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上篇 生命的议题
一、看破“无常”的本性
二、保持正觉 如沐春雨
三、滴水入海 心心相印
四、美在月光里行
五、“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六、“妈妈生了弟弟,哥哥哭了”
七、生命的追问
八、冰对水说
九、装藏心灵世界
十、智慧,是一种能量的传递
十一、孝心天堂
十二、“你是谁”
十三、“我,就是惑业”
十四、孔子“苦”中的境界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上篇 生命的议题
十一、孝心天堂
宋国的太宰去见孔子,问:“你是圣人吗?”
“圣人,我哪敢当,我不过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孔子回答。
“三王是圣人吗?”
“三王是善于任用智慧和勇敢的人,是不是圣人,我可不知道。”
“五帝是圣人了?”
“五帝是善于运用仁义之人,至于是不是圣人,我也不知道。”
“三皇总该是圣人了吧?”
“三皇是善于顺应时势的人,是不是圣人,我还是不知道。”
“那么,谁才是圣人呢?”这让太宰大为惊骇。
这时,孔子的神色立即严肃起来,过了一会儿,说:
“西方有大圣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不用劝说而民众自有信仰,不用教化而人们自然向善,祂的道法广大无边,祂那坦荡的胸怀、伟大的人格,简直无法用言辞来赞美,我揣度祂才是圣人……”
孔老夫子对佛陀如是赞叹,在《列子·仲尼篇》里详细记载了这一段交谈。孟子曰:“人之忌,在好为人师。”而世间的纷争大多也源自于思想的分歧,好为人师也是一种患,孔老夫子才如此赞叹佛陀:这位大圣人并非想要做什么,而是大家自然而然就追随祂,这样的祂才堪称圣人!
佛陀满怀对众生的爱与慈悲,有着怎样的内在修养,怎样的生命情怀呢?毋庸讳言,以我们现有的心灵状态,一时还难以去领悟、体会,同样是爱与慈悲,当我们无从思惟圣贤的时候,那就试着先从我们身边的父母谈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是那么天然,不假造作,无所以求,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的是为人父母了才能有所感知。然而,一棵寸草又怎能测度阳光那无边的炽热呢?倘若常常能去忆念父母的心,就会找到一种温暖、一种安全感,而生起由衷的感恩心、孝心与慈心,这就找到了生命的根脉与支点,这棵生命之树才能蓊郁成荫,而荫庇天下。因而,我相信天地间依然充满了正能量。因为世间永远有父母在,父母永远在无怨无悔地爱着自己的孩子,这即是社会正能量的源泉,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复兴、文明延续的希望与动力所在。
父母是孩子的天堂。当孩子懂得了父母的心,体察到这种珍贵情感而长养出感恩、懂得珍惜、产生孝心之际,孩子的心或者频率当下即与父母的心合拢了。我们在孝心满满的当下就沐浴在了父母爱的海洋里,否则不懂感恩,天堂归天堂,孩子归孩子。所以,去发现、去感知我们习以为常的父母,才能体尝幸福的味道。同样,人皆有佛性,佛者觉也,一个觉悟者就踏上了转凡成圣之路;倘若没有发现佛性,沉浮于六道,轮回世间,将永无出期。
现在有的孩子一碰到游戏就不能自拔,活在了虚拟世界里,父母苦不堪言,力图要拉回迷途的孩子,可孩子的眼里只有游戏才是真实的。由此,我们可反观自心:六道轮回是真实还是虚拟的?六道轮回是业的相续、业力使然,可面对虚拟的轮回,我们同样沉湎其中,不能自拔。从生下来,即依赖着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自我判定,“我思,故我在”,牢牢系缚于感官世界,在现象的急湍波涛里生死流转,可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生命模式。
佛陀引导我们走出“眼耳鼻舌身意”的狭隘,眼睛闭上、耳不被声尘所扰,而去感知生命的厚重深远,体验生命的宁静安详,甚或不去思惟,停止第六意识的分别。事实上,大脑的意识活动甚或也在干扰着我们的深层智慧;第六意识所主宰、占据的感官世界,不是生命的真相,只是生命的作用。当我们沉湎其中会迷失其本体,被猴头的七十二变所迷转,因而烦恼丛生。倘要回到真相,找回生命的本来面目,还要深入到第七、第八意识,一探究竟。这些深层的道理,从哪里开始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回归人心,回到人性,恢复心灵的正能量这一根本。
然而,佛法的修行也绝非仅止于技术层面。那怎样获致智慧和解脱,是低级生命逐步净化的一个过程,要点是发起大乘菩提心,而菩提心比空性更为难得。通常我们以为空性深奥难懂,但祂是整个佛法的精华,是真理,若能经过审慎闻思,一旦理解则非常稳固。如果说空性是一种理智的修行的话,那么菩提心则重在情感、悲心的培养。但这种情感与悲心所面对的是众生,基于人性,情形和状况将变得比较复杂,或者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般简单。因此,对众生真正生起平等的慈悲心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那什么是菩提心?如果说无间地狱那些在受苦的、难以形容的极苦众生就是你妈妈,若能找到这种感觉了,说明你有菩提心了。而快乐的时候通常是感觉不到的,所谓患难时刻方见真情。有时我也将其直观地表示为:菩提心=空性+大悲心。俗谛上,即视一切正在受苦的众生都为自己的父母,这种心量极度广大,自然也包括鸡鸭猪狗等等在内。对佛教的研习,我们的心量将彻底开放,我们的见地及智慧的高度将直接决定着行为功德的大小。因而同样一个行为,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智慧所产生的效果将有天壤之别,所以为了一切众生的回归,发起菩提心念一句佛号比为自己念一万遍的功德还要大。
怎样才能发起菩提心?身为人子,我们忆念父母的恩德,在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的基础上再发起大乘菩提心,所谓“不忘初心”即指发起菩提心的那一刻,这是转凡成圣的关捩。正是依着这念初心,我们生命的行为、献身的事业就找到了支点,这也是佛教与儒道相资相融,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之因,佛教亦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试想三寸之草又怎能报得那无边的春光呢?在《父母恩重难报经》里,佛告阿难:“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
因而,在《五分律》中佛亦言:“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服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
然而,佛弟子可以运用佛法,“愿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因为三宝是圆满的,由于对境殊胜,尽管以寸草之心,只要依照佛的教导,用我们的身口意去践行佛法,不仅可报答现世父母、历代祖先,乃至生生世世父母的恩德都可以报答。只要依三宝为支点,再大的恩德都能报答,这即是杠杆原理。
《法华经》里讲“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一旦依三宝为对境,懵懵懂懂,一句阿弥陀佛也让你结下佛缘;“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小孩子的戏论造作亦可为成佛之因。因而,要善于把我们弱小、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边的、究竟圆满的三宝行列里去,是极为重要的!
媒体报道,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富人和名人开始信奉佛教。财富榜显示中国有近三分之一的顶级富豪自称是佛教徒,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离不开佛教的引导。有一次,在与两位企业家聊天时,他们也同样谈到:“我的父母也都是学佛信佛的,而且要求我们有了财富要回报社会。所以,每逢过年过节我就给全村的老人发红包,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我全部赡养……”
试想,如果你是财神爷的话,你会不会保佑这样的人发财?我听到后很受感动,不禁感慨:小的财富靠勤劳,中等的财富靠谋略,大的福报靠德行。若去做社会研究的话不难发现,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财富名人,他们往往靠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踏踏实实做人,他们不仅是创造财富的标杆也是做人的道德模范。在他们的人生追求里若能得到一点启迪的话,那么学佛也是同样的道理。
离苦得乐,是一切生命的本能需求;皈依三宝,是生命的一个向度。对这个世界,若有了充分认知,你自然会做出正确的抉择,不再皈依名闻利养,这将是一个决定性的抉择。立定目标,跟着光明走——佛是我们人生的榜样,法是我们实践的道路,僧宝是我们修行的伴侣——坚持不懈,是我们学佛修行的根本保证,在短暂的人生里达至生命的终极成就,摆脱三界六道的系缚将指日可待。
而所有这一切都基于“念母恩”——这念初心。“念母恩”,在佛教修行里叫人天增上,是第一个层次,具有孝心的人时时沐浴在父母天堂的光辉里。“父母乃有形之天地,天地乃无形之父母。”天地有好生之德,所有生命都长养于天地之间,人若自私的话往往会忽略天地的恩德,不知感恩天地造化,这个生命就背离了天地,可谓自绝于天地。与天地时空相隔离即是不容于天地,不容于天地即是地狱模式。所以,六道轮回不在外面,而在人的内心。
为什么要修善?修善,即能恢复我们的佛性。不仅对有恩的父母,而是视一切众生都如自己的父母,具有这种良好生命特质的人,即身提升为一个纯阳的生命,一个阳光系数极高的生命就天天活在天堂。这样的你,不仅是自己的天堂,亦成就着他人的天堂。
显然,我快乐着你的快乐,是经过修炼、提升后的一个理性抉择。如果仅把自己的本能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产生贪瞋痴,那贪瞋痴无异于通往地狱的高铁,所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当我们背弃父母、背弃天地的时候,自然就处在了一种地狱模式。若由我需要而推至他需要,将心比心而给他人带来快乐,那么你的生命价值将会得以彰显,不仅是自他快乐的源泉亦成为你生命的庄严,同时也会破除自私狭隘。自私与不自私,仅在这一念之间。可见,所有的快乐都源自于利他,一切痛苦都始于自私。
心有灵犀一点通,修行是很奥妙的,老子讲“曲则全”,拐一下弯就完美了。我们身心人格的健全完美,是佛法之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基本精神。怎样驾驭好自己的生命,细细思惟,改往修来,做个小小调整,命运当下即改变。
所以,“孝”,这一宝贵的生命情感,既是自利利他发起大乘菩提心之因,亦是个体生命安身立命之本。一个人,不仅要有空性的智慧还要充满感恩心,具足孝心。或说孝心不仅是一个人的福报,亦决定着他生命的质量,一个孝心充满的人,当下即活在了天堂。
“愿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唯有中断轮回才能真正报答父母,这种生命的内在风景是极其壮观的。对父母的这种感觉倘若找对了,就能明白佛教为什么会留存世间,亦会理解佛菩萨的情怀,而生起希圣希贤渴求解脱之心,再去读诵佛教经典自然会产生共鸣。
从“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承侍甘美的孝子;进而为国为民为忠臣,精忠报国的岳飞、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大禹,以天下为己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孝的升华;乃至发菩提心,即视一切众生皆为过去的父母,广度众生,修行成佛,是为至孝。这是“孝”的三个层次。
《孟子》尝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历代圣哲的倡导,孝道已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而成为立身养德之本。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个人前途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从孝亲敬老、光耀门楣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犹如浩荡的江河川流不息,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
孝心天堂,只是孝的一种情感,而父母的恩德是难以述尽的,佛陀所总结的母亲的恩德亦是唱不完的。当我们细细品味、思量,当下亦沐浴在这种幸福里。这既是每个人的心灵养料,也是社会、国家乃至人类都需要学习的生命内涵。
然而,生命的成长,不能替代。我们学佛了,有了这份情感,但亲朋好友未必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无论再怎样炫目迷人也不过是个工具,可使用工具的人仍有喜怒哀乐,仍在生老病死,而佛教就是用来帮助人提升生命的。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