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心咒是七个字,为什么叫五字真言呢?

2020-06-11 00:04: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Manjusri




文殊菩萨

图片



中国人共同的本尊就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常住我们中国五台山
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之师
在佛法僧三宝里代表法
法为诸佛菩萨之母
众生离苦得乐破除无明

就要有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慧



图片
图片


文殊菩萨五字真言,“嗡 阿RA巴匝纳德”,是七个字,为什么叫五字真言呢?


嗡,是总持,佛的身体。在报身的状态下,它分为五方五部佛。 "阿RA巴匝纳”是五方五部佛的总持种子字。


“阿”是毗卢遮那佛,代表法界体性智。


“阿”字观是什么意思?本寂无生意、清静本然、无生的空性。佛为了说这个说了二十二年,人间天上说大般若,后来佛说好之后,就和阿难尊者说这一“阿”字,这阿字把二十二年的大般若全部融入了。


“阿”字是本寂无生之空性,观修入根本清净无生门,“阿”是代表中央毗卢遮那佛的,这个“门”是清静无生门。如果大家了悟了这个清静无生,那就转众生的根本无明而成法界体性智。一切万法空无自性,无生无灭。“阿”是中央的毗卢遮那如来部,转众生的根本无明为法界体性智。


"RA"是东方不动佛,金刚部,代表大圆镜智。


这个“RA ”是东方本空无尘。因为本空无尘,所以你过去所犯的戒,你能够了悟到本空无尘,那些戒、恶业就会得到清净。转众生的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就叫圆顿之法,金刚乘是顿超之法。这可以即身成佛,就转我们当下和过去无量无边劫来身口意所造的罪业,在本空离尘的智慧当中,转我们的阿赖耶识含藏为大圆镜智。这就是东方金刚部不动佛,为什么是金刚?本空离尘。所以我们忏悔为什么要向不动佛忏悔,要向不动佛下面的金刚萨埵忏悔?就是因为是本空离尘。


“巴”是南方宝生部,代表平等性智。


我们凡夫贪得无厌,贪是依我执。如果有善知识为你说“本真无染着离尘”的意义,你能明了,就会转我们的我执根——末那识,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入法界真如平等门,成就南方宝生部的宝生佛。“巴”就是在五台山南台的智慧文殊。


“匝”是西方莲花部,代表妙观察智。


净土门,西方净土就是从这里来的。我们如果明白了“匝”字的本净妙行义,妙观理趣,就能降伏瞋根,就转我们的第六意识、分别识为妙观察智,而深入西方莲花部主阿弥陀佛。这就转识成智,成就莲花部的,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


“纳”北方不空成就佛,羯磨部,也称为事业部,代表成所做智。


第五个就是“纳”字,北方的本空无自性义,修入成就金刚菩提解脱门,转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眼耳鼻舌身是痴根,开了智慧后,眼耳鼻舌身不但不打架了,还会配合了,成就清净的身语意业,成就北方的羯磨部——不空成就佛。


所以,“阿RA巴匝纳”,每个字都是以它的德来净化它的过失,这个在《大教王经》里面,毗卢遮那佛在摩西首罗天王宫讲的这五智,五智代表五方佛。



“德、德、德、德、德”,这五个德其实就是五字真言的五分法身德。东方的持戒不动佛,持戒精进而成就的,东方代表戒德;南方宝生佛安住清净意,精进不懈而成就定法身,所以南方代表定德;前面是戒法身、定法身,西方阿弥陀佛成就慧法身;北方不空成就佛成就解脱法身,因为不空成就是解脱门,也是涅槃门;中央毗卢遮那佛成就解脱知见法身,转众生根本无明为法界体性智。


“嗡阿RA巴匝纳德德德德德”,是这个意思,这五个德是代表五方五部佛,所以叫五字真言。


文殊菩萨五字真言加持力非常大,如果念一遍,就等于念了三藏十二部的功德;念两遍,诸佛菩萨都会听闻到,都会现身加被;念三遍,文殊菩萨就给你来摩顶了。我们念的时候感觉感觉哦,把这个业障去除,然后感受文殊菩萨五字真言的加持。




 图片

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文殊菩萨




为什么念了这么多声文殊菩萨心咒也没看到文殊菩萨?那是你没有看到,其实文殊菩萨早就在了。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若有形,尽虚空亦不能容受,我们业障是很重的,正因为我执法执太重,所以我们要多念,多念一句多消除一些无明,就像净土宗里所讲的“清珠落于混水” ,这个混水不得不清啊,滴久了之后就会整个变清了。


文殊菩萨是我们中国人的本尊。所有在中华这片土地上生的要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其实就是阿弥陀佛。般若就是光明,就是甘露,是遍照的,无量光、无量寿的。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中英双语】《妙法莲华经》(五)(Keith美式发音读诵)
· 入普贤行愿,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普贤行愿品讲记》第18集
· 虚云老和尚: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才算修行
· 文殊菩萨现身指引,令这个殊胜法宝得以在中国广宣流布
· 如虫御木,偶尔成文
· 文殊菩萨教我们什么? 嘱托我们什么呢?
· 甘露法语 | 心灵状态
· 什么是五遍行和五别境?——《大乘五蕴论浅释》第5课
· 【修行窍诀】以僧团作为对境,更快地积资净障
· 能行十大愿王的人才真正对得起这个善妙的人身︱《普贤行愿品讲记》第17集
· 民国真实阴间判案故事
· 驾驭好生命这部车,你就是最大的赢家!
· 《幽冥问答录》:民国真实阴间判案故事
· 甘露法语 | 放下
· 【生净土的窍诀】修行中保持无杂念的纯真之心的重要性
· 《幽冥问答录》:民国真实阴间判案故事
· 愿力乃佛法先导
· 来朝五台山者,怎么可以见到文殊菩萨?
· 莲池大师:学道无幸屈
· 以悲心恒顺众生,以智慧普皆回向︱《普贤行愿品讲记》第16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