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阿难尊者在寂静处思惟了很多法义,对佛陀说:“世尊,我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一种感悟:其实佛教的道理一大半都是依靠善知识而获得的。我觉得善知识是很重要的。”
佛陀说:“你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学习和行持佛法并非‘一半’依靠善知识,而是全部都要仰仗善知识。”
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作如是念:’善知识者是半梵行,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语:’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盘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何以故?阿难陀!我由善知识故,令诸有情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皆得解脱,若离善友无如是事。阿难陀!于我所说应勤修学。”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依止善知识亦复如是,能成一切佛法大器。又如大海众流所归,菩萨因善知识从彼出生故,即得圆成一切菩萨行法及一切佛法。……所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而悉依止善知识故。”
——《大乘宝要义论》
善知识
是肩负一个时代法脉的人
善知识是总集三宝的。善知识的形象是僧宝,善知识的语是法宝,善知识的心念通如来密义,代表佛宝。
所以善知识能传如来的真实义,能传如来心印,能传三皈体、戒体、定体、慧体。
佛法传承,光靠经典是不够的,所以有佛宝、法宝,最后还要落实在“僧宝”上。我们拥有三宝弟子这个角色后,怎么完成对佛宝、法宝、僧宝的真正认知?这个知识系统的闭环怎么形成?一定要靠善知识。
现前善知识为我们解释经典的含义,在传递给我们智慧的时候,有经典作为佐证,我们听明白了之后,就能明白经典。这时候再来看善知识讲的,就相互得到印证:善知识传递的智慧和经典是一致的。这个过程很神奇,通过经典的印证,通过自性智慧的显发,我们也认识到了佛宝是什么。
所以现前善知识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只有他才能帮助我们真正实现三宝弟子的身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
有善知识在,佛法就在。经典再多,如果没有善知识宣说,众生难解如来真实义。善知识住世,善知识的知见我们能听得到、能思维,都是引领我们深入经藏的。
一位善知识的意义超过一座图书馆。一个时代如果有善知识出世了,他就能填补这个时代的文化空缺,肩负这个时代的佛陀法脉。
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善知识者,难可值遇;善知识者,十力宝因;善知识者,无尽智炬;善知识者,福德根芽;善知识者,一切智门;善知识者,智海导师;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门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满足大悲水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善知识
是修行路上最重要的助缘
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的佛性与佛无二无别。然而要信受这个道理,佛陀告诉我们要经历一万劫的修行。但我们在听经闻法后,竟然就启发起一点信心了。
这就是善知识的功德。
这一万劫是定量吗?不是,它其实是一个变量。影响它变化的主要因缘是什么?是善知识。善知识可以带领我们超越这一万劫的历程。怎么超越?是他把自己无量劫的功德力贴补给我们,把我们一万劫的鸿沟给填平了。
要想成就佛果,善知识是最重要的助缘,我们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而作为弟子,积累无上功德和资粮的诀窍,在于融入善知识的事业功德海。
真正利益众生的善知识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弟子都应尽力参与推动。如同一滴水滴入大海后就永不干涸,如果弟子能将自己的发心融入到善知识的无边功德海中,那自己的善根就永远不会穷尽。
一切功德、一切解脱的殊胜果报都来自于善知识。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是我们迅速成就、离苦得乐的一个捷径。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助缘,成佛的道路不知道会漫长到什么程度;但如果身心与善知识相应了,那成就是很快的。
若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应当恭敬供养,亲近善知识,何以故?欲速觉一切智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
善男子!善知识者,能净诸障,能灭诸罪,能除诸难,能止诸恶,能破无明长夜黑暗,能坏诸见坚固牢狱,能出生死城,能舍世俗家,能截诸魔网,能拔众苦箭,能离无智险难处,能出邪见大旷野,能度诸有流,能离诸邪道,能示菩提路,能教菩萨法,能令安住菩萨行,能令趣向一切智,能净智慧眼,能长菩提心,能生大悲,能演妙行,能说波罗蜜,能摈恶知识,能令住诸地,能令获诸忍,能令修习一切善根,能令成办一切道具,能施与一切大功德,能令到一切种智位,能令欢喜集功德,能令踊跃修诸行,能令趣入甚深义,能令开示出离门,能令杜绝诸恶道,能令以法光照耀,能令以法雨润泽,能令消灭一切惑,能令舍离一切见,能令增长一切佛智慧,能令安住一切佛法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要想成就佛果,
善知识是最重要的助缘
善知识
是父亲一样的守护者
善知识像母亲,有时候也像父亲。
父亲是一种保护。如果说没有善知识给予法,我们没有办法长养出更高的境界,那如果没有像父亲一样的保护、为翰为屏,我们的违缘障碍就无法得以遣除。
善知识是遣除一切障碍,获得一切利乐、吉祥、成就的加持源泉。
一个人要闭关、要住山,需要善知识结界、作净、加持。一个禅堂,离不开明眼人果地威德的摄受。传戒也是这样,如果统筹整场戒的善知识威德巍巍,那这堂戒就会平平安安。
在善知识座下修法,是不会着魔的。因为善知识是站在真实理地指导我们修行的人,他明确知道能抵达终点站的路,甚至我们走到哪一步他都知道。
善知识以他的悲愿、威德摄受着,无福贴福,有难消难,以等持力的定给予身心的安定,乃至点亮智慧层面的灯。
作为弟子,哪怕最后这一生还没有业障全部清净,还没有开悟,只要对善知识有信心,融进善知识的悲愿里,善知识也可以摄着他的业,带他进入佛菩萨的果地世界。
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应恭敬爱念生清净心,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啼品》
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为业惑之所摧伏;由恃怙善知识,势力坚固,不怖诸魔;由依止善知识,增长一切菩提分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听话
是对善知识的一种信心
一个僧团里,看弟子们修行怎么样,就要看他们是否把“不扰乱善知识”放在第一位。因为正法住世的第一象征就是善知识。佛教常说:“以师为重则道兴。”
亲近善知识要学会调伏自我。我们是凡夫,身上有太多业障未消。当你因业障而犯错时,善知识不会反感你,但对你的业障也不会接受。他会想方设法来调整校正,这时候你就要配合,要相应,要克服自我的错误知见。
佛教界流传一句话:“师父叫你鞋倒穿,你就倒穿。”听话,是对善知识的一种信心。有谦虚、有惭愧,老老实实,依教奉行,在这个过程中,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渐渐地,你就能与善知识心心相印。心相印了,到处都是佛性,佛性一现前,当下就是解脱。所以真正的上根利器就是以心印心,佛法的奥妙就在这里。
追随善知识,不是跟着他的色身,而是要跟随他与佛相通的法身。
善知识都是来为我们做示范的。对他的道行和人格魅力,你崇敬和向往,虔诚地跟他学习,时时以他为标准,他内在的力量就会深入你的内心,你就能在修行中慢慢通达他的状态。
当你在善知识的加被引导下,业障消除,哪一天突然有所觉悟,得到正知正见,你就可以安住了,可以自己念佛了。这就是佛讲的:我如是,你也如是。与法融在一起,就是通于十方诸佛了。
彼菩萨摩诃萨恭敬供养,亲近善知识,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于善知识起给侍心、不违心、随顺心、欢喜心、不求利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愿心、如来心、同满行心。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善知识起十种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
倘遇名师良友,不问圣凡,但具正见,知如来秘密藏者,即可依之人。放下身心,不惜体面,不辞劳苦,不畏饥寒,乃至不吝身命,毕生服役,咨禀法要。自然福至心灵,感应交彻。如螟蛉克肖,时雨化生。以得亲近善知识故,则能亲近最上妙乘。
——《灵峰宗论·示元白》
清凉寄语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