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考虑的,早已不是自己解脱的问题了

2022-08-13 22:08:00 发布: 人气:22
图片



图片


在佛教界,每个人的使命都是不同的。像绍云长老,当他师父虚云老和尚给他取名“绍云”开始,他就以此为他生命的使命:要远绍如来,要将祖德传承在这个人间,不令祖灯熄灭。这就永远成为他的心里要去完成的任务。




灯灯相传

图片

虚云老和尚

虚云老和尚仅仅在最后十年所度化的弟子,几乎个个成就,这些近代的长老们基本上我们还有机缘亲近过。比如灵意老和尚,天天给师父送信、采购寺院物资,我们现在建过寺院就知道了,这个工作多么忙。过去又没有路、没有汽车,全靠老和尚用命挑出来的。云居山很高,从县城回来还要爬山,常常半夜才回到寺院,大家都熄火休息了。

 

他也想:出家是为这个吗?早晚功课也轮不到,禅堂也坐不了。于是向虚云老和尚诉苦,老和尚跟他说,你这样也是禅堂啊,不要执着禅堂才是禅堂,你要真修行,哪里不是禅堂!你为常住做事,这就是大修行。灵意老和尚听了师父的开示后,铭记在心,又一次拿起扁担,山上山下地跑,无怨无悔。

 

后来,他回到北方,知道北方没寺院,于是一有机会就建寺院,似乎一辈子就没放下过师父交给他的扁担,就这么干着。这样的人一定解脱的,记住师父的一句话,一定解脱。



图片


绍云老和尚


绍云长老就是记住“我是绍云、我是绍云”,他存在一分钟、一秒钟,就是师父的使命在人间的存在。我亲近长老时,他已经八十三了,为了住持佛法,真是全身心地在奔忙,从少林寺到西安卧龙寺,又回到自己的寺院,又坐高铁到了温州……

 

我们在一起几天,吃饭、喝茶,有时候我也到他的房间去讨扰,我就观察着,哪怕再累,他也是默默地做。长老特别有古大德厚重的品格,他不否定别人,哪怕不接受你的要求,他也不说“不”,只是看着你。



图片


三宝的一切都是解脱的

图片


对于这些老人家,已经不需要再讨论解脱不解脱这个问题了,没有对佛法的这份信心,他们怎么会这么做啊?这些情感远远不是“解脱”两个字能够容纳的了。亲近过到他们的人,只要有信心,就可以解脱。

 

三宝门中解脱并不是很难的。我们现在来到佛门,我们的老祖宗如果跟着一起来,他们会不会解脱?我们每天回向有用吗?你相信吗?三宝的一切都是解脱的,出家人叫解脱相,道场是解脱处。对于凡夫来说,一切见闻觉知、一切根尘界都是无明的状态,但对三宝来说,本身就是光明的,本身就是解脱的。




图片


亲近过虚云老和尚的人,只要保持信心,不仅他自己解脱,能结多少众生缘,能令多少众生得到解脱,而且也一定是延续佛陀正法的大德。我们看绍云长老圆寂时,端端正正,那么安静,如入禅定。


我们学佛,确实要花很长时间来研究解脱的问题,因为对我们来说,这个话题太陌生了,我们要常常去思考解脱是什么。但是对于一位老和尚来说,已经出家修行三十年、五十年了,他就不大会讲这个问题了。



图片


为什么?因为他已经胜券在握了,这只不过是他保守的秘密而已。他就是以一双慈悲的眼睛看着众生,想的是佛法怎么延续,众生怎么度脱,正法怎么久住。所以,老和尚看到小和尚都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他生命的重点就是培养继承者。


这些老和尚不会为了自己的解脱皱过眉头,最多是为了表证明,像我师父常常会自言自语地说:“自修自了自安排,坐也自在,卧也自在。”师父最多给我们示范,说极乐世界是要去的,不去就不知道怎么度众生,去了再回来,度众生就自在了。这实际上,是跟我们强调“阿弥陀佛”一定要念好了,这是在鼓励我们。对他们来说,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盂兰盆节报亲恩 十方诸佛皆欢喜
· 人生苦短,要及时行善积德,才不会空过此生
· 文殊菩萨不仅留下圣发,还留下了成佛最快的法
· 推荐贤能|弥勒菩萨传(四)
· 念念恭敬,一定得佛菩萨加持
· 绿豆莲子百合汤,润肺安神又养心
· 今天是一年中修福功德最大的日子
· 佛欢喜日〡佛陀亲口宣说,这是为父母设供修福功德最大的一天
· 盂兰盆节 | 哪天超度、供养最殊胜?就在你害怕的“七月半”!
· 远离虚饰
· 佛欢喜日 | 报谢祖先,传承孝道
· 印光大师:超荐父母,当发真实之心
· 清蒸香芋丝
· 在有忏悔心的同时,还要具足这一点
· 明天盂兰盆|为什么这一天,佛陀再三强调这一救苦良方
· 靠什么去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
· 学佛,是我们人生的一大事因缘
· 三宝等待了我们千万年
· 微信公众平台
· 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了解菩萨为报父母深恩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