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灵峰宗论·示元白》
蕅益大师 著
第六集(一)
唯识
《楞严经》里有很多唯识的内容,比如第二卷讲地水火风、五根。但是《楞严经》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唯识只是里面一个最基本的阶梯,除此还有中观、窍诀的部分。
唯识不仅仅是名相,还是我们手里的工具,即便作为阶梯,里面也是有窍诀的。
在蕅益大师短短的传记里,有两处是拈阄的:一个是“我学什么?”大师写了四张纸问佛:一是宗贤首,二是宗天台,三是宗慈恩,四是自立宗。结果拈了三次都是天台。
还有一次就是他出家受了菩萨戒,三坛大戒之后,他研究戒律多年,不仅有心得体会,还持戒精严,他就想:“我是弘扬戒律还是做戒师?”于是又拈阄问佛,结果拈出来是菩萨沙弥。后来他一辈子不传戒,因为他从做居士开始就是念佛的,这是他一生自始至终的,天台宗就是“教学天台,行归净土”。
性相二宗圆融无碍
蕅益大师不管学相宗还是性宗,最后都是融会贯通。但到唯识的时候卡住了,他就问古德法师:唯识跟《楞严经》怎么不一样呢?古德法师说,相宗和性宗不能够同时提的,因为性宗是拆,是减法,把障眼的都拿掉;相宗是建立次第。等于一个是拆房子,一个是建房子。
“拆”实际上是把我们凡夫的障碍、六根、六识、六个对境拆掉,用照见五蕴皆空的智慧去拆内在的五蕴、我执、法执。唯识为我们建立的是佛菩萨的圣贤路,所以不能把它对立起来。拆,是拆凡夫无量劫的生死业障、烦恼、错误的知见;建,是建立诸佛菩萨的见地。
拆就是为了建,建又不住。就比如一个菩萨三轮体空地去行菩萨道,菩萨去行、安立圣人次第的时候,也是具有空性的智慧的,祂跟凡夫的建设是不一样的,菩萨建的肯定是带着菩萨特质的。所以性相二宗实际上是没有矛盾的,佛法哪里有矛盾?
蕅益大师就疑惑:“为什么不能同时提性宗和相宗?佛法难道有矛盾吗?”于是就跑到径山寺。径山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禅宗道场,蕅益大师在那里坐禅的时候开悟了,了知了性相二宗圆融无碍。
遇真师匠
“既离爱网,专求出要,必应甄别邪正,洞明权实”,错一点点,邪、正就分出来了。“权”和“实”,什么是方便安立的,什么是究竟了义的,我们要明白的。“了悟顿渐”,什么是不立阶次顿然明白的,什么是需要阶次安立而成就的,这个都要了解的。
“若不遇真师匠,唯应读诵大乘,深求至理,不依文解义,不离经穿凿”。要么“依文解义”,要么“离经穿凿”,这两个是很恐怖的。
这是需要真通达佛法的人来教授的,好在我们有机会亲近我师父,都是因为他老人家的缘故,我们才有机会亲近那些高僧大德。
清净的见
大家一起学戒,要知道戒是管自己的。对于戒的见、开遮持犯、戒的体性,我们是不知道的。只有通过修行开悟以后,我们才会知道。现在我们只是受了佛的无作妙体。
就像我们求戒一样,我们把戒和尚当成是释迦牟尼佛,把整个求戒的壇场观想为清净的,把求戒的那些戒友观想为五百罗汉,要这样才会清净。受一堂戒,越具足这种清净观,得的戒体越殊胜。
最高的见就是清净观,当具有清净观的时候,我们眼睛里的五浊恶世也是释迦佛陀的佛国,真妙呀!极乐世界反而是根器比较差的人在那里,只有快乐才能修行;娑婆世界真厉害,苦都能修行啊!
所以从清净的见上来说,这也是很奇妙的。五浊恶世一定不好吗?有的人就需要苦,苦就觉悟了,乐是要堕落的,所以叫“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在娑婆世界,看到别人苦了,心想“赶快,我别这样了”,这就是上根利器;中根利器就是我苦到了,该觉醒了,回头是岸;下等根器是不知道苦,苦还觉得很享受呢!
戒学、定学、慧学是主要的,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的。虽然当时没有宗、派,但戒定慧叫经律论三藏。戒定慧是佛陀亲自安立的,只不过解读会不一样,哪一派要想振兴,都要有善知识的,所以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