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传入中国两千多年,仅经典的取得、翻译就用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佛法,实际上还是要把过去祖师两千多年的所有努力,在此生当中再一次去努力,去学习,去解读,去实践,去弘扬。
这样做,也是对国家的一种奉献。对于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态度是诚恳的,最多有点不自量力。印光大师的那两个字很恰当,叫“愚诚”。“诚”是态度,百分之百的端正,但是呢有一点不自量力,所以还有一点“愚”。菩萨的大愿有时候在世间人看来就如“大痴”一样。
明朝憨山大师曾在五台山北台修行,北台有座小山叫憨山,他觉得这个名很好,就用作自己的号。菩萨的胸怀,就是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憨态。我们师父也常劝告大家,“修行要带三分呆”,这个“呆”实际上就有一种憨的状态。只有这样,你才会足够坚韧。
尤其在这样一个劫浊的时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依然“将此深心奉尘刹”。身心都填进黑暗的漩涡,明知道填不满,还是填。再生一次就再填一次,再生一次就再填一次,就如精卫填海一样。但不是衔石头,而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所有一切的善根福报,所有一切的戒定慧功德去填众生业力的漩涡。这种就是菩萨的精神。
不是死而后已,而是死了都不停止,下辈子继续干,所以叫乘愿再来。《普贤行愿品》里也是,发愿生生世世都能出家,能具足戒律,无垢无破无穿漏,发愿塑造自己,奉献世界,奉献众生。
前些天福建平兴寺刚刚结束传戒。“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续诸佛之慧焰,济三途之苦海,这就是这个地球上的庄严。
这些巍巍济济的僧才,不仅是佛门之才,也是世界之才。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能复兴,让大家能知善恶,知廉耻,尊重有德者。《吉祥经》里面叫“尊重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我们现在不知道德为何物,更不知尊从何起,那种尊重的美好情感找不到了。有多少人以一个因缘来到庙门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就被生活工作的浪涛卷走,远离了三宝,最后就如浪花中的一个泡沫一样,不知身归何处。还有一些人年轻时虽然受苦,但老的时候觉悟了,带着沉甸甸的人生思考去感受温暖的佛法,把三宝作为心灵的归宿。这样的人是很有福报的。
出家人受戒时,是“遍缘法界一切情与非情境”发度生的大誓愿,由此凝结成我们的人格,形成我们的戒体。防非止恶,这是我们佛子自利利他的人生底色。什么叫戒体?实际上就是生命的底色,以此为底色,以此为基础,无量无边的利益众生的事业就有了基础。
上图:界诠大和尚
我早就很仰慕平兴寺,界诠大和尚他老人家虽然幽隐于一方,但是名声远播。佛经里所描绘的有一种香可以逆风五百里,是什么香呢?就是戒定之香、道德之香、威德之香。同样,什么音声可以传遍世界?就是佛陀以悲心愿力发出的音声可以遍覆三千。
既然戒香可以逆风,那么法音也可以遍覆。能明白这一点,你要开不少智慧的。所以我们这里能有弟子去参学这样一个道场,到忏悔堂去受法,我们内心也是有一种自豪感。
天下道场都是一个整体,都是释迦佛陀的事业。这个娑婆世界任何一点点佛教的事业都是不容易的,因为这个对境是不容易的。
——三参法师古文殊寺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