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既如幻如化,又具大刚骨

2021-12-06 00:04:00 发布: 人气:5

点击图片观看《天台宗纲要》第23集

时长:45分钟




天台宗成立于陈隋之际,因实际开创者智者大师住锡于天台山,故称天台宗。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佛经,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中论》为助成,以《大般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维摩诘经》、《仁王般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等经以增信。


一代高僧悟公上人,是教内著名的天台宗法师,曾在天台国清寺追随台宗座主静权大师十年,研习天台教观,深解意趣,止观双运、戒定慧三学皆得教内大德赞许,一生以法华之圆顿摄受众生。


2018年,适值智者大师诞辰1480周年之际,传喜法师于宁波慧日禅寺,秉悟公上人之教诲,教弘天台,行归净土,与僧众一百余人共同研习静权法师著述的《天台宗纲要》。


2021年,正逢悟公上人诞辰100周年。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天台宗纲要》系列视频,溯天台之法脉,忆上人之德海,一起走进佛陀的一代时教!


图片


 《天台宗纲要 》学记  


——第二十三课


第二章、通教

(五)六即


6、究竟即

(六)十乘观法

第一、观境

第二、真正发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第四、破法遍


图片


藏教虽说有菩萨,其实是没有菩萨的,既不断见、思烦恼,岂能历三阿僧祗劫,不会迷失退堕呢?藏教的菩萨,其实本是别、圆二教的菩萨,为化二乘,方便应现,并不是真有不断惑的菩萨。


藏教的菩萨,实际上是别、圆二教的菩萨方便应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


在藏教里,苦集灭道是实打实的苦集灭道,苦就是苦,集就是集,灭就是灭,道就是道。到了通教,苦集灭道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苦当体即空,集当体即空,灭和道也当体即空。大乘佛教有一句话,叫“巧把尘劳为佛事”,这是什么境界?请问藏教的人行不行?不行的,但圆教就可以。


请问娑婆世界应该有佛教吗?不是。娑婆世界没有这个因,这是佛菩萨的愿力。那藏教是不是也是从诸佛菩萨本怀里所现出来的?为了接引钝根的众生,才显现了藏教的理论。所以不是真实地有藏教的,《法华经》里佛陀说,“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从根本上,从实际理地上,从《法华经》开权显实的角度上,连藏教也是佛所化现的。


《妙法莲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如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惓,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图片


六、究竟即


过菩萨地,便入佛地。用誓愿力,扶习润生,生阎浮提中,八相成道:l、从兜率天下、2、入胎、3、出胎、4、出家、5、降魔、6、成道、7、转法轮、8、入涅槃。


佛要来阎浮提,八相成道里面第一相就是“从兜率天下”。“从兜率天下”里又包含了选择父母、辞别天人这些内容。如果说入胎为果的话,佛在兜率天这个阶段就是因,祂要观察、抉择。请问选择的对象需不需要因缘?也是需要因缘的,具足种种美德,然后过去也发过大愿。所以在《悲华经》里就讲到佛父、佛母祂们的愿。


佛要来这个世间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这要多大的力量!什么样的人才能承载,能做佛的爸爸妈妈呢?这是不容易的,都是过去发了菩提心愿,累劫修行、积聚了极厚重的功德。


《悲华经》 

北凉天竺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尔时会中有一梵志,名相具足,作是言:“善大丈夫,若于来世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为菩萨时在在生处,我当为汝常作侍使,恒以慈心奉给所须。至一生时,复当作父。汝成佛已作大檀越,亦当授我无上道记。”时有海神,名曰调意,复作是言:“善大丈夫,从今已往在在之处,乃至一生,愿我常当为汝作母。汝成佛已,亦当授我无上道记。”时有水神,复作是言:“从今已往,所在之处乃至一生,愿我常当作汝乳母。汝成佛已,亦当授我无上道记。”有二帝释,一名善念,二名宝念,复作是言:“善大丈夫,汝成佛已,我等当作智慧、神足声闻弟子。”复有帝释名善见足,作如是言:“大悲,从今已往在在之处,乃至一生常为汝子。”有须弥山神名善乐华,复作是言:“大悲,汝乃至一生常为汝妇。成佛道已,亦当授我无上道记。”复有阿修罗王名胸臆行,复作是言:“大悲,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为菩萨时,乃至一生于其中间,我当为汝僮仆给使,奉诸所安。汝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转正法轮,我初解法,得于实果服甘露味,乃至得断一切烦恼成阿罗汉。”



图片


藏、通二教,虽说有佛果,其实是没有佛果的。藏、通二教的佛果,其实本是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为化二乘,示现成佛。佛是常住涅槃而不舍生死的,岂有像藏、通二教所说究竟灰身泯智的佛果呢?

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迷惑的。很多人都认为佛不在了,佛涅槃了,荼毗了,佛舍利在那里。但实际上我们读《金光明最胜王经》,这部经一上来就说,佛没有舍利。为什么佛没有舍利?请问什么火能烧到佛?佛有涅槃吗?


请问佛陀在不在?在。为什么在?我们说在,除了我们自己的悟性之外,这主要来自于圆教的智慧。


佛所住的涅槃本来就是不舍生死的,不舍众生,不离开这个世界。如果说菩萨都在工作,请问佛有没有在工作?也在工作,只不过佛的圆满,我们这些不圆满的人看不到。但实际上,我们慢慢慢慢还是会产生信心。佛是在的,虽然我们肉眼看不见,但佛没有隐瞒过我们。所以藏通别圆越往后越殊胜,越不是我们分别意识的境界,只能靠信心去明白。


佛法越往上,理越殊胜,所以因殊胜,果也殊胜,愿力也殊胜。哪怕再简单的法,也都是从殊胜的果里来的,叫倒驾慈航、垂迹人间。哪怕接引众生,佛菩萨也是用自己殊胜的果为众生往生之因,往后都是这样成就的。所以佛陀说,以后修行,众生业越来越重,就是靠佛果地的威德。但是我们一方面乘着佛的果地的威德力,一方面还是要努力地去净化自己的业障。


图片


(六)十乘观法

第一、观境

观察六道众生的五阴(色、受、想、行、识)、十二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都是因缘所生,本来是空,犹如幻化,非有而有。这样,观察所观的境界,如幻如化;又须了知能观境界的心识,也是如幻如化。于是,能观所观,都成为如幻如化。既知能观所观,都如幻化,便能令烦恼很快地断除,智慧很快地增长。


通教观六根、十二入、十八界当体即空,静权大师这里问我们:我们能不能修这样的观法呢?如果说能修,那不免自欺欺人,但如果说不能修,这也是辜负己灵。就是说,我们不要当自己果然具足了这样的真本事,但也不要拒绝,要发心来修。


这个发心是正因,有能修的本事是果。我们不要认为自己有这样的果,就好像变成了圣人似的,但也不要辜负自己的佛性,这个因还是可以修的。就像极乐世界,虽然我们造不了极乐世界,但是我愿意去,就是这个道理。


通教的观法已经是很难的了,因为这属于三界里的利根众生所修。我们连藏教的钝根都比不上。但请问法是不是一定的?不是一定的。所以八教里面除了藏、通、别、圆之外,还有顿、渐、秘密、不定,所以静权大师说,我们也不要自暴自弃。


图片


第二、真正发心


不假叫做真,不邪叫做正。通教是三乘共行的,所以不言发菩提心,但言真正发心。真能观生死涅槃犹如幻化,既不贪著,亦无执滞,不求名闻利养,穷达、吉凶、生死,都不能歆动其心,这样,方可以算做真正。


这里还不叫菩提心,叫“真正发心”。真正发心就是自己可以出生死;发菩提心是救众生出生死。帮众生出生死,前提是自己能够出生死,要真修实证。这里静权长老就问我们:我们的因地真不真?正不正?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止是止息妄念,妄念止息,散乱的毛病就没有了;观是观照诸法,诸法明显,昏沉的毛病也就没有了。通教的止观,是如空如幻的止观。用如空如幻的止观,对治如空如幻的昏散,于是,就能发起如空如幻的智慧,破除如空如幻的烦恼。


凡夫的心,之所以不能深入佛海,就是因为昏沉和散乱这两大障碍,因此须修止观来对治。止是止非法,观是观正法,以正法智为观。比如以通教的智慧观照诸法,这个诸法是不是空无自性的?所以通教的止观是如空如幻的止观,用如空如幻的止观对治如空如幻的昏散。


图片


第四、破法遍


所破的是见、思惑,能破的是智慧。以如空如幻的智慧,来破如空如幻的见、思惑,虽能破所破,都如空如幻,然亦非无能破所破。如幻如化,并不就是没有,譬如善幻人所变的东西,确有此物,蜃楼海市,亦真有所见。智慧烦恼,虽都如幻如化,而幻化智慧,不可不生,幻化烦恼,不可不破!


所以修行要一边具大刚骨,一边如幻如化,否则的话怎么破魔力?藏教钝根的人,哪怕就是证得声闻缘觉的,都觉得他的实有性很难破,更何况不修道的凡夫?凡夫就是有我的。


虽然在如幻如化中,还是要把求解脱的目标行在对人间要有贡献、对社会也要有贡献上。智慧要如幻如化,但追求果还是要行在因中。


图片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经】过诸魔事。

【论】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是诸菩萨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故,破阴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处心不著故,入不动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以是故,说过诸魔事。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觉魔品中,佛自说魔业、魔事,是魔业、魔事尽已过故,是名已过魔事。

复次,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

问曰:何处说欲缚等诸结使名魔?

答曰:杂藏经中,佛说偈语魔王:“欲是汝初军,忧愁军第二,饥渴军第三,爱军在第四,

第五眠睡军,怖畏军第六,疑为第七军,含毒军第八,

第九军利养,著虚妄名闻,第十军自高,轻慢于他人。

汝军等如是,一切世间人,及诸一切天,无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箭,修定智慧力,摧破汝魔军,如坏瓶没水。

一心修智慧,以度于一切;我弟子精进,常念修智慧,

随顺如法行,必得至涅槃。汝虽不欲放,到汝不到处!

是时魔王闻,愁忧即灭去;是魔恶部党,亦复没不现!”

是名诸结使魔。

图片
图片


什么样的人,可以承接重任?

这六个字,是他给我们受益一生的劝诫

在循环的轮回里,开一扇“任意门”

小小如萤之火,也能给黑暗带来光明

我们需要有爱的情感,更需要爱的能力

【清凉福城】《地藏经》的这个道理,要天天忆念

每年地藏月都要超度、回向,有意义吗?

佛教故事|贪睡比丘只剩七天寿命,被佛陀呵斥证果

甘露醍醐 | 危难时解脱妙法

学佛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吗?

梦参老和尚:你认为很冤枉的事,其实没有半点不公平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积累资粮,为什么这么重要?
· 修行,既如幻如化,又具大刚骨
· 多嗔众生慈悲观
· 关于修行难讲的话题
· 【法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如何得到佛的帮助?
· 诵经是修行,那烧饭、铺床是不是修行?
· 这些花,为什么都抢先开放?
· 全国宗教会议召开: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多贪众生不净观
· 三宝弟子最实际的修法
· 做好宗教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宗教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 【茶香慧日寺】:解脱是靠信心,堪受重任靠什么
· 蕅益大师:怎样念佛才得往生极乐世界
· 文殊菩萨的功德力
· 【俄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尊重自己的心
· 虚云老和尚:参禅初用功的下手处
· 修行中的剑客和诗人
· 日全食|全年唯一一次日全食今日上演,任何善恶成九亿倍
· 大修行人,是什么样子的?
· 智慧融通的人就能化灾戾为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