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大师,唐末五代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见当时教内有“执理迷事”或“执事迷理”的偏见,为了说明理事合一、空有相成、禅净双修之要义,而写作《四料简偈》,闻名于世。下面是印光大师对此偈的详细解析。
《四料简偈》
若论自力他力,禅净难易,讲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照四料简说来,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亦要念,虽通没有证,总要念佛了脱生死。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大慈大悲,开化众生,其四料简偈是: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以上十六句四料简偈真是慈航,望大家注意些呢!要明白这四料简的意思,先要明白怎么叫做禅?怎么叫净?怎么叫做有?怎么叫做无?拿这禅净有无四个字看清楚,就明白四料简的意思。所以将禅有无,略为抉择一下。
所谓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教中明,大开圆解,徹证一念灵智,本觉理体也。所以要亲见本来面目,方能算有禅,否则不能算有。
所谓净者,是净土三经深信切愿、求生净土的法门。要信得真,愿得切,行得精进勇猛。所以须有决定不疑的信心,至诚恳切的发愿,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净土,否则不能算有。
世人每以为枯坐看看死话头,就算有禅,悠悠扬的念几句佛,就算有净,乃是大错而特错了。总而言之,有禅,乃是有明心见性的功夫,有净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这是最要紧的道路。
然而明心见性,只是开悟,还没有证,总不能了生死。悟得就无生死,非门内语。当知悟是开眼,悟后才有真修实证的径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须开悟。这是初步功夫。若论要证到家,正须火上添油,加功进步呢。
分偈简解
四料简第一偈『有禅有净土』者,既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功夫,更能真信切愿,求生西方。大彻大悟,力猛如虎,再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岂非如虎生角么?故曰『犹如戴角虎』。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出来教化众生。开众生眼目,做人天师范,故曰『现世为人师』。以明心见性人,念佛求生,临命终时,上品上生;一弹指顷,花开见佛,便证圆教初住位;百佛世界,分身作佛,随类应现,化度众生,故曰『将来作佛祖』。
第二偈料简者,谓未曾大彻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难望了生死。所以发愿求佛接引,修行净土法门,故曰『无禅有净土』。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贵,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净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发愿,不能怪弥陀慈父不接引。若能发愿求生,总是能去的。既得往生,亲见弥陀,听受妙法,一生便证阿鞞跋致,不退转位,故曰『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从此看起来,净土法门,真是再好没有的了。
第三偈料简谓虽能大彻大悟,若不发愿求生净土,因未证道,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夫所谓十人九蹉路者,谓虽能开悟,而未能实证,故云蹉路。大彻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关头,未必确能作主。临命终时,循业流转,随多生之善恶业而受生去,可惧可畏!诚不如求佛接引,为最稳当,最靠得住也,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阴境指无始以来善恶业境,非指五阴魔境。
第四偈『无禅无净土』者,谓一般不知修持的人,既无明心见性的功夫,又无发愿念佛的行持,乃是真正可危。罪报难逃,地狱难免,万劫轮回,谁为依靠?
摘录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推荐阅读
三光照相 万品流形 人途超急 时代虚盈
淳风久谢 浇俗濳生 爱波滔识 业雾昏情
猗欤文殊 五台腾迹 妙道乘幽 元源控寂
鹫峰遐峙 龙宫广辟 慧日舒光 慈云吐液
宝传兹日 法像斯时 瞻风侯景 梵刹开基
准绳秋子 取则迦夷 业隆千载 道盛一期
至人惠利 正觉津梁 明示衣珠 大开宝藏
伫契圆明 崇缘方广 国家隆盛 同享遐昌
关注我们 知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