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第九卷记述显庆元年表谢大慈恩寺碑成,又谢冷病中蒙赐医药,请定佛、道名位次第及废僧尼依俗科罪。显庆二年继在洛阳积翠宫翻译,表陈翻译次第,又请入少林寺翻译未许等情形。
第九卷
89 请入少林
译文:
玄奘大师从小离开洛阳,因这次陪同高宗得以暂时回到故乡。重游旧地,寻访亲友,却发现故人大多离世,只剩一个姐姐嫁给瀛州(河北河间市)张氏。姐弟相见,一时悲喜交集,向姐姐询问父母所葬之地后,两人一同前往坟前祭扫。大师眼见父母亲的坟墓因年久荒颓,便想另择吉地,备办棺椁改葬。虽有此愿,却不敢擅自做主,于是上表恳请:
“臣玄奘谨奏:玄奘自幼不幸,早年便遭父母丧亡之痛。又恰逢隋末乱世,当时葬礼仓促简陋。岁月流逝,四十余年过去,父母坟冢已倾颓荒废,几乎湮没。追忆往昔,心中难安,现谨与两位年迈姐姐一同收拾遗骨,将其从狭陋旧坟迁葬至西原新址,以报昊天之恩,略尽孝道。
前日蒙陛下恩准玄奘出宫两三日处理葬事。然玄奘别无兄弟,唯有两位年迈姐妹操持。现已卜定本月二十一日为安葬吉日,但目前筹备仍显不足,恐两三日难以周全。恳请陛下垂怜,允准玄奘待葬礼完毕后再返。另有随行的婆罗门贵客(可能指印度来华学者),若因葬仪简率而见笑,恐有失礼制。臣内心惶恐迫切,特此上表陈情,乞望陛下如天覆云回般体恤孤臣的请求。”
高宗看了玄奘大师请求续假的奏表,不但批准,而且下令有关部门,玄奘大师营葬所需一切费用由朝廷供给。玄奘大师既蒙殊泽,又进启谢曰:
“臣玄奘谨奏:玄奘罪孽深重,招致神明降罚,本该殒命却苟活至今。岁月骤变,阴阳更替,父母坟冢早已倾颓荒芜,荆棘丛生。多年来一直想迁葬,但因远隔关山未能实现。如今有幸随陛下銮驾返乡,终得偿夙愿。
改葬所需物资,更蒙皇帝、皇后慈恩,特派官员协助筹备。未曾想日月之光连瓦砾也会照耀,云雨之泽连蓬艾也能沾溉。玄奘感激惶恐,悲喜交加,生者与亡者皆永怀恩德。谨附此表以谢天恩,然事重言轻,难以尽述衷肠。”
玄奘大师既已获得皇帝敕令准许,便着手改葬父母。葬礼的仪仗、用度等,皆由朝廷出资供给。当时洛阳城内的僧侣与百姓前来送葬者,多达万余人。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在少室山北麓建造了少林寺。寺院依山势高低分为上方院和下方院,共有十二座院落。少林寺东靠嵩山,南望少室峰,北依高岭,兼有三川环绕。这里奇石嶙峋,飞泉映照,松萝与竹林交织,桂柏与杞梓(珍贵树木)郁郁葱葱,景色壮丽而清幽,实乃世间胜地。
其中,西台最为秀丽,曾是菩提流支(北魏译经高僧)的译经处,也是跋陀禅师(少林寺初祖)禅修之地,至今仍存有他的舍利塔。隋末大业年间(约公元617年),乱贼纵火焚烧少林寺,但未能彻底毁坏,寺中仍藏有许多珍奇之物。在少林寺西北岭下的缑氏县东南,有一处名为凤凰谷陈村的地方,这里正是玄奘大师的出生地。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秋九月二十日,玄奘大师上表请求入住少林寺翻译佛经。表文中说:
“臣玄奘谨奏:玄奘深知,追求觉悟的道路漫长,前行者必须备足资粮;生死的洪流深广,渡河者需要依靠船筏。但真正的‘资粮’并非粮食,而是戒、定、慧的修行与智慧;真正的‘船筏’也不是木船,而是八忍八观的清净修行。诸佛因具足这些而超脱轮回,凡夫因缺失这些而沉沦生死。
因此,茫茫三界众生,都在烦恼的河流中漂泊;芸芸四生有情,皆被执念的浪涛淹没。人们随波逐流,心智迷惑,即便经历漫长劫难仍不觉醒,就像堆积如山的芥子终会腐朽,而愚痴却更加坚固。可悲的是,他们不知驾驭佛法三乘脱离苦海,也不知依循八正道抵达净土。这样的愚昧,岂止是秋风萧瑟让人感叹?就连孔子也曾因忧思而废寝忘食,更何况凡夫俗子?
我常想,此身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念念变迁,刹那无常。即便是看似坚固的崖边树木、井边藤蔓,也比不上生命的脆弱;海市蜃楼、水上的泡沫,更无法比拟人生的虚妄。所以,我深知死期不远,不敢奢望长寿。岁月如流水,转眼已到六十岁。想到生命如此匆促,余生还能有多少时光?再加上年轻时远赴异国求法,跋涉万里,寻访名师,身体早已疲惫不堪。近年来更是日渐衰弱,看着自己的影子,不知还能活多久?修行的资粮尚未充足,而生命却已逼近终点,我每日为此忧叹,纵使千言万语也难以尽述!
然而我虽福薄,却幸逢圣明之世。蒙先皇破格恩遇,又受陛下超常眷顾,沐浴皇恩已多年。至于声名日盛、誉满天下,犹如无翼而飞直上云霄,所受供养远超同侪,这般荣宠,纵览古今也属罕见。我玄奘何德何能,竟得如此厚待?全因陛下如天降甘霖、日月普照,才使我这燕地顽石被视作珍宝,劣马获珍视。每每自省,唯有深深惭愧。
须知‘戒骄戒满’乃先贤明训,‘少欲知足’实为诸佛真言。我自问才学浅薄,德行无取,实不该久沐圣恩。恳请准我退隐山林,余生以诵经修行报答栽培之恩。又蒙陛下以转轮圣王之尊弘传佛法,命我翻译西域取回经典。我滥竽充数担此重任,奉旨以来日夜不敢懈怠。现已译出六百余卷,皆为经律论精髓、大小乘核心,涵盖凡圣修行要义、八万法门精华,被西域尊为“镇国之宝”。所需经义无不具备,犹如邓林择木可随取大小,海畔采珠任选方圆,堪称学者宝库。我以此微功报效国家,虽不足万一,亦竭尽所能。
然欲断烦恼,必需定慧双修,如车两轮缺一不可。研读经论属慧学,禅定修行是定学。我少时专注教理,于四禅九定未及深修。今愿潜心禅门,澄心静虑,降伏心猿意马。若不隐居修行,恐难成就。
我听说嵩山少室山一带,峰峦叠嶂,涧谷奇秀,风云变幻,蕴藏着天地灵秀之气。这里花果药材丰茂,藤萝清幽,确实是海内名山,天下胜境。山中还有少林寺、闲居寺等古刹,依山傍水,林泉环绕,佛事庄严,殿宇清幽。这里正是北魏时期三藏法师菩提流支翻译佛经的地方,实在是修习禅观的理想之地。
况且,就连在朝为官的疏广、疏受(西汉名臣)都懂得功成身退,巢父、许由(上古隐士)这样的俗人也知道隐居修身,何况我玄奘本是出家之人,理应潜心佛法,若还滞留在红尘俗世,每当清风吹来,都让我倍感惭愧。
陛下圣明如日月,光照九幽。恳请体察我的诚心,特别准许我远离尘嚣,隐迹山林,与麋鹿为伴,随野鹤同游,栖身于一块岩石之上,庇荫于一株树下,收摄妄心,观照实相,使烦恼魔障无处可侵,让慈悲智慧自然生起,逐步迈向菩提正道。这样既不辜负皇恩浩荡,又能增进修行功德,以此安度余生,便是上天最大的恩赐。
若能蒙恩获准,或许可以效仿庐山慧远的高洁风范,延续支道林的清雅操守。同时,我也希望在禅修之余继续翻译佛经,以尽绵薄之力。谨此上表,冒昧触犯天威,内心惶恐至极。”
高宗看完奏表后,没有批准大师的请求。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