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二十九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45:37
藏通别圆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二十九集(一)
别教
(六)十乘观法
1. 观境
我们这段时间学下来,学到别教这里,层次越来越丰富了,不学习就没有办法了解这些。天台宗智者大师慈悲,把佛陀的一代时教这么细致地开显出来。所以我们学习就知道,藏教的人,钝根中的钝根,如果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可以生到凡圣同居土;通教的就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了;别教的就可以生到实报庄严土了。所以我们在这里学教的是不是净土法门?也是的。
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大师
(六)十乘观法
别教的十乘观法,名目和藏、通二教相同,而意义大异。
第一.观境。观但中佛性,超出空、有二边,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但中佛性,登初地后,方可证得,初心学佛,既没有证得此理,应如何修观呢?于是先在名字位中,仰信但中佛性,深信这但中佛性,确是十法界迷悟所依,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生死而非染,在涅槃而非净,但由客尘烦恼之所覆蔽,所以不能证得,须先藉缘修,助发真修,方可证得。
什么是缘修呢?在十信、十住位中,用从假入空观,断见思与界内尘沙;十行位中,用从空入假观,断界外尘沙;十回向位,习中观,伏无明;这些都是修中道观的方便,叫做缘修。什么是真修呢?从初地,用中道观,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双修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才名真修。
名字位中,仰信但中佛性,先藉缘修入观行、相似位,后发真修,入分证位。缘于登地中道之境,以为所观,这是第一观境。圆教的不思议境,即心本具,而今则先须仰信;圆教的中道佛性,即空、即假、即中,而今则超出于空、有二边,所以不同。
--- 《天台宗纲要》原文
虽然别教的但中佛性还不是真正的中道佛性,但也要登初地后才能证得,我们初学佛的人哪能登初地?
那怎么修呢?这里静权大师教我们,“先在名字位中,仰信但中佛性”,仰就是景仰的意思,对但中佛性要有意乐。所以有一位大修行人说,哪怕不懂般若教法,但只要天天念:我喜欢般若教法,我想学般若教法。也是功德无量的。
天台宗实际上来自龙树菩萨的《中论》,就是般若中观的正见。这一脈下来到天台第九祖荆溪湛然大师,他十七岁到浙东地区跟着天台宗第八祖左溪玄朗大师学习,三十八岁出家之后,很快就弘法了。还有华严宗的清凉贤首大师,年轻的时候就跟着湛然大师学习天台教法,因为这样子的缘故,他对华严所不明了的地方都明了了,后来弘扬华严,成为清凉国师。
湛然大师,唐朝三代皇帝都邀请他入世,他都以身体老衰多病为由推辞掉,最后老年的时候,被迎请入国清寺,一生弘扬天台教理。临圆寂前,大师住到佛隴,用天台宗诸法的法性对弟子们说生死问题。大师的最后讲法,还是讲空、假、中三观,一念性相即是空,万法森罗即为假,一念空相。他老人家最后涅槃前说的这个法,就让我们想起很多大德涅槃的时候,都是安住在他所修的法,这是扼要,这是精华义。
天台宗修到后来就是一心具三观。实际上不是他的生命完全融在了真实理地当中,而是跟佛同一处了,同得佛之本源,归入佛性大海,这才是真正的往生净土。
后来到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大师派弟子们来给湛然大师扫塔,发现塔是空的。当晚就梦到山神告诉他,天神已经接大师的全身舍利去供养了,塔里只留了一块乳香。这让我想起,智者大师虽然是在大佛寺入灭的,但他的法体后来运回天台山佛隴,弟子们建智者塔院,也是全身入塔,后来弟子们开塔发现,智者大师肉身竟不知所踪。
我也举例说了,静慧长老从十几岁就学天台教观,三十多岁就证得念佛三昧了,他老人家临终的时候,我们去给他装龛,他的身体也是缩小了,整个头都光溜溜的,像小孩子一样。
“仰信但中佛性,深信这但中佛性,确是十法界迷悟所依”。如果明白但中佛性,就觉悟了;如果没有觉悟,就是在迷中。
所以这本书特别重要,要读好几遍。课堂上读也好,复习也好、预习也好,句句都是阿弥陀佛,光中化佛无数亿。
扩展学习资料
《佛说罗摩伽经》
善知识者是十二头陀正因之行。
善知识者是无尽智藏。
善知识者生功德牙茎。
善知识者能开发示道一切智门。
善知识者能令一切众生得入萨婆若海。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