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佛薄伽梵,处种种摩尼宝王,师子之座。为无量无数,大菩萨摩诃萨众之所围绕。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圣世尊,以大慈悲。利益安乐,诸菩萨众。已说精进,波罗蜜多。唯愿哀愍,宣说静虑波罗蜜多。
欲修静虑,波罗蜜多。先当亲近大善知识,复应远离诸恶知识。世间不善及恶名闻,由恶友生。诸善法利,名闻福德,皆因善友之所生起。以依善友,受持净戒,庄严法身。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净戒,能增长无漏资粮
修静虑波罗蜜要依止善友,以依善友故,就能受持净戒。有了净戒,我们就能增长无漏资粮,庄严法身。法身庄严现前了,有了静虑的因、基础,静虑就能产生,静虑的觉照就会增上,静虑波罗蜜多就会现前。
﹀
﹀
﹀
破戒之人,如燋谷种。一切善法,皆不得生。况能滋长,无漏深定。如是知已,应当一心,奉持净戒。乃至小罪,应生怖畏。宁丧身命,不毁禁戒。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护净戒,就是护佛法身
护净戒就是护佛法身,护自己的法身慧命。为什么说宁丧身命呢?这里说的身命,是业报身。因为我们平时护生命是第一位的,而对我们法身慧命的重要性却不知不觉。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的生命就会去持戒,就会产生法身慧命的功德。
这里不是说让我们舍弃生命,而是让我们要有一种誓愿,要重净戒,重无漏功德,这是从属的关系——我们这个业报身的生命从属于我们的功德身。我们应当长出功德身的资粮来,而不是依着业报身的生命为第一性,而毁掉我们的法身慧命。
﹀
﹀
﹀
菩萨摩诃萨,欲修静虑,先应舍离一切世间,治生贩卖,种殖根栽。何以故若?不舍离,扰乱其心,何能安住甚深禅定。
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于四威仪,断除妄想,善摄其心。设闻众声,亦无动乱。譬如毒蛇,置竹筒内,其身自直。菩萨亦尔,妄想回曲,置静虑中,正见端直。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在静虑中,能正见端直
所以一个修静虑的菩萨,纵使外在的环境很乱,他都能够安住其心,这就叫定。在静虑中能正见端直,能在诸纷乱中不乱,能有定力,这是内在法身慧命的一种功德资粮。
﹀
﹀
﹀
不住生死,不入涅槃,离诸邪曲。若能如是,善摄六根,不令放逸。眼虽见色,而不取相。安住甚深,寂静解脱。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有智,才有波罗蜜
这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本身属于定,但是净念能现前,这属于慧,净念相继属于定,所以慧在定中。它作用在六根的时候,不随根,也不随尘,也不迷惑在识的这种状态,而是转识成智的。
这就叫静虑波罗蜜。什么是波罗蜜?有智,才能有波罗蜜。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