意,回应人生的苦难
· 【中英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功德力,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 此生学佛的早晚,取决于前世善根的深浅
· 金色莲席,愿同归共赴|仰慕德风,缅怀三位佛门泰斗祖师
· 什么香,可以逆风五百里?
· 多散众生数息观
· 找到生命之痛的解药
· 绍云老和尚:有这个观念,有这个涵养,你的道业一定能够成功
· 修行,既如幻如化,又具大刚骨
· 当水缸里的水,静下来后
· 【英语视频】观音菩萨为什么千手千眼?
· 宪法宣传|我国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