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二十集
讲述: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46:55
《天台宗纲要》
第二十集(三)
通教
(三)通教的道理
甲.无生四谛
1.苦谛
2.集谛
3.灭谛
4.道谛
(三)通教的道理
通教的道理,依三乘分别,便是无生四谛,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行;依七种二谛分别,便是幻有、空二谛,通含别二谛,通含圆二谛;依五种三谛分别,便是别入通三谛,圆入通三谛。
甲.无生四谛
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和前面藏教中所说的相同,但藏教所明的是生灭四谛,而这里所明的是无生四谛。观一切法如幻如化,当体无生,这便是无生的意义。
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逼恼身心,这是苦义。通教便是说明这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犹如幻化,非是实有,当体即空。既然是空,当然就不能逼恼身心,这便是生死即涅槃,所以说“苦无逼迫相”。
见、思二惑,能起善、恶诸业,惑、业和合,能招集生死,这是集义。通教便是说明,这见思二惑,善、恶诸业,皆由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本无自性,全体是空,既全体是空,空之与空,也就无所谓和合,这便是烦恼即菩提,所以说“集无和合相”。
三十七道品,能对治生死、烦恼,这是道义。生死是苦,烦恼是集,所对治的苦、集本空,能对治的道谛也本来是空,空之与空,岂复有二?所以说:“道不二相”。生死、烦恼,悉皆灭尽,这是灭义。今生死、烦恼本来是空,空便无生,既无有生,何处有灭?所以说“灭无生相”。这便是无生四谛的道理。
这无生四谛的道理,表面上只说明了一个空,好像就等于根本四见中的一个“无”见而已,其实却有天渊之别,必须要详细分析一下:
第一、通教所明的空,是说因缘无性,无性即空,并不是说没有因缘所生的一切法,而邪见所执的无,便说无因无果,无一切法。
第二、通教所明的空,是真正的道理,是符合于客观事实的;而邪见所执的无,只是出于他们的虚妄计度,是违反于客观事实的。
第三、通教所明的空,可以使人很快地破见、思惑,见真谛理;而邪见所执的无,却是使人永久流落在三恶道中,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 《天台宗纲要》
FORIQINGLIANGBAO
同样是苦集灭道,当智慧高了之后,再看苦集灭道就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人修戒定慧,产生了功德,这时候以他的智慧体和剖析力再看世间的苦集灭道,穿透力就特别强。
这里就列举了,世间讲的空和通教所见到的空有着天渊之别。一个是迷乱的、看不到真相的说空;一个是透彻了诸法的表面现象,而看到本质的说空。所以我们要分辨清楚,一个具有通教智慧的人所看到的空是不一样的,它使人很快地破见思惑、见真谛理。而世间持有无因果论这种邪见的人,会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一个有甚深禅定所显发出智慧的人,有着不造诸恶所产生戒体的那种无作妙体的透澈的定,有一种赞美叫“湛然定水镇常盈”。定就像水一样,镇在那边,常常会漫出来。一个人有了戒的功德、定的功德,以及这时候慧所产生的能透视一切的照见的力量,跟世间散乱的、看不到事物的规律、看不到本质就说空,完全不是一回事。
孔子说,“小人闲居为不善”。因为他没有智慧,本来就没有什么资粮,这样的人要修福,要忏罪。所以加行道之前是资粮道,积累资粮就是要动起来。
像具行禅师一样,他本来只是因为饥荒的缘故,才到寺院讨口饭,但因为虚云老和尚收留了他,他特别感恩,一做早课的时候,他也起来了,就开始刨地、种菜,每天都忙于寺院里各种各样的杂活。后来虚云老和尚叫他不要光干活,还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念阿弥陀佛,最后面向西方,现神通出火光三昧自化。
所以“这无生四谛的道理,表面上只说明了一个空,好像就等于根本四见中的一个“无”见而已,其实却有天渊之别。”
<<上下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