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
古文殊寺第一朵昙花开放
一、身和
01
“堪共住,互礼拜问讯”。这是相互礼拜问讯。“或服劳让道”,这里面“服劳”是什么?就是服务、劳作的意思。还有“让道”,这很多的境界了。“推坐而侍承”,“侍承”,侍者的侍。我给你倒杯水,这也是。“推坐”,甚至来了拿个凳子坐下,这是一个动作,也是身业的境。“分物不先美”,在分东西的时候,自己不要先拿一个大苹果揣在兜里,分物的时候请大家先拿。
“上下如法亲。(要在一个团体里面共住的话,最起码的要求是身要和,而僧团里面要‘如法亲’,按照佛制定的制度来互相亲近,不能违法而亲。)”
这个和合里面要有个“如法亲”,要遵循着佛陀的制度,也就是这个尺寸你怎么把握。如果以自己的贪爱,你就会对有些人很亲,就对有些人不亲,这叫非法亲了。实际上如法地亲别人,是自己的一种修法。身业——身和同住是不是一种修法?不是说看对方怎么样,实际上也是很训练我们自己的。
二、口和
02
“口和,无诤言,称德作赞叹,施恶语不报”。
这个口的德就是说对方有功德我们要赞叹,如果对方对你不好,恶口的话已经伤害到你的时候,笑笑而过,你既然感受对方口业是具有攻击力的,你就不要拿口业当武器去攻击对方,要从你的口业里展现慈爱。
“有过展转谏”,这个“展转”就是一种委婉,别人有过失你不说也不好,但是有时候不要当面直接说,要委婉一些,拿捏好尺寸,让别人感觉你是在帮助他,而不是在攻击他,要掌握好慈爱的心态。如果你指责他是为了泄愤,这个时候还是不要说的好,要先把自己的愤平息下来,等你哪一天充满了慈爱的时候,你再委婉地跟他讲,让别人能感觉到你的语言是和善的,你的心是真诚的。这是修行人应该修的。所以往往我们看很高很高的法,但实际上一个人该有的优良品格我们却忽略掉了。
“学问互相教,犯罪互悔忏,不作口四恶,骂訾等离间。(佛教里边就是不要像世间法那样地吵闹、诤论;有道理就讲道理,一切事情都可以合理地解决。)”
在争论的时候也是讲不出道理的。所以法印老和尚在灵岩山佛学院里的时候,曾经跟他的学生讲到这个,就是唯识宗里宗观大家辩不辩论?辩论。但是这种辩论不是诤论。如是诤论,如来性就灭掉了,魔力会出来。
所以有道理就讲道理,但讲道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要在吵闹的状态下,也不要在诤论的情况下,而是要出于尊敬对方,我通过和你讲道理能引发我的正观,所以我要感谢你,要这样的心态去讲才行。不要“你错了,我把我的道理讲给你听……”这时候实际上就有我,这就魔上身了嘛。一定就是要有照顾心的状态。
三、意和
03
“意和,同僧事,谦卑心慈愍,不固执己意,不违逆众心。(身口的表现也是内心的体现,那么主要还是要意和,意和则身口皆和,意不和则身口难和。)”这括号里的是敏公法师的解释,我以前听过他的录音。
四、戒和
04
“戒和,不杂冗,(戒取)如法作羯磨,犯者如律治,不恃戒轻人。”(戒上边要和,这是从根子上、从更进一层的法上来说了。身和、口和、意和,世间上的人也可以做到一点是不是?你有没有发现能做大事的肯定能做到这一点的。)
一事无成的人,他肯定都不具足这三点。随着他的身、口、意业的和敬越来越圆满,他世间的事业也会越圆满,如果缺掉一个,他就会缺掉多少的福禄寿。
“而戒和则是特殊的,是佛法里边的宝。”这个是佛陀赐给我们佛弟子的宝,当我们如法的受戒,做羯摩的时候,僧团的加持,传承的加持,所以戒坛也有称甘露坛,三皈五戒在某种层度上也是一种灌顶。
五、见和
05
“见和,理同解,正真净不违,善符合法印,不堕邪见类”。(“六和”里边最重要的就是“见和”,这个到现在都印在我的心里。“若见解一样的话,其他都会和;见解不一样的话,斗诤就不可避免。”)
这个很重要。闻思,是一个僧团可以达成和合的很重要的因素,因为通过闻思我们就可以达到一种智慧,一种见解。当我们见解不一样的时候,这个僧团就会开始分裂,就开始着魔了。
佛性显发一分,魔力就减少一分。佛到我们这个五浊恶世,到我们这个被烦恼魔、五蕴魔、生死魔覆盖的身心世界里来,把我们的如来智慧显发出来,让我们从魔障里跳出来。所以我们都是在魔障里面显发如来性的,多么微妙不可思议啊!
如果我们知见上都一样的,别人看到你没跟你打招呼,没跟你合掌恭敬,请问你会在意他吗?口上没有随喜赞叹你,你会在意吗?你不会在意的,这些都无所谓。如果见解上不一样,别人就算是身对你恭敬,口也对你恭敬,你都会感觉你们两个不在一条路上,觉得这家伙阳奉阴违似的。
所以为什么要僧前生慈爱,僧后也生慈爱;僧前要口慈爱,僧后要口慈爱;僧前要意慈爱,僧后要意慈爱。你僧前僧后如果不保持一致,别人就说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但是如果我们的见地都在一样的份上,就不会这样想。
所以佛教里说不能破见。破戒可以忏悔的,破戒的话,你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损害都是有限的,但是你如果见地上有缺犯的话,你对自己的损害和对众生的损害乃至对佛教,对这个世界的损害都是极大极大的。
也就是你的身体利益众生的能力强,还是你的智慧利益众生的功德强?是智慧。破除这世间的愚痴,转化众生的愚昧,这是你的智慧可以承办的事业。
如果我们有正确的见地,我们就不会游离于三宝的团队之外。如果没有正确的见地,你单干了,这不仅仅是行为的错误,实际上也是见地的错误。所以我们对小乘、大乘,对藏、通、别、圆,都一样地赞叹顶戴,只要是佛陀的悲心所流露的法,我们就像看到了佛陀一样的,有一种感恩的心、顶戴的心。
见解不一样的话,斗诤是不可避免的,斗诤就是魔法啊!魔、佛之分界岭就是这个见解,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你不闻思你怎么可能获得正确的见解?
我们说往生极乐世界的决定因素是信愿,信愿也是从闻思里来的。就是一个小乘的出离心,如果没有一个有出离心功德的人给你传这个法,你都生不起出离心的;你要生大乘菩提心,没有一个具有无畏菩提心的人给你传递他生命的光芒,你不可能具有那么尊贵的菩提心的。佛法传承下来,见解是最难的。“六和”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见和”。
六、利和
06
“利和,如法分,羯磨事不背,僧利不回己,六法以相亲。(六和就是没有做到,那就是自己有欠缺,要好好改。身不和、口不和还好办,若意不和、见不和,那更难改。见跟意比起来,见更难改;见和了,意才会和,见不和的话,意也和不了。这里边是有辩证关系的。)”
括号里都是敏公法师的解释。敏公法师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他是解放前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他来五台山清凉桥追随海公法师学习,他也没有认为我是大学生就起傲慢心。
他写了一段,说我们跟几个居士在五台山朝台的时候,在中台看到几个念佛的老太太在拜塔,结果宝塔放光,大地震动,他亲眼看到的。他说她们是念佛的,感应这么大,佛菩萨真实不虚,她们的诚信真实不虚。他说我一个大学生,对此却百思不得其解。
实际上他在反省,虽然有知识的人,但是知识的分别有时候还不如这些念佛的老太太。莲池大师讲的,识字了读那些乱七八糟的书还不如不识字呢。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敏公法师很早就怀有谦卑心在学佛,他追随海公法师做侍者,不论经历怎样的艰难,哪怕是冰天对雪地,都坚持着。敏公法师的腿疾,就是求法、不舍弃法的最好的说明。他老人家讲的句句都是从他的智慧、慈悲里面流露出来的金刚语。你就当成是佛讲的话一样,这一辈子这样去实行,肯定不会错。
如果我们能达到这个六和的话,这样去追寻佛陀的教诲的话,这个跟圣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实际上这是基础,这个能做到,你就有可能会得戒、得定、得慧。否则,戒定慧跟你根本没有关系。
要做到这个需要克服的是什么?是自己的缺点,是突破自己魔力的包围。你想做到,个个可以做到;你要是不想,三大阿僧祇劫你还在这个苦海里轮回。
所以这里法师才说到身不和、口不和还好办,意很重要,意不和、见不和那就难改了。身不和,口不和,改起来很快,所以桂仑老法师也讲了,说装也能装出来,但是你意和见是装不出来的,因为这是智慧的层面。越是这个智慧的层面越决定了它的核心的东西,就是见跟意比起来,见更难改。
就像我们的法会,或者就是我们大家在一起聊天,多参加过一次的人,他进步都要大一点。我都在观察,一个人如果是听过法来到寺院的,他就特别调柔,如理如法的,我也没待见他,他天天受苦搬砖,但他的心相续、他的功德就特别与佛法相应;没有听过法来的人,往往昂胸挺肚,你就把他待为贵宾也起不到什么效果,反而更滋长了他的傲慢,往往这种就是他不听法的,你没办法。
像我在外面弘法,吃饭我都要讲法,大家帮我夹了菜我都没机会吃。因为吃饭的那一两个小时是在同这一桌人讲佛法很重要的一个机会,有的人就是为了吃饭才来的,听法他不来的。所以在饭桌上你能够让他明白一点道理,他此生就没有空过,我们一起吃过饭就对他有意义了,就会利乐到他。
我吃一顿饭只是一个基本的生理需求,但是他的法身慧命你没有去拯救,在他生生世世当中,他什么时候再跑来跟你吃一顿饭?所以你不吃也无所谓的,只要能利益到他就行。
—END—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