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通
别
圆
《天台宗纲要》
第二十一集(一)
通教
(三)通教的道理
甲.无生四谛
乙、 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丙、 理六度行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二十一集
讲述: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50:55
(三)通教的道理
乙、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也和前面藏教中所说的相同,但藏教所明的是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而这里所明的是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通教的十二因缘,也可以心意卜度,可以语言分别,所以叫做思议;然而从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这十二支的因缘,都是如幻如化,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那么十二因缘的顺生,也就是无生,十二因缘的还灭,也就是无灭,生即不生,灭即不灭,不生不灭,所以叫做不生灭。这便是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的道理。
--- 《天台宗纲要》
我师父讲:一年学医,能医百病;十年学医,寸步难行。就一个十二因缘好了,在藏教里,十二因缘就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念得铿锵有力的。但到了通教,十二因缘的每一因缘都如幻如化,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那么十二因缘的顺生也是无生,十二因缘的还灭还是无灭。不生不灭,灭即不灭,不生不灭,所以叫不生灭十二因缘。
在藏教里,只有把无明破了,才能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这样还灭门才能进行下去。但到了通教,每一个环节都如幻如化,不需要从第一个“无明”开始破,环环都可以破。所以佛法越高级的部分,越是广大无边,但也越是无话可说。
世间所有受身生处,皆以贪着我故。若离着我,则无生处。一切凡夫,常随邪念,行邪妄道,愚痴所盲,贪着于我。习起三行,罪行福行不动行,以是行故,起有漏心种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所谓业为地,识为种子,无明覆蔽,爱水为润。我心溉灌种种诸见,令得增长。生名色芽,因名色故生诸根,诸根合故有触,从触生受,乐受故生爱,爱增长故有取,取因缘故有有,于有起五阴身名为生,五阴变名为老,五阴灭名为死。老死因缘,有忧悲热恼,众苦聚集。是十二因缘,无有集者,无有散者,缘合则有,缘散则无。菩萨如是,于六地中,随顺观十二因缘。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三)通教的道理
丙、理六度行
六度行也和前面藏教中所说的相同,但藏教所明的是事六度行,而这里所明的是理六度行。
六度的事业,当体即是真空理性,达事即理,所以叫做理六度行。例如行布施时,不见能行布施的我,不见受我布施的人,也不见所布施的东西和布施所应得的果报,像这样的布施,称为三轮体空。其他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五度时,也一一都是三轮体空,这样的修行六度,便叫做理六度行。
有些人谈理性,往往就遗弃了事相,这是不对的。理性和事相,是不可分离的。一切事相,当体即是真空理性,事即是理,不可外事以求理,终日勤修六度,而不著六度之相,这样方才称为理六度行。
--- 《天台宗纲要》
通教的理六度行,就是在事六度里,又能在理性上见到每一度的智慧的状态。这里以布施来比喻,在事上行布施的时候,安住在无我的状态里,无有我,无受者,也没有所布施的东西和布施所应得的果报,就安住在三轮体空的状态里。
事布施本身就很有功德,如果在布施的同时,又能够安住在高超的理性状态中,这就不得了了。而不是说,既然理是没有的,那我就不去做了,这叫以理废事,就又偏掉了;或者做的时候,没有以高超的理去观照,又会着在事上。
佛言:“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皆作是念:‘我当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乃至我当永拔一切烦恼习气,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方便安立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于无余依般涅槃界。’
舍利子,譬如萤火无如是念:‘我光能照遍赡部洲普令大明。’如是一切声闻、独觉无如是念:‘我当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乃至我当永拔一切烦恼习气,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方便安立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舍利子,譬如日轮光明炽盛,照赡部洲无不周遍,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常作是念:‘我当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乃至我当永拔一切烦恼习气,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方便安立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于无余依般涅槃界。’
以是故,舍利子,当知一切声闻、独觉所有智慧,比行般若波罗蜜多一菩萨摩诃萨,于一日中所修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俱胝分不及一,百俱胝分不及一,千俱胝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分不及一,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