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
Manjushri Bodhisattva
PART.1
凡夫跟圣贤的区别
○
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成为圣贤,那方法是什么?不是开一个菜单、贴一个圣贤的标签,就是圣贤了。
大家都有眼耳鼻舌身意,那凡夫跟圣贤的区别是什么呢?凡夫就是错用了眼耳鼻舌身意。
如果把眼耳鼻舌身意趋向于外尘,让生命处于耗散模式,就是符合熵增定律的,这就是凡夫;如果眼耳鼻舌身意向内去追寻大道,生命就是“充电”的状态,那就是一个负熵的过程,这就是圣贤。区别凡夫与圣贤的关键点就在这里。
耗散生命的过程是痛苦的、飘零的,它不会因为你取得什么文凭而改变。我们现在的这种学习模式还是靠知识储备,眼耳鼻舌身意还属于知识的层面。生命如果处于眼耳鼻舌身意耗散的模式,即便我们回到三皇五帝的远古时期,也照样是一个凡夫。
因此,“转凡成圣”转的是痛苦,圣贤的生存状态是快乐的。
PART.2
转凡成圣的节点
○
每个人都有大脑,大脑的工作机制是什么?我们都有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是怎么工作的?当中有个“纽带”,叫“第七意识”,你明白了第七意识,就可以转凡成圣,不明白的话,就做饿鬼。
现在用比特量来说,我们大脑里面的信息量也是很庞大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所面对的这个世界的信息量也是非常庞大的。但是我们这个第七意识的“处理器”非常慢,我们的大脑跟外在世界,也就是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的链接是非常小的,像饿鬼针尖似的喉咙一样细,这就是我们每个凡夫生命的节点。
佛教这么慈悲,给我们指明了这个节点,但是你认识它吗?你能改变它吗?你能改变,按钮按下去,你的这个第七意识就能发生神奇的转变。转凡成圣就变得触手可及,像点石成金、石膏点豆腐那么简单。
传统文化是什么?就是让我们做真人、做圣贤的方法。所以,做圣贤不是喊口号的,从凡夫转变成圣贤的修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核心,也是地球文明跟宇宙文明之间的一个最重要的心门。这个通了,心门就打开了,极乐世界的门就开了,金色界的门你就看到了。
传统文化是什么?
就是让我们做真人、做圣贤的方法。
PART.3
你也可以成为文殊菩萨
○
若不懂得这个道理,你是你,五台山是五台山,娑婆是娑婆,地球是地球,宇宙文明是宇宙文明,地球人继续在那里折腾吧。苦难是有合理性的,因为苦难是有它的模式的。
轮回的模式怎么跳出去?就要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上去研究。大道在哪里?就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间。古人说:“大道在屎尿间。”那么脏的地方都有大道,那更何况在我们眼睛、耳朵、鼻子里呢?!更何况在我们喝的一杯茶里呢?!
祖师说:“道是什么?喝茶去。”孔夫子喝茶,你也喝茶,你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佛性、正觉是一样的。你找到这个正觉了,就找到跟孔夫子、老子,乃至跟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的共同点了。
你能把这个共同点牢牢抓住不放,久久地去训练自己,让自己不偏离这个“道”,久而成习惯后,你就成为孔子,成为老子,成为庄子,成为孟子,你就成为释迦牟尼佛,成为文殊菩萨。
我们说“持之以恒”,持什么以恒呢?你明白了道理,才持之以恒啊。没明白道理,把错误的持之以恒,永远都是错的,叫“煮砂成饭”,永远只名“热砂”,不名“成饭”。
所以,我们需要到五台山来躲一份清凉,让大脑清凉一下,让心灵清凉一下,来思维一下这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也以此来纪念文殊菩萨的圣诞,文殊菩萨的生日就是为我们而来的。
清凉寄语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