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悲切之心请佛住世,能够灭我们无量罪业︱《普贤行愿品讲记》第20集

2020-06-12 01:15: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简   介    


佛陀涅槃前,特别授记《华严经》由东土震旦——中国人传承。


2014年11月,传喜法师率众朝礼峨眉山,慈心开显《普贤行愿品》甚深法义,洞开毗卢性海之玄门,满目青山、触目菩提。


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普贤菩萨代表诸佛功德体,既与十方诸佛同体,又与法界众生同体。普贤十大愿王,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愿愿称法界心,愿愿极法界量,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华严经》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发露忏悔的最好对境就是普贤菩萨。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往生西方,是速疾成就普贤大愿的最胜方便。


历时三年,慧日传媒将这一珍贵的讲记整理,让我们再次聆听法音,共入普贤性海。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图片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集



第二十集摘录    


 我们一切修行都是为了众生,为了众生能够转凡成圣,能够得到究竟利乐,回自己点滴之功德遍向法界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全部都能登涅槃彼岸,这就是回向。


◎ 修行的人越活功德越大,和世间人相比,虽然看到一样都是生病了,但两者完全不同的。世间人生病是自己的业障,修行人生病是代众生受苦;世间人的生病是业、是罪,修行人的生病是功德;世间人临命终时灯油熬完了,修行人到命终时业报全部变成了佛法,功德与十方诸佛连成一体。






图片


◎ 当一个修行人生病时,我们要猛烈地忏悔、修功德,因为他显现了替我们众生背业的这种状态。这也是在警醒我们:善知识都生病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恶业重,福报不足。


◎ 佛要示现涅槃的时候,我们以悲切之心请佛住世,是灭我们自己的无量罪业,也就是当我们的心跟善知识的心贴得越近时,对我们的加持就越大。





摘自《普贤行愿品讲记》

传喜法师第二十集开示




往期回顾



图片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17集

图片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18集

图片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19集



END

图片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大圣五台山古文殊


 声 明 

文字整理丨古文殊寺工作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甘露法语 | 自利利他
· 安住十一种善,保持轻安,不放逸——《大乘五蕴论浅释》第6课
· 【超时空的殊胜加持】这张照片,你需要消化很多年(见者增福增慧,业障消除)
· 向文殊菩萨忏悔,获得我们的新生命
· 梵呗|法筵偈
· 学习佛法后,六根门头常放神光︱《普贤行愿品讲记》第19集
· 文殊显灵解危难|一个发生在五台山的真实历史事件!
· 微信公众平台
· 【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最新光影记】光影——光阴的故事
· 你多久没心动了?
· 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
· 文殊菩萨心咒是七个字,为什么叫五字真言呢?
· 【中英双语】《妙法莲华经》(五)(Keith美式发音读诵)
· 入普贤行愿,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普贤行愿品讲记》第18集
· 虚云老和尚: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才算修行
· 文殊菩萨现身指引,令这个殊胜法宝得以在中国广宣流布
· 如虫御木,偶尔成文
· 文殊菩萨教我们什么? 嘱托我们什么呢?
· 甘露法语 | 心灵状态
· 什么是五遍行和五别境?——《大乘五蕴论浅释》第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