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纪念鉴真大师|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2025-06-01 01:22:00 发布: 人气:75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在声名鼎盛之时,发愿东渡日本弘法。十二年间,他六次东渡,历尽艰险,甚至双目失明,矢志不渝,终于在六十六岁时,成功抵日。他不仅重塑了日本佛教的戒律体系,成为日本律宗初祖,更将盛唐文明的火种播撒至整个日本。他就是鉴真大师。


2025年6月1日

农历五月初六

纪念鉴真大师圆寂1262周年


图片






(公元688年—763年)



图片



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鉴真大师出生于广陵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俗姓淳于。


幼时,大师的父亲经常带他到扬州大明寺礼拜佛像,他常凝视着庄严肃穆的佛像出神。十四岁那年,大师向父亲请求出家。父亲感其至诚,送他至大云寺,师从智满禅师,赐法名“鉴真”。从此,大师踏上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修行之路。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十七岁的鉴真大师随道岸律师在长安实际寺受菩萨戒。二十岁时,在长安实际寺,依南山律祖道宣律师的弟子弘景律师受具足戒,并研习《四分律》。在长安、洛阳等地求学的近十年间,得到诸多高僧教诲,不仅遍览律藏典籍,兼修天台、华严等宗义理,同时精研建筑、医药、书法等技艺。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大师回到故乡扬州,驻锡大明寺。此时的他已声名远播,四方僧俗闻其德行,纷纷前来求法。他在寺内设立戒坛,开坛授戒,秉持“宁守戒而死,不毁戒而生”的原则,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授戒仪轨,济化群生,其事繁多,时人赞曰:“江淮之间,独为化主。”





图片


图片


图片

《鉴真大师东渡图》


当时邻邦的日本,部分农民因不堪沉重的赋税和徭役,逃入寺院,削发为僧,却不修佛法。天武天皇曾颁布《僧尼令》,试图规范僧团管理,却因缺乏专业律僧而成效甚微。圣武天皇时期,日本佛教界形成共识:若要建立真正的佛教国家,必须从中国请来精通戒律的高僧,建立如法的授戒体系。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遣唐使多治比广成率团入唐,随团而来的留学僧荣睿、普照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寻求高僧,传戒日本。


他们在洛阳、长安等地辗转数年,遍访名刹,却始终未遇到合适人选。直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两人来到扬州大明寺,见到正在讲经的鉴真,只见他“身长六尺,庞眉秀目,手垂过膝”,讲法时“辞理圆融,辩才无碍”,不禁心生敬仰,立即跪地恳请:


“唐国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为入道之正门;若有不持戒者,不齿于僧中。日本国中虽有佛法,却没有传戒之人。我国曾有圣德太子说︰‘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愿和尚东游兴化。”


大师听闻后说:“昔闻南岳慧思禅师圆寂后托生为日本王子,兴隆佛法;又闻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曾制千件袈裟,绣‘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赠给中国僧人。这样看来,的确是佛法有缘之国。”


大师随即问弟子:“可有谁愿意到日本传法吗?”弟子们担心“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均默然不答。大师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大师的话掷地有声,二十余名弟子当即发愿要追随大师东渡弘法。那一年大师五十五岁。


此后历时十一年,大师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几经绝境,亦不改其志,终抵扶桑,实现了毕生宏愿。


图片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图片


图片



第一次东渡:出师未捷(公元742年冬)


鉴真大师率弟子二十一人,准备经宁波出海。有人认为同行赴日的高丽僧人品行不端,高丽僧人心中不满,遂到官府诬告僧人勾联海盗,于是官府没收了海船,第一次东渡还没有出发便宣告失败。


第二次东渡:折戟长江(公元743年冬)


四个月后,再次出发。十二月中旬,他们从扬州出发,顺长江而下,当航行到狼沟浦 (今江苏南通市)时 ,遇到了狂风,江浪汹涌,船只触礁,无法行驶。终于修理好船只后,计划从大阪山(今吴淞口外的大山岛)直航日本。可是到了大阪山后,因风浪过大无法泊岸,只得转驶下屿山(今舟山群岛中的五屿山)。第二次东渡再次失败。


第三次东渡:风暴覆舟(公元744年春)


仅过了一个月(公元744年春),鉴真大师一行再次出海。当驶近乘名山(今舟山岛北的大衢山)时,又遇巨大风暴,好不容易快要靠岸时,碰到暗礁,船只损毁。大师一行虽然死里逃生,但淡水和粮食都没有了,经过三天三夜,才被渔民所救。大师等被明州地方官安置于鄞县阿育王寺中。


第四次东渡:弟子“背叛”(公元744年秋)


经过缜密的考虑,大师这次计划在福州登船赴日。他派弟子先到福州买船,作各种远航准备,自己则以到各地名山名刹朝拜为名,悄悄抵达福州,与弟子会合。


大师的弟子灵祜得知师父又要东渡,担心师父安危,便和其他弟子同议:“我大师和上,发愿向日本国,登山涉海,数年艰苦,沧溟万里,死生莫测;可共告官,遮令留住。”于是向官府告发大师将再次东渡。官府派人把鉴真大师截回,送回扬州大明寺。第四次东渡再次以失败告终。


图片

《鉴真大师东渡图》


第五次东渡:风号雨泣(公元748年—751年)


第五次东渡从天宝七年至天宝九年,历时两年,行程万里,颠沛最甚。途中遇飓风,淡水尽,五天五夜仅靠几粒米维生,第七天喜逢降雨才解危机,之后海上漂流约半月至海南岛,大师一行人过海到了广州,准备北上。这时大师劳累过度,加上南方炎热,患了眼疾,不久竟双目失明。接着,日本僧人荣睿法师在途中病逝、大师得力弟子祥彦法师圆寂坐化。


这一次东渡对大师的打击最大,虽饱受苦难但他不改初心,更发下“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的誓言,这种为法忘躯,九死一生精神,千秋之下仍令人神往。


图片

《鉴真大师东渡图》


第六次东渡:终达彼岸(公元753年冬)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冬,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吕等准备回国,一行人同到扬州参谒鉴真大师。


藤原清河说:“早闻大和尚曾五次东渡日本欲去传教,今日得见、万分荣幸,若大和尚仍有此愿,弟子等有船四艘返日,应用物俱备,不知肯同行否?”


这一年大师已经六十六岁,距离他发愿东渡弘法,已经过去十一年。此时,他已双目失明,但为了传教授戒,再次应允了日僧的恳请。


大师再度赴日的消息在扬州传开后,有关寺院严密防范以阻止鉴真此行。临行前,唯恐官府发觉,他们分乘四船。在海上历经种种磨难,终于在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抵达日本九州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儿岛县)。二月四日,大师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举国上下的欢迎,皇族、贵族、僧侣都来拜见。



图片

鉴真大师东渡路线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鉴真大师东渡图》


大师抵达日本后,立即受到举国尊崇,被任命为“少僧都”,封号“传灯大法师”。


公元754年四月,他在奈良东大寺设立戒坛,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及公卿以下授戒者达430余人,又有名僧80余人弃旧戒从鉴真大师重授新戒,这是日本佛教史上第一次正规的登坛授戒。 


天皇下旨:“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大和尚。”鉴真大师由此创立日本律宗,被尊为“ 日本律宗太祖”。


大师又主持编写了《戒律三部经义疏》,详细阐释比丘戒、比丘尼戒和菩萨戒的具体要求。从此以后,日本律仪,渐渐严整。


公元757年,日本天皇将故一品新田部亲王的旧宅赐予大师。大师即于此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作为律宗的根本道场。唐招提寺的建筑完全依照唐代规制,金堂采用“七间四柱”形制,斗拱交错,飞檐深远,被誉为“今日残存天平时代建筑物中最大而美者”,日本将其列为“国宝”。 


大师在唐招提寺内设立“施药院”,免费为民众诊治,祛除病苦;创办“悲田院”,收养孤儿和贫穷儿童,教授他们读书识字;后世日本诗人曾写道:“鉴真大师带来的不仅是戒律和典籍,更是一种超越民族的人文精神。



图片



图片


大师在东渡日本之前就是著名的僧医,精于中国传统的医药,熟识医术。在日本期间,鉴真大师详细整理了正仓院(日本皇家和大寺院存放药物的仓库)的药物,并根据中医典籍加以订正。据有关史料记载,正仓院中有中药21柜、60种。大师虽已双目失明,但依靠手摸、鼻嗅、口尝来鉴别药物真伪,辨之无误。


《续日本纪》中记载,大师治愈了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眼疾,圣武太皇生病时,鉴真大师也亲自为其调理身体。此外,大师还广授医学、医药知识,后来整理出《鉴上人秘方》一卷,极大地推动了日本传统医学的进步与改革。因此,他也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一直到 17、18 世纪,在日本药店的药袋上,还会印着鉴真大师的图像。


图片


大师将中国的木构建筑技术与日本本土风格结合,创造“和式唐样”建筑。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和式书法”的启蒙。将中国的艾草、紫苏、当归等药材引种日本药园,推动日本汉医学的发展,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


将唐代服饰款式带入日本,形成“唐衣”风尚;将“佛前献茶”仪式在寺院中推行,成为后世日本茶道的雏形。大师还传播了语言、文学、印刷术等科学技术,影响了整个日本的文化,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








图片




教史双璧  法云永垂




图片

鉴真大师

图片

玄奘大师



广德元年春(公元763年),大师的弟子梦见讲堂栋梁摧折,醒来后惊惧万分,知道这是大师将要离开人世的预兆。


同年五月六日,大师结跏趺坐,面向西方安详示寂,享年七十六岁。大师圆寂后三日,头顶犹有余温,火化之时,香气满山。扬州僧众听闻噩耗,在故乡大明寺设坛,焚香三日不绝。


日本天皇追赠大师“大僧都”尊号,葬于寺内御影堂后的松林。大师对日本的佛学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日本人民尊称为“天平之甍”,甍即屋脊,意为大师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奈良)时代文化的顶峰。


从扬州到奈良,鉴真大师走过的不仅是地理上的东海,更是精神上的万重高山。他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经沉船、监禁、失明、弟子离世,却始终初心不改。


玄奘大师与鉴真大师同为唐代高僧,

玄奘大师“西天取经”,

鉴真大师“东渡弘法”。

前者全面引进外来文化,

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包容的广阔胸怀;

后者对外弘传华夏文明,

一展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博大精微。


两位大师堪称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之“教史双璧”,完成了一“取”一“舍”的伟大创举。他们舍身为法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气概,也必将随着佛陀正法的弘传、在后世佛子中永久继承!


南无度人师菩萨摩诃萨

南无度人师菩萨摩诃萨

南无度人师菩萨摩诃萨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从山长老圆寂纪念日 | 一代福田僧,百年菩提路
· 【圆满】玄奘大师传95|慧立论赞
· 四十八愿,仰效弥陀 || 恭迎省庵大师圆寂纪念日
· 净心念佛 莫负此心 | 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圆寂纪念日
· 紫金莲开|他用一生遍洒菩提的种子,在心中种下净土的愿望
· 我去去就回|今天,纪念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圆寂291周年
· 玄奘大师传94|高宗痛惜
· 玄奘大师传93|往生兜率
· 凤凰涅槃,是在自我否定中完成的
· 读“​弘一法师晚年当众忏悔”有感
· 玄奘大师传92|译经圆满
· 玄奘大师传91|译般若经
· 玄奘大师传90|东都洛阳
· 玄奘大师传89|请入少林
· 东南高僧 | “宁波活佛”桂仑禅师圆寂纪念日
· 虽然不识字,能讲《金刚经》|| “宁波活佛”桂仑禅师圆寂纪念日
· 桂仑老法师圆寂纪念日
· 玄奘大师传88|无者先翻
· 玄奘大师传87|佛光王诞
· 玄奘大师传86|冷疾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