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摩经》里,维摩诘居士在与迦叶尊者的对话中,把饮食的根本目的彰显了出来。维摩诘说:“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斯皆是破五阴法,成涅槃食。”
次第乞食是为了对治对食物的贪欲,吃的目的是为了不吃,吃不是为了滋长轮回,而是为了终断轮回。
所以,佛陀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甚至最后连一麻一麦都不吃了,他跳出了这个依靠食物的能量循环。不仅他这样实践,跟着他学习的人也从世间食,潜移默化地转为圣人食;从粗俗的食,转为更细腻高维的法食。这个转变是要精进勇猛地去完成的,因为我们就这几十年,你不精进勇猛,不把这个当作一个课题去完成,这是很不容易的。
Yue Ming Tian Xin
也正是因为人生苦短,佛陀还教给我们种种对治这个漏洞的方法。《杂阿含经》中有这样一则比喻:
有一个国家被邻国攻击了,国王带着王后、王子仓忙逃难。迷路走进了沙漠里,饮食耗尽。王后说,你们吃我的血肉吧,只要能走出沙漠,国家就可能恢复。国王不愿意,说应当吃我的。王子说,最应当吃的是我,爸爸妈妈身居重任,如果我死了,你们可以再生一个孩子。于是,这个王子就割肉给父母吃,为了保证肉不腐烂,还要让自己不死。
佛陀问,“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父母在吃自己儿子肉的时候,还会贪恋它的美味吗?弟子们回答,“不也,世尊。”吃自己儿子的肉怎么可能贪恋美味呢?!都是含着泪啊!我吃是为了延续生命,是为了走出沙漠复国。他知道自己吃是为了什么,所以不可能贪吃的,这就把正确的饮食观定位出来了。
Yue Ming Tian Xin
我们面对饭菜的时候,应当以什么心态去吃?要以惭愧心,不远离大道去吃。人生最大的漏洞就是吃,所以孔夫子说,“食色,性也”。刚吃了这顿,就想下顿吃啥,我们一辈子要在里面花费多少时间,耗掉多少精神。如果低级的食不能升华到高级的食,生死轮回就没办法终止。
我们说清明,“清明”是一个大概念,什么清明?要在食食当中表示清明。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离开吃,但吃又是我们生命最大的漏洞,怎么得食之用,但不得食之患?就要关闭这个过患门。
所以,佛陀在经典中也极尽细致地告诉我们“食厌想的修习”。
以行乞、遍求、受用、分泌、贮藏处、未消化、消化、果、排泄、涂等十种行相而作厌恶的观察。
佛为了破我们这个贪可谓用心良苦啊,只是一点寒食、不烧火,都不足以对治我们炽盛的贪欲。
除了嘴要吃,耳朵是不是还要听?眼睛还要看,鼻子还要嗅,身体还要触。我们陷在五欲的陷阱里,不知不觉就耗尽了此生。这一生是无效人生,下辈子再来,也一样如此。这就像拴在生死轮回里的一个桩,把这个桩拔掉,我们才能从生死轮回里跳出来。佛陀就是来给我们拔轮回桩的人。
所以,修行是一件很自觉的事,强迫不了。你意识到了,就会自己戒除,把这个过患降到最低。我们每个人在生死旷野上都是孤独的,追寻大道就是唯一的绿洲,从有漏到无漏,从生灭到不生灭,这才是我们此生的价值。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月明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