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梵志得度

2020-08-24 21:30:00 发布: 人气:13

图片




佛典故事连载系列之

                        《梵志得度》





     一天,佛陀带领弟子们入舍卫城托钵,途中看到一名梵志望著自己田中已经成熟、可以採收的稻米,面露欢喜之情。佛陀问同行的比丘们:「你们有看到那位梵志吗?」众人皆点头后,佛陀即默然入城托钵。然而,当天夜晚下了一场大雹雨,梵志田中的稻全部受损,女儿也在当时往生,双重的打击令梵志愁忧悲苦,举国之内无人能让梵志停止哭泣。


     隔日,众比丘至城中托钵时,听到梵志家发生的不幸,便回去禀告佛陀。没有多久,梵志也哭著来到精舍求见佛陀,请示解除悲苦的方法。佛陀告诉梵志:世间上有五件事情无法避免,也无法脱离:一、事物必会耗减,没有令其不耗减的方法。二、事物必会变灭,没有令其不变灭的方法。三、色身必会生病,不可能永无病苦。四、色身会渐渐衰老,想要让它不衰老也是不可能的。五、人最后都会死亡,没有人可以免除。世间人没有智慧,不了解佛法,见到这些耗减、变灭、老病死的现象时,就会愁忧苦恼,这是因为不了解真理。


图片


     佛陀继续劝勉梵志:「不只有你家会有无常,世间都是如此,无常都在我们身边,怎能要求只有你可倖免?所以要以智慧观察这些无常现象,如果你因此而吃不下、不快乐,那你的冤家就会得意,而你的亲朋好友却会为你而忧愁;即使如此,这些无常之事也不可能回到像以前一样。所以,能够了解无常的道理,遇到变异、损失、老病死,也就不会难过悲伤了。」于是佛陀为梵志说了一首偈语:


不以忧愁悲声,多少得前所亡?

痛忧亦无所益,怨家意快生喜。

至诚有慧谛者,不忧老病死亡,

欲快者反生恼,见其华色悦好。

飞响不及无常,珍宝求解不死,

知去不复忧追,念行至胜世宝。

谛知是不可追,世人我卿亦然,

远忧愁念正行,是世忧当何益?


     接著,佛陀为梵志说布施、持戒等种种法,梵志心开意解,心意调柔,如实知苦、集、灭、道四谛真理,便恭敬顶礼佛陀,并合掌说道:「我今已了解真理,从今以后皈依佛、法、僧三宝,奉行五戒,尽形寿不犯戒。」言毕,绕佛三匝,欢喜而去。



 --- 摘自《佛说义足经‧卷一》






 图片

省思

人生在世,终不免无常、老病死等,因为这些都是生灭之法。但佛法教导我们,在生灭中有一不生灭的真心,一切万法皆由此心而生,也是我们最珍贵的宝藏,任何人都抢不走。只要悟到这念不生不灭的心,就不会为种种境界所束缚,人生就能更光明、更有价值。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贫穷布施也不难
· 这部经由佛来介绍佛——《佛说无量寿经讲记》第二集
· 【农历七月孝亲报恩月特辑】在寺院写超度牌位的重要性
· 这部经由佛来介绍佛——《佛说无量寿经》讲记第二课
· 【日文版】这条路很长,你要跟住
· 微信公众平台
· 【佛典故事】佛度宾耆迦
· 佛教的“宇宙全息理论”
· 《地藏经》里“南方”在修行上的甚深义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24集
· 虚云老和尚: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
· 因为光光相摄,所以我可以代您受苦、替您修福
· 【农历七月孝亲报恩月特辑】超度祖先,最最关键的方法是?
· 去极乐世界的路,佛跟我们一起铺
· 法语图|对这个世界执着不放,极乐世界是去不了的
· 【佛典故事】天道善因,恭敬之法
· 释迦佛遗训
· 动机和心量不一样,得到的果报就不一样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23集
· 农历七月,为什么一定要诵这部经?
· 甘露法语 | 正法
· 这条路很长,你要跟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