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七]
归隐...
DHARMA....
人
我
两
忘
大
地
春
直指我们的佛性
清净心
以出离心
放下世间一切
于此寂静处
如果说昨天的: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万象影现中,廓然神自清,寒墟洞玄妙,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
是指通过这个寂静处,放下世间的一切,以出离心、清净心来直指我们的佛性,可以称为见道的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则更接近修道。
践草成三径
“ 瞻云作四邻 ”
今日娑婆树,
几年为一春。
无世间喧嚣
“ 归隐 ”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我们因地用功,除了有一个出离心之外,还要借助有个好的环境。
我们最好的助道因缘是隐到一个地方,没有世间的喧嚣,也没有烦恼的尘埃。
所以连他那个住的地方,经常走路的地方也就是左、右、前面, “践草成三径”。
抬头看看,“瞻云作四邻”,前后左右只有白云做邻居。
“祝歌声有鸟”,有时候高兴起来,心中自然流露出法性,唱唱道歌的时候,只有小鸟的声音作伴。
“问法语无人”,他想问法也没有人来搭话,一个人如果修行到这个境界,“今日婆娑树,几年为一春”,婆娑树是神话传说当中月亮里的树。
“几年为一春”,就是说已经超越时间概念了。修行到这个境界,就像弘一大师形容的那样,“天心月圆,华枝春满”,一样的。
那么楚石大师和石树大师是怎样来和的呢?
楚石大师和的是:
终无不死人
“ 无常 ”
—— 楚石大师
就是说纵使有长生的,从道理上来说不生不灭,但是“终无不死人”,我们这个人毕竟还是事相上的,万法合和的,身体是有漏法,理上说是不生不灭,但是不要有那样的妄想,所以说“蟠桃花果熟,知是几番春”,以为赴了蟠桃会,吃了蟠桃就可以长命不死, 不要打这些妄想,他这里的意思是应当要有无常的念头。
对我们修行人来说,都应提起这个无常念,佛陀也好,阿罗汉也好,这些圣者于生命是完全得自在的,怎么是得自在,就是有无常的见,有求反而不能得,这首诗前半段着重渲染这个清静的住处,后面则进一步净化我们潜藏的深沉的妄想。
怎么是得自在
就是有无常的见
有求反而不能得
石树大师是怎么和的呢?
满眼天花落
“ 我净自无人 ”
—— 石树大师
这三位圣者,个个击中要害,都是来解我们心中迷惑的。他说修行人若沉沦在思绪之中、分别意识当中,“圣解一层层”,你所谓的大概的理解,不过是一种法尘而已,生灭之层。
修行得到孤峰顶,不可攀缘处称为叫孤峰顶,没有比较思量之处。到了孤峰顶一看之后,千山万壑而为林,所以叫“方超万壑林”。
再接下来,更加往上,“法忘不立我”,达到忘法的地步了,这个“我”自然也就消灭了,我执如果一断,“我净自无人”,哪里还有所谓的烦恼和束缚。修行如果达到这样子的境界,“满眼天花落”,
在这个养道的过程当中,有着层层进步,最后进到孤峰顶处,这时候自然会有大地回春的这种景象。就像那个黑客帝国里的尼尔苏醒过来的时候,看这个世界只不过都是信号而已,全是波动的信号。这时候人才达到无对立的这种所谓的一体!什么是一体?生生不息!融融大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