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字
歌
这首《了字歌》,是我们师父一生教理行证的一份文字上的答卷。师父是一位通宗通教、有修有证的高僧,给我们这个世界做了一个证明。
高僧,在任何时代都是最稀缺的。就是佛教鼎盛的唐朝,乃至梁武帝时代、汉明帝时代,也都是最稀缺的。在中国是稀缺的,印度也是稀缺的。
炉火纯青
我见到师父的那一刻,师父七十多岁,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老和尚修得炉火纯青了,就这四个字——“炉火纯青”。
看不出他修行的痕迹,但微微扑面而来的都是道的状态。就像孔夫子讲的,已经不拘于礼了,他的身心、语言、行为、精气神都处在与天地合其道的状态,不拘于道,却又无不是道的状态。
所以在我以后的参学历程中,也常常会把师父的修行境界跟那些老和尚比较。慢慢地,通过这二三十年的见识、思考,我就发现,一个善根深厚的人,年纪小小的就出家了,就值遇善知识了,这样子戒定慧庄严的人,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不是个中人,不知个中味
我师父跟我讲过,静慧老和尚三十几岁就证念佛三昧了。请问证念佛三昧的人有没有开悟啊?有啊。然后他又修了三十年,那是什么境界呀?
一般的人看到这么瘦瘦的老和尚,怎么想象得出他的功德是什么?你自己不是修行人,你怎么知道修行人的境界啊!
所以中国文化就有这么一种深奥,叫做“不是个中人,不知个中味”。自古以来就有这句话,叫“不是剑客不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所谓“隔行如隔山”,难就难在这里。
你很喜欢修行,或许痴迷了一辈子才有可能懂内行的事。如果不从修行上去认知这些老和尚的话,只是觉得老和尚很亲切,很和蔼,像我家的爷爷,这种情感不能维系多久的,因为你连亲爷爷都不记得了。所以如果你不能从道上去理解他,那他对你生命的加持就不会恒常,也不会穿越时空。
所以,哪怕我竭尽全力地去给大家介绍师父,但是你要想真正理解师父,还是要通过自己修行的,否则你就不能够深刻地感知。因为在佛教修行里面,一个真正好的修行人都是很平凡的。
物
我
两
忘
就像达摩祖师跟梁武帝的对话一样,梁武帝非常崇敬佛法,非常敬仰圣贤,但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不二的,是没有凡圣的区别的。
粉丝就是粉丝,角(jué)儿就是角儿,角儿上台的时候是物我两忘的,粉丝再怎么喊好,角儿是不动的,所以他在台上才能够带动整个气场。
法界慈父
不敬仰佛法,怎么能修行佛法呢?对佛法的敬仰之心从哪里来的?或许有人说可以看榜样。但有资格做众生榜样的人都是你看不到的,都是你不懂的。
一个大修行人成道的时候,他是默默的,是平凡的,所以他才能天地合一、超越时空,带领众生超出生死。
而我们的危机在哪里?就是我们还没有鉴定圣贤的资粮,我们的内心连圣贤的尺度都没有,圣贤来过就像没来过一样,悄无声息的。这是我们要反思的。
要把一个这么难的话题讲清楚,哪怕真的是竭尽全力也讲不清楚的,但是我还是愿意跟大家分享---师父在我心中就如“法界慈父”一样。作为师父的弟子,这是我呕心沥血也当为的事。
所以我们要把从师父这里得到的一点心得体会,供养给众生、供养文殊菩萨,有时候就是这种信念在支撑着我们庞大的行为。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