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二十二日,
是倓虚法师圆寂纪念日。
倓虚法师(1875—1963),这位近代佛教史上“三虚”(虚云、太虚、倓虚)之一的大德,以天台宗教育家的身份,在北方佛教衰微之际,开创了僧伽教育的新格局。他不仅以天台教观为根基振兴佛法,更以建寺、办学、著书立说的实践,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倓虚法师,法名隆衔,字倓虚,俗名王福庭,1875年六月初一出生于河北宁河。其母张氏在法师出生前夜曾梦见一位梵僧前来投宿,次日法师便诞生。法师幼年即显不凡,两三岁时尚不会叫父母,却常言“吃斋”二字,此语不教自会,异于常儿。
他历经甲午战争、义和团之乱等动荡,目睹生死无常,渐生厌世之念,直至研读《楞严经》后豁然开朗,遂萌出家之志。其一生谨记王氏家族“敬以处事、诚以待人”的教诲,圆满践行行善积德之道。
1917年,倓虚法师在河北涞水县高明寺依临济宗印魁老和尚(已圆寂)塔出家,由其师弟纯魁代收。
同年秋,他前往宁波观宗寺参加谛闲大师六十寿辰传戒活动,并拜天台宗第四十三代祖师谛闲为师,进入其创办的观宗学社修学,历时三载,精研天台三大部典籍。据其口述、大光法师笔录的《影尘回忆录》记载,在修学期间潜心经藏,昼夜匪懈。时学社荟萃江浙英才,而谛闲大师于众弟子中独盛赞其“虎豹生来自不群”。
虎豹生来自不群
PART
/ONE
僧伽教育体系的开拓者:
从“无人弘法”到“法雨普被”
1920年,倓虚法师离开观宗寺,即赴战乱频发、佛教衰微的北方地区弘法,开启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弘法事业。
▲约九十年代营口楞严寺
▲长春般若寺
▲哈尔滨极乐寺
1921年倓虚法师开始创建营口楞严寺,1931年竣工,聘禅定和尚为首任住持,并举办传戒法会。1922年倓虚法师又建长春般若寺,1924年建哈尔滨极乐寺,并复兴沈阳般若寺、永安寺等古刹,还创办了“极乐寺佛教学校”等多所佛学院,开创了关东僧伽教育先河。1925年4月,倓虚大师在极乐寺传戒,度僧七百余众,特请谛闲大师北上担任得戒和尚,获谛闲大师付法,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嗣。
▲倓虚法师题湛山寺
1932年,赴青岛创建湛山寺,以此纪念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寺内设有佛学院、印经处等机构,成为北方天台宗根本道场。倓虚法师在此任住持达11年之久,订立革新的寺规,推行“住持十方选贤,任期3年,财务归公”等制度,使湛山寺成为“青岛佛教首刹”,驰名中外。此外,他还主持复兴了天津大悲院、北京法源寺等重要寺院,在华北地区建立起系统的佛教弘法网络。
倓虚法师早年在观宗寺的学习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弘法事业。他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讲经二百二十余会,注疏经论、诠释名相、解说义理,弘传天台教法不遗余力。又创建十方弘法大丛林九处,弘法支院十七处,佛学院十三处,均以天台宗教义为核心,延续了观宗寺的教学模式。
此外,他还重视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创办世俗中小学、印经处,推动“以教育净化人心”。在日据时期的东北,他更以建寺办学为依托,维系佛教文化命脉,其弟子称此举为“无声的抵抗”。
倓虚法师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北方地区佛教的面貌。在华北,“历来以北京为中心”的佛教界原本“没有一处请法师讲经的,都是以经忏和交际为主”;在东北,直到1921年倓虚法师到来前“没有讲经的法师”。通过数十年的讲经建寺,他使正法重现于白山黑水之间,培养出大批天台宗弘法人才,如定西、澍培、佛友、宝灯、能阐、永惺、性空、妙境、圆山、明哲等大德,从根本上扭转了北方地区佛教的衰微局面。
虎豹生来自不群
PART
/TWO
融通与革新:
天台教育的现代转型
倓虚法师提出“建寺必办学”的理念,将天台宗“教观双美”的传统转化为系统的教育实践。他的僧伽教育实践始于1921年沈阳万寿寺佛学院,在此后四十余年中,他先后创办或主持了13所佛学院,培养僧才千余人,其中能在各地独立弘法者达三十余人。
其教育成就之卓著,使蒋维乔居士赞叹:“天台一宗盛弘于北方,此乃智者大师创教以来所未曾有也。”
倓虚法师的教育实践,展现了传统宗派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智慧。他虽以天台为宗,却主张“诸宗并弘”。在青岛湛山佛学院,他礼请律宗高僧弘一法师讲授《四分律》,又邀请慈舟法师前来讲律学,立持午、诵戒、结夏、安居等规矩,将律宗的戒学精神实践融入天台教观体系。在极乐寺佛学院,他亲自讲经,又引入儒学课程,请张乐西居士讲儒书、国文,形成“以天台为体,多元为用”的开放格局。
除此之外,倓虚法师还大力倡导“传法不传座”,法脉传承与职务任免分离。该理念是他佛教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传法不传座”的理念,倓虚法师在其创建的20余座寺院中,均严格执行此制度。
在《影尘回忆录》中,倓虚法师如是说道:为什么要“传法不传座”呢?因为法卷是有关各宗历代相承的一个弘法系统,与寺务及住持升座,根本是两件事。传法是因受法的人,对法理有解悟,有研究,研究到彻底,可以为人讲经说法。传座是因接座人的道德行持为众望所归,能领众修行,能办事刻苦耐劳,大家推选出他来,住持寺务,维持道场。
虎豹生来自不群
PART
/THREE
解行合一:
教育理念的实践智慧
倓虚法师在弘法过程中,始终秉持“契理契机”的原则,将佛法深奥的义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生动譬喻,使不同根器的听众皆能受益。
1948年移锡香港后,古稀之年的倓虚法师根据几十年的办学经验,洞察到片面强调佛学义理可能导致认知偏颇,若将佛教仅作为专门学问研究,则可能剥离其根本的信仰内核。
▲香港弘法精舍成立开光摄影纪念
▲1952年3月23日华南学佛院第一届学僧
毕业典礼全体合影留念
为此,倓虚法师创办了“华南学佛院”,亲任院长兼主讲,特别强调“不名‘佛学’而名‘学佛’”的实修导向,正本清源地阐明佛学的根本宗旨——佛学应服务于修行实践。他明确指出:即便佛学造诣精深,若未导向信仰实践与生命觉悟,终将沦为世间学问体系中的名相追逐。
华南学佛院通过系统教育架构(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将佛学义理与实修体系有机统一,这一教育实践堪称近代佛教史上的标志性丰碑。华南学佛院以天台宗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为核心课程,邀请定西、乐果等“东北三老”共同授课。其教育模式直接影响了香港后续佛教院校的发展。培养了乐渡、宝灯、畅怀、智开、性空、诚祥、智海、圆智、妙境、圆山、智梵等一代僧才,他们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
虎豹生来自不群
PART
/FOUR
生时示寂 了无挂碍
1963年,农历五月初十,大师讲《金刚经》,讲到第十七分究竟无我,便停讲了,忽然感到疲倦,从此饮食减少,仍谈笑自如,风趣横生,经医生检察无病。同年六月十六日回到弘法精舍,准备后事,对大众说:“人生如戏,生如是,死亦如是,现在已经演完,该收场了。” 六月二十二日下午二时,自己把脉说:“脉博已乱,请扶我起来,我要去了!”说完后,趺坐结弥陀结,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地往生。这时,门下弟子们忽然想起,大师为什么金刚经讲到第十七分便停讲,原来是预示“究竟无我”,要入涅槃了。
倓老弟子乐渡法师曾于1997年在香港亲述:“倓老火化后,舍利都是用手捧出来的,舍利无数。倓老他一生以无上的宏愿和悲心将菩提种子,遍撒在广漠的土地上,对中国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还感慨道:“我们晚辈要多多忏悔、向倓虚大师学习,看破、放下、自在。”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月明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