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错过
隋朝有一位名叫高節的人,是并州人氏。当他到达牙牙学语的年龄的时候,只知道称念“南无佛”三字佛号,其他什么话都不说。
“奇怪,这个孩子怎么别的话一句都不说呢?”
“是啊,我们这孩子的确也太怪了。”他的父母常常这样念叨着。
岁月不居,转眼间他已经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了。
“人生实在很苦,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事,要想解脱,恐怕只有去修道这一条路了。”他时常这样说。
而他的父母看自己的孩子这样那样的事情都不想做,好像世间上的事没有樁合他胃口似的,就很替他担心。
“爹,娘!为了能够解脱轮回之苦,我想去五台山修道。”
“孩子,你年事太轻,人也还小,娘实在不放心。”
“娘,我已经十七岁了,会照顾好自己的。”
父母见他小小年纪,却有出尘修道之心,反正不喜世间事业,留在家中无益,况又苦苦恳求,不如就成全他算了。
“好吧,一个人出门在外,可要多加小心啊!”
就这样,他背起了简单的行囊,告别了双亲,就往五台山出发了。“无论怎样的艰难险厄,我都要克服,以达成我求道的志愿。”他心里想着。
一路艰险,他终于来到五台山北台后面的一座山谷,看到一位行头陀的苦行僧人,住在一间简陋的茅屋里,吃的是草根树叶,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高節万分欣喜,心想这一定是位很难遇到的圣贤大德。就长跪下来,说:“请您收我做徒弟吧,弟子希望能在您座下做个侍者,跟着您学道。”
“你吃得了苦吗?”
“可以的。”
“真的不怕吃苦?”
“是的。”
“那好,如果你像我一样吃这些简陋的食物,就可得到解脱。”
于是高節日常便采取树根叶子充饥,以山涧轻泉解渴。生活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连好多天都不以为苦。
接着师父又跟他说:“你读诵《法华经》才可得到解脱。”
于是他非常用功的读诵《法华经》,过了七天,《法华经》已可以朗朗上口,背念如流,就再度请求师父教导他解脱生死的方法。
“如果你能收摄一切心念,放下万缘,静坐七天,必然能够解脱生死了。”
于是高節遵照着做,果然如法七日禅坐,起座以后,但觉身心轻快得很,心中充满了法喜。但这时他仍然是在家身份,所以长跪向师父禀告:“感恩师父教导,令我得益良多,请师父慈悲,度我出家吧!”
师父却对他说:“我年纪老了,现在长安正在传授三坛大戒,那里有一位卧轮禅师,你快点去,可皈投在他的座下。让他度你出家好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他还不知道自己师父名字,于是拜问:“师父能不能告诉我您的德号呢?”
“我的称号是海云,你记住好了。”
高节告别了这位山中的师父,来到了长安,并打听到了卧轮禅师的住处。卧轮禅师见到他,便问:“你从什么地方来?”
“弟子从五台山来的。”
“为什么来这里?”
“因为受了一位和尚的嘱咐。”
“你所说的那位和尚是谁?”
“家师的德号上海下云。”
卧轮禅师一脸诧异的神色,因为他并不认识这位海云师父,于是对高節说:“海云,就是《华严经》中所载,当初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第三位大善知识,不是万劫累积的福德因缘,是不能够见到的。可是你却放弃亲近大圣人的良机,反来求我,这是何等的错误啊。”
这时高節才恍然大悟,回想起师父平日种种言行特异,都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现在想来就是一位奇人,是千载难逢的大善知识。高節懊悔自己凡夫知见,恨不得粉身碎骨,再亲近师父学道。他遥望五台山跪拜,希望能够再度见到师父,就赶回五台山,可回到从前住过的地方,却只见一片荒芜的山地,连人带屋都不见了。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古文殊寺
客堂电话:0350 — 336 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