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世间福报转变成“圣法财 ”
善财童子有大福报的,祂一出生,家里的地都裂开,从地涌出的都是宝,容器里也都装满了黄金。即便这样的大福报,善财童子后来也经历了人生的悲苦,当祂年纪渐渐长大一点,七、八岁的时候,祂又经历了贫穷,然后父母亲生病。
所以祂就苦苦地思考:人怎么解脱这些苦难?祂本来命中福报是很大的,但是升华到更大的一种福报就是对生命课题的思考,由世间有漏的财富而升华到无漏法财的福报。
真正的大福报,是要把世间的福报转变成“圣法财”。
善财童子就是有了“圣法财”的内在品格,祂不再追求世间表面的快乐和富有,而是追寻生命怎样才能够了生脱死?怎么样才能够克服生、老、病、死这些苦难?人类这么多生命的苦难,怎么去解决?
所以祂听说文殊菩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祂就去寻找文殊菩萨。
一切圣贤同体
在一个叫“福城东”的地方,祂遇到了文殊菩萨。
从大乘佛教来说,东方往往标志着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初发地,就是发起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地方。菩提心如明月,升起东山之顶,代表菩提心升起。
善财童子在福城东遇到了尊贵、殊胜的文殊菩萨,祂虔诚地向文殊菩萨请求,希望文殊菩萨能解答祂心中的疑惑,文殊菩萨加被祂,让祂证悟了“根本智”。
所谓“根本智”就是“一切圣贤同体,一切圣贤同一个知见”,就是《金刚经》里金刚的见地。
在《金刚经》里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些差别智在哪里呢?
每个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环境,对境面前所起的“妙用”是因为所对的“境”所起的,因为“业”不一样,所以这个“妙用”是不同的,所以叫“妙用无方”,作为菩萨的应现,作用也是这样的。
菩萨为什么千百亿化身?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来建古文殊寺的过程,就是把我们世间的福报 —— 人力、物力、财力,转化成“七圣财”这样一种无漏法财的过程。
当有了七圣财的基础了之后,我们就能够面见文殊菩萨,亲证般若空性的智慧。有了般若空性的智慧,你再看天下的菩萨,就能看得懂了。
“因”和“果”是相对应的
文殊菩萨启发善财童子的“根本智”,请问这“根本智”是不是“一切诸佛之同体”啊?所以念这个“根本智”其实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念“根本智”,对不对?
再比如说《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请问“大佛顶”讲的是什么?“如来密因”讲的是什么?“大佛顶”和“如来密因”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大佛顶”就是“如来密因”啊!你证悟“大佛顶”就是“一切如来密因”。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个题目里讲了这么多,实际上都是指一回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就是依祂而修的,证也是依祂而证,就是说“因”和“果”是相对应的,是了义的,佛的“因”和佛的“果”都是从这里出的。
善知识的应机施教
“首楞严”,叫“究竟坚固的金刚体性”;“经”就是方法,对于这个道的“体”来说祂是恒久的、是无为的;但从我们“背尘合觉”的过程来说祂是有为的。其中的关键是善知识如穿针引线一般。
所以五台山有一种特殊的修福就是供养针线包,这实际上有个密义。文殊菩萨代表善知识,善知识才是明眼人,知道针眼在哪,祂知道这根线怎么穿进去,对机施教。因为“对机”才能给予我们教导,启发我们的佛性。
但对于凡夫来说,“佛性”只是个名词,他根本不懂的。凡夫是如盲人瞎子,他哪里知道针眼在哪里,拿根线到处穿也穿不进去。在佛法面前“如盲聋喑哑”,虽然识字,叫“识字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智慧”,虽然识字读得了佛经,但是却不懂佛经的意思。
那明眼的善知识就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祂对我们观机施教,启迪心智,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所以供针线也是为了要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要珍惜在寺院里的清净生活,我们生活在寺院里,过着有规律的生活,而社会上每天都上演着各种生离死别甚至更重大的社会事件。在这个不平静的世界,我们依然平静地思考着人类最高尚的话题,因为是佛的弟子,我们的生命也显得那么平凡而伟大。
摘自6月14日传喜法师开示
推荐阅读
END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声 明
古文殊寺工作室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