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兴僧,以行证道——纪念天台宗教育家倓虚法师诞辰150周年

2025-06-29 06:51:36 发布: 人气:12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5年适逢倓虚法师诞辰150周年,这位近代佛教史上“三虚”(虚云、太虚、倓虚)之一的大德,以天台宗教育家的身份,在北方佛教衰微之际,开创了僧伽教育的新格局。他不仅以天台教观为根基振兴佛法,更以建寺、办学、著书立说的实践,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一、僧伽教育体系的开拓者:从“无人弘法”到“法雨普被”


倓虚法师俗名王福庭,法名隆衔,字倓虚,1875年六月初一出生于河北宁河。其母张氏在法师出生前夜曾梦见一位梵僧前来投宿,次日法师便诞生。法师幼年即显不凡,两三岁时尚不会叫父母,却常言“吃斋”二字,此语不教自会,异于常儿。


他历经甲午战争、义和团之乱等动荡,目睹生死无常,渐生厌世之念,直至研读《楞严经》后豁然开朗,遂萌出家之志。其一生谨记王氏家族“敬以处事、诚以待人”的教诲,圆满践行行善积德之道。


1917年,倓虚法师在河北涞水县高明寺依临济宗印魁老和尚(已圆寂)塔出家,由其师弟纯魁代收。同年秋,他前往宁波观宗寺参加谛闲大师六十寿辰传戒活动。


图片

▲谛闲大师


近代天台宗中兴祖师谛闲大师,以“教演天台,行归净土”为宗旨,于1912年重兴宁波观宗寺。大师秉持“三观为宗,说法为用”的教理思想,将寺院定名为“观宗讲寺”,创办近代首个专业佛学院——观宗学社(后更名弘法研究社),刊行《弘法社刊》,系统构建“教观双运”的教学体系。此举使该寺成为近代天台宗复兴的重要策源地。其间培育的宝静、倓虚、静权等法将,皆成日后天台法脉承续之栋梁。


图片

▲观宗讲寺大雄宝殿旧影

图片


▲观宗讲寺天王殿旧影



倓虚法师于1917年入观宗学社修学,历时三载,精研天台三大部典籍。据其口述、大光法师笔录的《影尘回忆录》记载,在修学期间潜心经藏,昼夜匪懈。时学社荟萃江浙英才,而谛闲大师于众弟子中独盛赞其“虎豹生来自不群”。


修业圆满之际,谛闲大师特于丈室中郑重召见:“你师父印魁老和尚与我是同参。他的志愿是到各处去讲经,弘扬佛法。不过总是机缘未成熟,讲经的时候很少。你现在既然发心学教,弘扬佛法,将来满你师父的愿。我希望你将来要做一个法门的龙象!”这番嘱托确立了倓虚法师“以教观振兴僧伽,以实修印证佛理”的弘法道路,为其日后创建青岛湛山寺佛教学校等十余处佛学院奠定思想根基。六年后(1925年),倓虚法师由谛闲大师正式传授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脉。从此,倓虚法师毕生致力于弘扬天台教观与念佛净土法门。


1920年,倓虚法师离开观宗寺,即赴战乱频发、佛教衰微的北方地区弘法。法师深知“佛法弘扬本在僧”,若无人弘法,不待外人摧残,佛教本身就会消灭。他以天台宗法脉为根基,建立起庞大的佛教弘法网络,开启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弘法事业。


1921年倓虚法师开始创建营口楞严寺,1931年竣工,聘禅定和尚为首任住持,并举办传戒法会。


1922年,倓虚法师又建长春般若寺,1924年建哈尔滨极乐寺,并复兴沈阳般若寺、永安寺等古刹,还创办了“极乐寺佛教学校”等多所佛学院,开创了关东僧伽教育先河。


图片

▲ 约九十年代营口楞严寺

图片

▲ 长春般若寺

图片

▲ 哈尔滨极乐寺


30年代,倓虚法师的弘法重心转向华北。1932年,赴青岛创建湛山寺,以此纪念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寺内设有佛学院、印经处等机构,成为北方天台宗根本道场。倓虚法师在此任住持达11年之久,订立革新的寺规,推行“住持十方选贤,任期3年,财务归公”等制度,使湛山寺成为“青岛佛教首刹”,驰名中外。此外,他还主持复兴了天津大悲院、北京法源寺等重要寺院,在华北地区建立起系统的佛教弘法网络。


图片


▲ 倓虚法师题湛山寺



倓虚法师早年在观宗寺的学习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弘法事业。他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讲经二百二十余会,注疏经论、诠释名相、解说义理,弘传天台教法不遗余力。又创建十方弘法大丛林九处,弘法支院十七处,佛学院十三处,均以天台宗教义为核心,延续了观宗寺的教学模式。


此外,他还重视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创办世俗中小学、印经处,推动“以教育净化人心”。在日据时期的东北,他更以建寺办学为依托,维系佛教文化命脉,其弟子称此举为“无声的抵抗”。


倓虚法师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北方地区佛教的面貌。在华北,“历来以北京为中心”的佛教界原本“没有一处请法师讲经的,都是以经忏和交际为主”;在东北,直到1921年倓虚法师到来前“没有讲经的法师”。通过数十年的讲经建寺,他使正法重现于白山黑水之间,培养出大批天台宗弘法人才,如定西、澍培、佛友、宝灯、能阐、永惺、性空、妙境、圆山、明哲等大德,从根本上扭转了北方地区佛教的衰微局面。


图片


▲ 香港弘法精舍成立开光摄影纪念


图片


▲ 倓虚法师(左三)与众弟子

在香港湾荔枝角谛闲大师纪念堂


图片


▲ 1952年3月23日华南学佛院第一届学僧

毕业典礼全体合影留念




二、融通与革新:天台教育的现代转型


倓虚法师提出“建寺必办学”的理念,将天台宗“教观双美”的传统转化为系统的教育实践。


他的僧伽教育实践始于1921年沈阳万寿寺佛学院,在此后四十余年中,他先后创办或主持了13所佛学院,培养僧才千余人,其中能在各地独立弘法者达三十余人。


这些学院分布范围广泛,从东北的哈尔滨极乐寺佛学院、长春般若寺僧学堂、沈阳般若寺佛学院,到华北的北京弥勒院佛学院、青岛湛山寺佛学院、天津大悲院佛学院、西安大兴善寺佛学院,直至香港的华南学佛院,构成了覆盖南北的佛教教育网络。其教育成就之卓著,使蒋维乔居士赞叹:“天台一宗盛弘于北方,此乃智者大师创教以来所未曾有也。”


倓虚法师的教育实践,展现了传统宗派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智慧。他虽以天台为宗,却主张“诸宗并弘”。


在青岛湛山佛学院,他礼请律宗高僧弘一法师讲授《四分律》,又邀请慈舟法师前来讲律学,立持午、诵戒、结夏、安居等规矩,将律宗的戒学精神实践融入天台教观体系。


在极乐寺佛学院,他亲自讲经,又引入儒学课程,请张乐西居士讲儒书、国文,形成“以天台为体,多元为用”的开放格局。


除此之外,倓虚法师还大力倡导“传法不传座”,法脉传承与职务任免分离。该理念是他佛教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传《影尘回忆录》中,倓虚法师如是说道:据我几十年来的忖验,认为私自“传法传座”是南北各丛林所以衰败不能维持久长的一个最大缘因,也可以说是道法之中的一种流弊。为了杜绝这些流弊,我想出来一个办法,就是我向来所主张的“传法不传座”。为什么要“传法不传座”呢?因为法卷是有关各宗历代相承的一个弘法系统,与寺务及住持升座,根本是两件事。传法是因受法的人,对法理有解悟,有研究,研究到彻底,可以为人讲经说法。传座是因接座人的道德行持为众望所归,能领众修行,能办事刻苦耐劳,大家推选出他来,住持寺务,维持道场。


传统佛教中,“传法传座”往往导致法嗣与寺务的捆绑,形成宗派内部的门户之见和人才垄断。倓虚法师主张“传法不传座”,即法卷仅代表天台宗等法脉的教义传承,而寺院住持需通过“十方选贤制”公推产生。这种做法打破了以法卷为纽带的宗派世袭制,使得僧伽教育不再局限于某一支派的“法子”,而是向所有符合资格的僧人开放,充分体现“以德择人”的教育公平性。


“传法”以佛学造诣为基准,接法者需对天台教观等宗义有深刻研究,且能独立讲经说法。倓虚法师强调,传法的核心是“解行并重”——受法者需通过教理研习与止观实践的双重考核。这种制度倒逼僧人深化佛学素养,推动了教理研究的专业化。


秉持“传法不传座”的理念,倓虚法师在其创建的20余座寺院中,均严格执行此制度。他说:“湛山寺是教演天台,行宗净土,十方选贤制度,不收剃度徒弟,不专传法子。和湛山寺一宗派的,如: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营口楞严寺、沈阳般若寺、天津大悲院等,都是这样。”比如青岛湛山寺规定住持任期三年,卸任后不得干预寺务,财务收支每月公示,信徒供养住持的财物归公有,接受僧众监督。哈尔滨极乐寺首任住持由倓虚法师推举,但后续继任者均通过东北佛教协会公选产生,开创北方寺院民主化管理先例。


图片



三、解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实践智慧


倓虚法师在弘法过程中,始终秉持“契理契机”的原则,将佛法深奥的义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生动譬喻,使不同根器的听众皆能受益。


倓虚法师在讲解《阿弥陀经》时,用“电影放映”的譬喻阐释念佛与观想的关系。他指出,每日诵经如同在“心幕”上放映西方极乐世界的画面,通过反复熏习,临终时自然现前接引之景。他解释道:“念一遍《弥陀经》,等于把西方极乐世界的影子在心幕上放映一遍……临终时,平日所持诵的阿弥陀佛圣号,诸圣众等,会真的现身接引。”这一譬喻将抽象的“唯心净土”理念具象化,使信众更易理解熏修的重要性。


还有一次,钟表铺经理质疑出家人不事生产:“如果大家都当了和尚一动不动,还成什么世界?”倓虚法师反问:“都当和尚不成世界,那么都开钟表铺就成世界啦?”继而以戏剧“大轴角色”比喻出家人:“一台戏需生旦净丑各司其职,大轴虽不常露面,却统摄全局。僧人弘法利生,净化人心,恰似社会之‘大轴’。”此例以市井常见的戏剧角色为喻,契理(契合“弘法是事业,利生是家务”的天台宗旨)又契机(用钟表铺经理熟悉的语境消解对立),成功扭转世俗偏见。


1948年移锡香港后,古稀之年的倓虚法师根据几十年的办学经验,洞察到片面强调佛学义理可能导致认知偏颇,若将佛教仅作为专门学问研究,则可能剥离其根本的信仰内核。


为此,倓虚法师创办了“华南学佛院”,亲任院长兼主讲,特别强调“不名‘佛学’而名‘学佛’”的实修导向,正本清源地阐明佛学的根本宗旨——佛学应服务于修行实践。他明确指出:即便佛学造诣精深,若未导向信仰实践与生命觉悟,终将沦为世间学问体系中的名相追逐。


华南学佛院通过系统教育架构(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将佛学义理与实修体系有机统一,这一教育实践堪称近代佛教史上的标志性丰碑。


华南学佛院以天台宗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为核心课程,邀请定西、乐果等“东北三老”共同授课。其教育模式直接影响了香港后续佛教院校的发展。它培养了乐渡、宝灯、畅怀、智开、性空、诚祥、智海、圆智、妙境、圆山、智梵等一代僧才,他们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在国外弘法,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


倓老弟子乐渡法师曾于1997年在香港亲述:“倓老火化后,舍利都是用手捧出来的,舍利无数。倓老他一生以无上的宏愿和悲心将菩提种子,遍撒在广漠的土地上,对中国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感慨道:“我们晚辈要多多忏悔、向倓虚大师学习,看破、放下、自在。”



图片

▲1952年3月23日华南学佛院第一届学僧毕业典礼全体合影留念

图片

▲香港华南学佛院第一届师生暨董事摄影



结语:教育家的精神遗产


建伽蓝、育僧才、讲经论、续法脉——倓虚法师的一生,是半世颠沛中铺展的度生画卷,是刀兵劫火里擎起的佛灯千盏。


倓虚法师圆寂前自喻“戏已演完”,然其倾注毕生心血搭建的教育平台,他“以教兴僧,以行证道”的宏愿,他“传法不传座”的革新智慧,以及“解行合一”的实践箴言,却始终未曾落幕。


从渤海之滨到香江之畔,他播下的菩提种子早已生根发芽,他所创立的寺院、佛学院与教育范式,早已融入近代佛教的血脉。


今日重温其“看破、放下、自在”的教诲,不仅是对一代宗匠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佛教教育本质的回望与叩问:唯有以解行合一为指、以开放包容为翼,方能令佛法的智慧之光,穿越时空,持续照亮行者之路,滋养时代人心。


倓虚法师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座伽蓝、一卷卷著述,更是一座用生命点亮、指引未来的教育灯塔。


其一生功绩,巍巍乎如高山仰止;其法乳深恩,浩浩乎若江海长流。谨缀长偈为颂,以志永怀:


法脉南承,谛公授记。

虎豹英姿,北疆振臂。

建寺兴学,法雨普济。

白山黑水,法幢高擎。

教演天台,行归净地。

传法弘宗,不传座席。

解行并重,契机契理。

龙象辈出,千灯相继。

香江演教,学佛为旨。

水月道场,慧光永熠!



编撰说明:

本文由五台福城文殊寺传喜(倓虚大师法孙,法名起慧)携寺院文字整理组编撰。内容主要依据:

1、 现存关于倓虚大师的文字记载;

2、 倓虚大师自述《影尘回忆录》;

3、 大师俗家子孙的口述资料。

谨此向所有原始资料的提供者和记录者致以深切敬意。



佛历三〇五二年 岁次乙巳年仲夏

公元2025年6月22日



图片




法门龙象 尊宿高僧





福城文殊寺纪念活动


时值倓虚大师150周年诞辰之际,福城文殊寺特此举办“天台宗文化展暨倓虚法师诞辰150周年纪念展”,制作纪录片《狮吼象踪》,共缅长老巍巍功德,同祈国泰民安,宗门振兴!


纪录片《狮吼象踪





《法门龙象,尊宿高僧

——天台宗图片展暨倓虚法师纪念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放大,左右滑动阅览)





图片


相关文章
· 以教兴僧,以行证道 || 纪念天台宗教育家倓虚法师诞辰150周年
· 《狮吼象踪》|纪念倓虚大师诞辰150周年图文展暨纪录片发布
· 法门龙象,尊宿高僧|纪念倓虚大师诞辰150周年
· 天台宗文化展 I 第三期:本土弘传、文化影响
· 法门龙象,尊宿高僧|纪念倓虚大师诞辰150周年图文展
· 僧祐律师圆寂纪念日
· 《老和尚》听一次,感动一次
· 虽然不识字,能讲《金刚经》|| “宁波活佛”桂仑禅师圆寂纪念日
· 七宝塔中见如来|纪念桂仑禅师圆寂26周年
· 经房一老独悠然 | “宁波活佛”桂仑法师圆寂纪念日
· 道济禅师圆寂纪念日
· 德林长老圆寂纪念日
· 【鉴真大师纪念日】破浪东渡,法灯永明
· 鉴真大师圆寂纪念日
· 今天,纪念鉴真大师|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 从山长老圆寂纪念日 | 一代福田僧,百年菩提路
· 【圆满】玄奘大师传95|慧立论赞
· 四十八愿,仰效弥陀 || 恭迎省庵大师圆寂纪念日
· 净心念佛 莫负此心 | 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圆寂纪念日
· 紫金莲开|他用一生遍洒菩提的种子,在心中种下净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