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千古话题,谁能解决?

2021-12-24 21:30:00 发布: 人气:1




图片






台宗耆宿、净土成就的静慧长老三十多岁就证得念佛三昧,而且一生劝人念佛,最后在弥陀圣诞前夜——十一月十六入涅槃,往生极乐。


我师父悟公上人的圆寂日是十月二十五,是上人自己选的日子。


上人有一个师弟叫悟明长老,曾经是台湾佛教理事会会长,他一生弘扬观音法门,最后跟弟子们都交代好了之后,六月十九日的早上坐着就走了。


弘宗演教的倓虚法师,讲《金刚经》,讲到究竟无我时,入大涅槃。


苏州灵岩寺方丈明学长老,一生秉持着印光大师的教导,朴朴素素,低调谦卑。最后他圆寂的日子就是印光大师圆寂的日子。


这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真的是一种庄严,是生死自在最美好的一种选择。



图片





书圣王羲之在《兰亭序》里所阐述的主要核心就是这个主题——生死大矣。这个千古话题,谁能解决?学佛可以解决。


我们佛弟子可能没办法决定自己出生的日子,但是能够决定自己死的日子,这就是解脱的自在。

















图片

成就道业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很发达了,但是这只是“术”的层面,解决不了生命本体的生老病死,也没有办法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甚至前生后事、六道轮回,都不是它所能研究的范畴。


心理学对濒临死亡的研究,再多的案例也只是证明了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后,脑电波停下来了,意识体还存在,脱离肉身之后的感官还存在。既然是濒临死亡,那么神识还会回来,不可能投了胎之后再回来,所以他不知道死亡更深层的境界。


同样一个课题,科学的研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而佛教就没有这些局限,因为佛教解决的就是这个生死问题。对于我们佛教徒来说,了解三世,了解轮回,了解六道,有太多准确无误的案例了,乃至诸佛菩萨讲的因果规律,我们都可以更直接地去了解。


佛教有出离三界的声闻缘觉,同时还有超过声闻缘觉的菩萨诸地,还有成佛的,以及成佛之后的世界,这更是除佛教之外所没有的学问。乃至所谓的外星人的第一类接触、第二类接触、第三类接触,它所传递的信息也没有佛教这方面的内容。


//


图片
图片


//



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学到佛法,要珍惜这个机会。佛把这个宇宙里最高级的智慧结晶传递给我们,我们不要再沉浸在衣食住行中,不要再局限于生命原始本能的状态里,更不要把生命宝贵的精力投入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我师父跟我讲:“我们佛弟子,吃素也不要太讲究的。”不管你吃的是什么,过了喉咙便成何物了?所以也不需要太讲究的。而且不单单要从这个执着里脱离出来,甚至如果有一点小智慧的话,衣食住行还要安住在智慧当中不散乱。


黄檗禅师曾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参见《古尊宿语录》卷三)他老人家已经不安住在这个有漏的、生灭的状态了,而是时时处处都在不生灭的、无漏的大道的状态里。所以我们每天吃饭都要念“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图片




佛教处处提醒我们修行人,要从肤浅的凡夫状态超离出来,解脱出来,把宝贵的精力放在成就道业上,那么,解决生老病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佛教故事】佛陀述说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
· 生死心不切、刚骨不硬,这三界的门是撞不出去的
· 【文化释说英文有声书】第四篇 佛的世界观 (八)
·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悟到了这个道理
· 为什么终日吃饭,却未曾咬到一粒米?
· 慧日春联免费结缘,在五台山祈福新年吉祥
· 生死心不切、刚骨不硬,三界的门就撞不出去
· 怎么成为最富有的人?
· 通教,打开了摩诃衍大乘之初门
· 有些时候,错过就不再了
· 【佛学常识】修行为什么要善护口业
· 【悟道法师净土精要】快乐无忧的窍门
· 【瑞典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视频】修行我们有正确的动机吗?
· 【甘露法语】相应
· 你的情绪,可靠吗?
· 如何走出三界的迷宫?
· 精进、清净的一天
· 应该有次第修行教法
· 这些颜色的光,是可以修出来的
· 【中韩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 我们皈依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