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嗔众生慈悲观

2021-12-05 21:32:00 发布: 人气:4

点击上面图片

观看讲课视频

视频时长:38:49分钟




The Tiantai School

图片




图片



《天台宗纲要》

   第十三集(一)

 

藏教

(五)六即


1. 理即

2. 名字即

3. 观行即

(1)五停心

乙、多嗔众生慈悲观








多嗔众生慈悲观  


嗔有三种:

(1)非理嗔:无理而嗔;当修众生缘慈对治,观想一切众生,犹如自家的眷属,都要叫他们得到利益安乐。


(2)顺理嗔:因了他人的恼乱,而生嗔恚;当修法缘慈对治,观想一切法,都是因缘而所生,空无有实。一切众生,不知道法本空的道理,常想求得安乐,为了随顺众生,都要叫他们得到安乐。


(3)诤论嗔:以自己的见解为是,指他人的所说所行,都以为不对,当修无缘慈对治。修无缘慈时,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怜悯一切众生,往来五道,必著于法,分别取舍,受诸苦痛;为要使一切众生,解脱诸苦,得诸法实相,叫做无缘慈。

--- 《天台宗纲要》


图片

慈悲观


图片





多嗔的原因有多种,第一种是非理嗔,有的人没理也嗔,也发脾气。有理嗔的人在社会上也是很多的。诤论嗔呢,就是两个人因见地不一样而起争执,比如说一个不学佛的人碰到一个学佛的人,往往初学佛的人就自以为是,觉得学佛就是好,不学佛就是坏,但是学佛时间长的人就不会这样了。


我们学佛了,就要明白他虽然没有学佛,虽然不明白,但请问他有没有佛性?有的,他以后有因缘觉悟吗?有的。他如果觉悟了,他修起来难道比你慢吗?不一定比你慢的。所以不要在这个时空点看,他有可能过去比你的善根大,有可能未来也比你精进,所以你看到他那样,就看到了自己过去不信佛的样子,所以正好可以忏悔,你于他修慈悲心,于己可以修忏悔,所以就不会发起诤论嗔。即便说不到一块,也要保持一个好心态,这个很重要,因为你是修行人,如果你因为学佛的问题而发生争论,这就说明你并没有在修行。




图片



有理嗔呢,就是得理不饶人,这也要注意的。有道理说一下是可以的,但不要嗔。对方不能接受你的道理,是因为不能接受你的态度,所以态度必须要端正。当理不能说服对方的时候,我们要动之以情,在他接受你的态度的时候,再晓之以理。


人的增长就是这样子的,不管对家里人,还是对外面人,实际上都是这个道理。


少康大师弘扬念佛法门的时候,小朋友跟着他念佛,他就给糖吃,后来给钱,念十声佛给一文钱。到后来,大家也不是为了钱了,看到这位和尚就自然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所以大街小巷,只要看到这位老和尚就念“阿弥陀佛”。大师到哪里,“阿弥陀佛”佛号就到哪里。


他并没有讲这句佛号有多么不可思议、净土法门有多么微妙,也没有讲佛菩萨有多么慈悲,而是如春风化物于无形。我们佛弟子要能修到这种境界,那就是特别棒了。所以不管是无理嗔、有理嗔,还是诤论嗔,实际上都是不对的,都是我们要对治的。







图片


当观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嗔恚之人,譬如虎狼,难可共止;又如恶疮,易发易坏。嗔恚之人,譬如毒蛇,人不喜见。积嗔之人,恶心渐大,至不可至,杀父杀君,恶意向佛。


汝诸比丘,勿起斗诤!恶心相续,苦报甚重!汝求涅槃,弃舍世利,在善法中,云何嗔诤?世人忿诤,是犹可恕;出家之人,何可斗诤?出家心中,怀毒自害;如冷云中,火出烧身。


嗔罪如是,乃至不受佛语。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法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如何得到佛的帮助?
· 诵经是修行,那烧饭、铺床是不是修行?
· 这些花,为什么都抢先开放?
· 全国宗教会议召开: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多贪众生不净观
· 三宝弟子最实际的修法
· 做好宗教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宗教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 【茶香慧日寺】:解脱是靠信心,堪受重任靠什么
· 蕅益大师:怎样念佛才得往生极乐世界
· 文殊菩萨的功德力
· 【俄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尊重自己的心
· 虚云老和尚:参禅初用功的下手处
· 修行中的剑客和诗人
· 日全食|全年唯一一次日全食今日上演,任何善恶成九亿倍
· 大修行人,是什么样子的?
· 智慧融通的人就能化灾戾为祥和
· 内心崇尚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 能灭烦恼的水,究竟是什么水?——《天台宗纲要》学记第二十二课
· 【文化释说英文有声书】第四篇 “迷失”与“去我” (五)
· 既受了三坛大戒,像不像沙弥、比丘、菩萨呢?自检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