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出三界,需要很强的功夫

2021-12-15 21:30: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天台宗纲要》

   第十六集(二) 

藏教


(五)六即

1. 理即

2. 名字即

3. 观行即

4. 相似即

5. 分证即

6. 究竟即

(1)小乘阿罗汉果



图片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十六集

讲述: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34:28









小乘阿罗汉果

   — The Tiantai School —    


(五)六即


6. 究竟即。

此中分三:(1)小乘阿罗汉果,(2)中乘辟支佛果,(3)大乘佛果。这是三乘证道位。声闻乘四谛而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十二因缘而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六度而证佛果,所以叫做“三乘”。到这时,烦恼已经断尽,智慧已经圆满,无法可学,所以叫做“无学位”。

--- 《天台宗纲要》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还属于有学,到究竟即的时候,阿罗汉、辟支佛、佛,以四谛为因,就证声闻四果,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以十二因缘为因,就证缘觉果,缘觉的最高果位就是辟支佛。


有的人来到这个世间,他的悟性很高,看到春夏秋冬的变幻,看到生老病死的相,他就去悟这是哪里来的、怎么会这样、能不能跳出这个循环,就会去破开生死轮回的诅咒,一心钻研。这样善根深厚的人就能够成圣果,自悟自觉,所证的就叫独觉。但权位的菩萨都没有断尽无明,还留习气作下一世投胎做人的一个缘分,所以“究竟即”里面也是有三乘的。


之前我们学到八忍八智,比如观苦谛的时候,依着佛的教导来观,然后自己去修,知苦之后能生起厌离心。另一方面,虽然这个苦还没有灭,但是我们能忍,同时我们又能够不依着苦再造新的轮回的有漏业,这就会产生苦的智。所以说在观苦谛的时候,在理性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能驾驭修这个忍的法,还能产生忍的智,这就是修行人的标志。




图片


小乘阿罗汉果

   — The Tiantai School —    


(五)六即 


6.究竟即。

(1)小乘阿罗汉果

阿罗汉,有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见、思烦恼如贼,能坏涅槃,今断见、思烦恼,证真谛理,烦恼已经断除,喻如贼已杀尽,可以得到安乐了,所以叫“杀贼”;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所以叫“应供”;烦恼已尽,不再到人天中受生,所以叫“无生”。还有,阿罗汉也叫“真人”,因为他已经证到真谛的道理;也叫“应真”,因为他的智慧同真谛的道理相应;也叫“无著”,因为他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无所滞著。

这阿罗汉果,是小乘的第四果。在阿那含果时,原已先断了欲界的九品思惑,并且进一步断上八地的思惑;现在上八地中七十二品思惑(每一地有上上、上中、上下等九品思惑,八地共有七十二品思惑),通通都断尽了。经中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三界的生死已没有了,所以说“我生已尽”;戒、定、慧的德行已经成就,所以说“梵行已立”;四果圣位已经证到,所以说“所作已办”;灰身泯智,永不再受后来的果报,所以说“不受后有”。


--- 《天台宗纲要》


每次念经,念到这里都特别铿锵有力,阿罗汉对这个世界一揖到地,口中诵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证得大阿罗汉果的时候,多么自在啊!所以我们要说:“随喜,随喜。”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

问日:如阿罗汉、辟支佛,亦破淫怒痴,与佛何异?


答日: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去,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瞋恚余习,难陀淫欲余习,毕陵伽婆蹉慢余习。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



图片


小乘阿罗汉果

   — The Tiantai School —    


(五)六即


6. 究竟即。

(1)小乘阿罗汉果

阿罗汉:有二种阿罗汉,三种阿罗汉,六种阿罗汉,九种阿罗汉。详细分析起来,很是复杂,现在但作简单的说明。

二种阿罗汉:

一时解脱阿罗汉,须等待时节、一切因缘都具足了,方能得到解脱;

二不时解脱阿罗汉,于一切时,随意所乐,修集善业,可以得到解脱,不一定要等因缘具足。

又有二种阿罗汉:

一慧解脱阿罗汉,在因地中修习空观,缘空观直入,得到解脱,只证真谛理性,而没有三明、八解脱;

二俱解脱阿罗汉,在因地中兼观事相,在果上具有三明、八解脱。

三明:  1. 宿命明 2. 天眼明 3. 漏尽明

八解脱:1.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2.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3.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4. 空无边处解脱 5. 识无边处解脱 6. 无所有处解脱  7.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8. 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又有二种阿罗汉:

一坏法阿罗汉,在因地中修九想观,为了早求涅槃,早得断苦,令所观的骨人烧坏灭尽,这样的阿罗汉,没有神通变化;

二不坏法阿罗汉,在因地中也修九想观,但修到第八骨想的时候,不进修第九烧想,这样就可以使八背舍、八胜处、神通变化等一切功德都具足。

照上面的说法,慧解脱阿罗汉和坏法阿罗汉,他们因为只求早证涅槃,忽略事修,等到证果的时候,就没有三明、八解脱和神通变化,虽和俱解脱阿罗汉、不坏法阿罗汉同证阿罗汉果,而功德庄严,却相去很远,可见兼修事相法门,是学佛因地中的重要事项啊!


--- 《天台宗纲要》


静权法师在这里讲到,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神通的。有的人急于追求果,忽略事修,所以并没有得三明六通,但祂已经解脱了。


所以特别是我们修行人,在因地上还要兼修事相法门。就像静权法师一样,他一边弘法,不为名不为利,一边也很踏实地修行,所以才能够生死自在。所以我们恭敬老修行,比如说我们现在听经闻法,对佛法生起大信心了,然后修了五十年,那结果一定是不得了的。佛教界有规矩的,出家六十年的,皇帝都要给他顶礼的。


实际上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找到自己不生不灭的佛性,我们现在学习教理,这也是佛陀的一个正法途径。除此之外,佛陀还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也有开方便门的法门,比如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算不算方便?横出三界。


蕅益大师讲了,如果人人都能竖出三界,那需要武功很高强的。就阿那含果好了,这已经快到阿罗汉果了,尚且还在断色界、无色界的思惑呢!要出三界,必须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见思惑一点都没有,没有牵挂了,藕断丝连都没有了,才能出三界。这里静权法师给我们讲了为什么有的人会有神通,有的人没有神通,修到九想的最后一想,就是到骨观的时候,最后没有拿火烧掉,要想证得快一点,就一把火烧掉好了,风一吹就没有了。


但这也是所谓藏教的教法,藏教是没有净土法门的,是没有佛国的。对于声闻缘觉来说,从道谛上修,取灭的果报,最后灭尽生老病死,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出三界了。


但是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修这个也很快的,但祂不取灭尽定,不忍心取灭尽。权位的菩萨就是这样的,祂有时候无明都不断尽,为什么?这就是大悲心的缘故,祂不愿意从生死轮回里跳出去,还留有习气,作轮回转世的一种因缘,这叫扶习润生。


注:

扶习润生:天台宗所说,通教之菩萨以誓愿力扶余残之习气,受生于三界而利益众生也。参照誓扶习生条。藏教之菩萨为伏惑行因,故无此事,别教圆教之菩萨以有中道之应本,故不为之。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所以我们就知道,我们现在还能学到佛,有多少佛菩萨陪着我们啊!所以我们每天要感恩、要惭愧。对于小乘来说,小乘已经解脱了,我们还没解脱,就要惭愧;对于菩萨来说,我们要感恩,因为如果没有菩萨,我们哪还听到教法?虽然我们现在很难做到像圣者那样,听法的时候把大家自然地搬到虚空,但是因为闻法的缘故,能顿断我们的根尘,烦恼寂灭,见地就会豁然开朗。


所以我们作为参学者,要对讲法者有这样的信心,那我们就得有信心的加持。一个人要住在自己的本位上,纵使我坐在上面,但也要站在我的本位,我们同为佛子,一起增进。作为你们来说,怎么样生起你们的净观?作为我来说,对你们也要生起净观。因为若干年后,你们就是这个世间住持佛法的人,在轮回的路上常常都是这样的,这辈子我做你师父,下一辈子你做我师父,这是相互增进的,这是很殊胜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佛说毒蛇喻经》中:有人得罪于王,王令掌护一箧,箧中有四毒蛇。王敕罪人,令看视养育。此人思惟:“四蛇难近,近则害人,一犹叵养,而况于四?”便弃箧而走,王令五人拔刀追之。复有一人,口言附顺,心欲中伤,而语之言:“养之以理,此亦无苦!”其人觉之,驰走逃命,至一空聚。有一善人,方便语之:“此聚虽空,是贼所止处。汝今住此,必为贼害,慎勿住也!”于是复去,至一大河,河之彼岸,即是异国。其国安乐,坦然清净,无诸患难。于是集众草木,缚以为栰,进以手足,竭力求渡,既到彼岸,安乐无患。王者魔王,箧者人身,四毒蛇者四大,五拔刀贼者五阴,一人口善心恶者是染著,空聚是六情,贼是六尘,一人愍而语之是为善师,大河是爱,栰是八正道,手足勤渡是精进,此岸是世间,彼岸是涅槃,度者漏尽阿罗汉。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这就是《心经》里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悟公上人珍贵开示视频《修行直指》| 这里面讲到的都是修行窍诀
· 【意大利语英语双语视频】回向给我们历生父母
· 这就是《心经》里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纪念悟公上人诞辰一百周年|念彼百年娑婆影,佑吾亿劫安养乐
· 微信公众平台
· 师父点点滴滴的德行都留在我心里 | 听净旻法师讲师公的故事
· 这就是《心经》里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佛菩萨几大阿僧祇劫都在修这个法
· 谁能告诉你法性的实相?
· 纪念悟公上人百年诞辰——缅怀一代高僧
· 【法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皈依?
· 他的愿里,有你,有我。
· 甘露醍醐 | 百年德泽,四海风行
· 忆少年|纪录片《觉岸》第一集
· 忆少年|纪录片《觉岸》第一集
· 对法要生希求心
· 不要忘掉修行的本色
· 纪念悟公上人百年诞辰
· 皈依这个法,能消业障 破我执 得清净——《天台宗纲要》学记第二十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