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佛陀涅槃前,特别授记《华严经》由东土震旦——中国人传承。
2014年11月,传喜法师率众朝礼峨眉山,慈心开显《普贤行愿品》甚深法义,洞开毗卢性海之玄门,满目青山、触目菩提。
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普贤菩萨代表诸佛功德体,既与十方诸佛同体,又与法界众生同体。普贤十大愿王,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愿愿称法界心,愿愿极法界量,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华严经》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发露忏悔的最好对境就是普贤菩萨。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往生西方,是速疾成就普贤大愿的最胜方便。
历时三年,慧日传媒将这一珍贵的讲记整理,让我们再次聆听法音,共入普贤性海。
第二十二集摘录
◎ 一个人有“定”、有“慧”,叫“定慧力庄严”。在“定慧力庄严”当中自受用已经具足,这个时候就可以利他了。
◎ 不论师父是用拳头、拂尘、法器,还是用语言,都是一种表法,就是这个如来藏、功德藏。如果有信心的人,种种的方便桥梁,去体会并融入到这种心,被这种心的光芒照耀笼罩,消自己身、语、意的业,进一步地去体验,然后融在这无尽的功德藏当中。
◎ 真正有这种智慧的人,叫“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智慧如虚空一样深广,行为如粉尘一样地微细,也是种“定慧力庄严”。
◎ 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相互庄严,就是“佛华严”。佛是“果”,“果”就是从“华严”里来的,有了华严的万德庄严、福德圆满才成佛,所以资粮的“因”和佛的“果”是不矛盾的。
◎ 我们自己哪有什么福报,都在佛的愿力承载之下。我们因为“无明”,不知道这个真相,所以起贪、嗔、痴,造身、口、意的恶业,背离诸佛,也背离我们自己的佛性。当我们自性觉悟的时候,与十方诸佛同一体,就知道这个真相了。
摘录自《普贤行愿品讲记》
传喜法师第二十二集开示
往期回顾
END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声 明
文字整理丨古文殊寺工作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