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太早,立夏太迟,
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明代学者许次纾《茶疏》
民间谚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谷雨前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所以谷雨品新茶,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从时间上分,清明后、谷雨前,确实是最适宜的采制春茶的季节。所以说,明前茶是茶中的极品,雨前茶是茶中的上品。
谷雨时节宜喝茶。因为到了暮春,人体肝气当令,冬天蓄积体内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上外发,若藏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以及头痛晕眩、目赤眼花等疾患,这就是所谓“春火”。谷雨茶,经过雨露的滋润,营养丰富,香气逼人。喝起来口感醇香绵和,对人的身体特别好,通全身不畅之气——以茶驱湿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特别是据说谷雨这天的茶最好,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一杯茶端起来,淡淡的,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
喝一口茶,含在嘴里,让味蕾充分地与茶接触反应,然后分成三小口,慢慢地咽下。舌头代表心脏,当舌头浸泡在茶里,我们的心脏就像洗了个温泉澡,所以喝茶可以供养我们的心。茶能明目;茶是绿色的,又可以净化肝脏、净化血液,也可以清洗肾脏,净化淋巴系统。所以中国人称一百零八岁为“茶寿”,不仅因为“茶”字能拆分组合成一百零八,更是因为喝茶的人往往长寿健康。
在中国人眼里,“喝茶”不仅仅是水分的补充。古人喝茶,什么茶叶用什么水泡,甚至用什么柴火烧,都是非常讲究的。柴火不同,烧出来的水味道会不同。
这种微妙精细,其实就是儒家所说的“道心惟微”。
茶是可以供佛的,佛教十供里就有茶——“蒙山雀舌,独占先春,赵州有语遍禅林,三盏退魔军,爽快精神,堪献大能仁。”
茶代表离魔障、得清醒。茶树在天地间养了一个冬天,在开春一点阳气出生时,把阳气变成枝头的嫩叶,这个叶尽含了纯阳之气,所以喝了茶就不会昏沉。茶中的茶碱,对大脑也有刺激作用。佛教把茶引申到修行,修行到觉悟、觉醒。
喝茶是供养清净,供养我们的清净佛性。茶越是新鲜,越是好喝,越是赞美我们的佛性。佛性就像镜子,甘甜苦涩,什么味道都能反映出来。
我们拿到一杯茶,就要想到,我们喝的茶,是过去祖师大德们都喝过的。唐代扣冰祖师专门煮茶,让大家以茶参学;赵州古佛也有“吃茶去”的公案。吃茶,一吃茶就知道,我们的佛性没有男女老少的分别。
所以茶也叫禅茶。有“赵州古佛”之称的从谂禅师,开启了中国“禅茶一味”的智慧。来参访他的人,新来的,让“吃茶去”,来过的,也让“吃茶去”。一句“吃茶去”,就把从天南海北来的人,都安顿在道场里了。
不管大碗小碗、白瓷玻璃,不管红茶绿茶、普洱龙井,茶不能空喝,要参:谁在喝茶?不忘失正念,喝茶就能喝出觉悟来。
虚云老和尚五十六岁时在高旻寺打禅七,有一天冲水,开水溅到手上,茶杯落地,应声破碎。老和尚疑根顿除,恍然大悟:“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是禅宗形容开悟的状态,没有天,也没有地。当生命与天地合一,就没有天地、没有彼此,就是“不二法门”。我们现在都是有彼此的,有你、有我,就是凡夫。修行,就是要悟到我们的佛性,修到佛性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所以喝茶是佛门当中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喝茶的时候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也很难言说。你可以用一句话讲,用十句话讲,也可以写一本书来讲。有的人走进佛门,问:佛教是什么?有时候,师父只是对你说:喝过茶了吗?来,喝喝茶吧。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在跟你讲佛法了。
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喝龙井,你说师父,你跟我讲讲龙井茶吧。我还真讲不出来,很难讲。就像你说学佛到底有什么好,我也很难讲得完全。讲,讲不出来,拿给你看,你也看不到,只有——你要相信我,就跟我一起走吧。
保持正觉,很安定地走在学佛的大道上,这里面的清凉就是佛法,就是佛教。像我师父,他不管什么时候,眼神总是那么定。尤其是当老和尚遇到老和尚,相互之间甚至不用讲话,往那里一坐,一定,静静地喝茶,彼此的境界知道得一清二楚。我那时因为做侍者的缘故就有机会看到长老之间这种殊胜的禅林风光。
以道心喝茶,方为茶道。“一期一会”,这是茶道中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每一次的相遇,都可以把它看成是最后的一次,唯一的一次。
佛教也讲“无常”,有了无常观不会让你特别悲观,反而会让你珍惜每一次相会的缘分,珍惜每一次“喝茶去”背后身心的安立与清凉。
一壶茶中有乾坤。喝茶是心灵的享受,但如果心装得满满的,没有腾空,又怎么体会个中滋味?
就如一个人向老禅师请教佛法,老和尚请他坐下来,拿起壶为他倒茶。眼看茶杯已满,水溢了出来。那人说:“老和尚,茶满了,不能倒了!”老和尚放下壶说:“你也知道,茶杯满了,再倒也倒不进了。”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心里已经装了太多的东西,如果不“空”出来,即使圣贤来到面前,也会无动于衷,即使真理已经呈现,也没有容受之力。
我总在想,如果心灵是一盏茶杯,我们都希望能发挥它的功能性,能涤清污水,注入春茶,茗香四溢。
所以要让心灵保持美好的状态。爱自己、爱亲人、爱国家、爱真理,这些都是心灵容器里的正能量,这种能量能使生命充实而喜悦,使世界温馨而光明。
- END -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