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图片
观看讲课视频
视频时长:38:49分钟
The Tiantai School
《天台宗纲要》
第十三集(一)
藏教
(五)六即
1. 理即
2. 名字即
3. 观行即
(1)五停心
乙、多嗔众生慈悲观
乙
多嗔众生慈悲观
嗔有三种:
(1)非理嗔:无理而嗔;当修众生缘慈对治,观想一切众生,犹如自家的眷属,都要叫他们得到利益安乐。
(2)顺理嗔:因了他人的恼乱,而生嗔恚;当修法缘慈对治,观想一切法,都是因缘而所生,空无有实。一切众生,不知道法本空的道理,常想求得安乐,为了随顺众生,都要叫他们得到安乐。
(3)诤论嗔:以自己的见解为是,指他人的所说所行,都以为不对,当修无缘慈对治。修无缘慈时,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怜悯一切众生,往来五道,必著于法,分别取舍,受诸苦痛;为要使一切众生,解脱诸苦,得诸法实相,叫做无缘慈。
--- 《天台宗纲要》
多嗔的原因有多种,第一种是非理嗔,有的人没理也嗔,也发脾气。有理嗔的人在社会上也是很多的。诤论嗔呢,就是两个人因见地不一样而起争执,比如说一个不学佛的人碰到一个学佛的人,往往初学佛的人就自以为是,觉得学佛就是好,不学佛就是坏,但是学佛时间长的人就不会这样了。
我们学佛了,就要明白他虽然没有学佛,虽然不明白,但请问他有没有佛性?有的,他以后有因缘觉悟吗?有的。他如果觉悟了,他修起来难道比你慢吗?不一定比你慢的。所以不要在这个时空点看,他有可能过去比你的善根大,有可能未来也比你精进,所以你看到他那样,就看到了自己过去不信佛的样子,所以正好可以忏悔,你于他修慈悲心,于己可以修忏悔,所以就不会发起诤论嗔。即便说不到一块,也要保持一个好心态,这个很重要,因为你是修行人,如果你因为学佛的问题而发生争论,这就说明你并没有在修行。
有理嗔呢,就是得理不饶人,这也要注意的。有道理说一下是可以的,但不要嗔。对方不能接受你的道理,是因为不能接受你的态度,所以态度必须要端正。当理不能说服对方的时候,我们要动之以情,在他接受你的态度的时候,再晓之以理。
人的增长就是这样子的,不管对家里人,还是对外面人,实际上都是这个道理。
少康大师弘扬念佛法门的时候,小朋友跟着他念佛,他就给糖吃,后来给钱,念十声佛给一文钱。到后来,大家也不是为了钱了,看到这位和尚就自然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所以大街小巷,只要看到这位老和尚就念“阿弥陀佛”。大师到哪里,“阿弥陀佛”佛号就到哪里。
他并没有讲这句佛号有多么不可思议、净土法门有多么微妙,也没有讲佛菩萨有多么慈悲,而是如春风化物于无形。我们佛弟子要能修到这种境界,那就是特别棒了。所以不管是无理嗔、有理嗔,还是诤论嗔,实际上都是不对的,都是我们要对治的。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