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传83|明濬回信

2025-04-26 00:02:00 发布: 人气:11
图片
图片


图片





内容提要:


第八卷记述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玄奘大师与吕才对定因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宗令大臣于志宁等赞助译事,并制大慈恩寺碑文。



图片



第八卷

83  明濬回信



原文(向上滑动阅览)


庚子,译经僧明璇答柳博士宣,以《还述颂》言其得失,曰:


于赫大圣,觉种圆明,

无幽不察,如响酬声。

弗资延庆,孰悟归诚,

良导可仰,寔引迷生。

百川邪浪,一味吞并,

物有取舍,正匪亏盈。

八邪驰锐,四句争名,

饰非鉴是,抑重为轻。

照日冰散,投珠水清,

显允上德,体道居贞。

纵加誉毁,未动遗荣,

昂昂令哲,郁郁含情。

俟诸达观,定此权衡,

聊申悱悱,用简英英。


《还述》曰:

顷于望表预瞻归敬之词,览其文,焕乎何伟丽也;详其致,诚哉岂不然欤!悲夫爱海滔天,邪山概日,分人我者颠坠其何已,恃慢结者沉沦而不穷,故六十二见争蘙荟而自处,九十五道竞扶仗以忘归。如来以本愿大悲,亡缘俯应,内圆四智,外显六通,运十力以伏天魔,飞七辩而摧外道,竭兹爱海,济禀识于三空;殄彼邪山,驱肖形于八正。指因示果,反本还源,大矣哉悲智妙用,无得而言焉。


昔道树登庸,被声教于百亿;坚林寝迹,振遗烈于三千。自佛日西倾,余光东照,周感夜明之瑞,汉通宵梦之征。腾、兰爇慧炬于前,澄、什嗣传灯于后。其于译经弘法,神异济时,高论降邪,安禅肃物。缉颓网者接武,维绝纽者肩随,莫不夷夏钦风,幽明翼化,联华靡替,可略而详。


惟今三藏法师蕴灵秀出,含章而体一味,瓶泻以赡五乘,悲去圣之逾远, 悯来教之多阙,缅思圆义,许道以身,心口自谋,形影相吊,振衣警锡,讨本寻源,出玉关而远游,指金河而一息。稽疑梵宇,探幽洞微,旋化神州,扬真殄谬。遗诠阙典大备兹辰,方等圆宗弥广前烈。所明胜义,妙绝环中之中;真性真空,极逾方外之外。以有取也,有取丧其真;就无求之,无求蠹其实。拂二边之迹,忘中道之相,则累遣未易洎其深,重空何以臻其极。要矣妙矣,至哉大哉!


契之于心,然后以之为法。在心为法,形信为教,法有自相共相,教乃遮诠表诠。粹旨冲宗,岂造次所能覼缕。法师凝神役智,详本正末,缉熙玄籍, 大启幽关。秘希声应扣击之大小,廊义海纳朝宗之巨细。于是殊方硕德,异域高僧,伏膺问道,蓄疑请益。固已饮河满腹,莫测其浅深:聆音骇听,孰知其远近。至于因明小道,现比盖微,斯乃指初学之方隅,举立论之幖帜。至若灵枢秘键,妙本成功,备诸奥册,非此所云也。


吕奉御以风神爽拔,早擅多能,器宇该通,夙彰博物,戈猎开坟之典, 钩深坏壁之书,触类而长,穷诸数术。振风飙于辩囿,搞光华于翰林,骧首云中,先鸣日下。五行资其笔削,六位伫其高谈,一览《太玄》,应问便释,再寻象戏,立试即成,实晋代茂先、汉朝曼倩,方今蔑如也。


既而翱翔群略,绰有余功,而敬慕大乘,夙敦诚信,比因友生戏尔,忽复属想因明,不以师资,率己穿凿,比决诸疏,指斥求非。諠议于朝廷,形言于造次。考其志也,固已难加;核其知也,诚为可惑。此论以一卷成部,五纸成卷,研机三疏,向已一周。举非四十,自无一是。自既无是而能言是,疏本无非而能言非。言非不非,言是不是。言是不是,是是而恒非;言非不非,非非而恒是。非非恒是,不为是所是;是是恒非,不为非所非。以兹贬失,致惑病诸。且据生因了因,执一体而亡二义;能了所了,封一名而惑二体。又以宗依宗体,留依去体以为宗;喻体喻依,去体留依而为喻。缘斯两系,妄起多疑; 迷一极成,谬生七难。但以钻穷二论,师己一心,滞文句于上下,误字音于平去。复以数论为声论,举生城为灭城。岂唯差离合之宗因,盖亦违倒顺之前后。


又探鄙俚讹韵以拟梵本啭音,虽复广援七种,而只当彼一转。然非彼七所目乃是第八呼声,舛杂乖讹,何从而至。又案胜论立常极微,数乃无穷,体唯极小。后渐和合生诸子微。数则倍减于常微,体又倍增于父母。迄乎终已,体遍大千;究其所穷,数唯是一。吕公所引《易·系词》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云此与彼言异义同。


今案太极无形,肇生有象,元资一气,终成万物,岂得以多生一而例一生多?引类欲显博闻,义乖复何所托。设引大例生义似同苦释,同于邪见深累如何自免。岂得苟要时誉,混正同邪,非身之仇奚至于此。凡所纰紊,胡可胜言。特由率己,致斯狼狈。根既不正,枝叶自倾,逐误生疑,随疑设难,曲形直影,其可得乎?试举二三,冀详大意,深疵繁绪,委答如别。寻夫吕公达鉴,岂孟浪而至此哉!示显真俗云泥,难易楚、越。因彰佛教弘远,正法凝深,譬洪炉非掬雪所投,渤澥岂胶舟能越也?


太史令李君者,灵府沈秘,襟期邈远,专精九数,综涉六爻。博考坟图, 瞻观云物,鄙卫宏之失度,陋裨灶之未工。神无滞用,望实斯在。既属吕公余论,复致间言。以实际为大觉玄躯,无为是调御法体。此乃信薰修容有分,证禀自然,终不可成。良恐言似而意违,词近而旨远。天师妙道,幸以再期。且寇氏天师,崔君特荐,共贻伊咎,夫复何言。虽谓不混于淄、渑,盖已自滥于金鍮耳。惟公逸宇寥廊,学殚坟素,庇身以仁义,应物以枢机。肃肃焉,汪汪焉,擢劲节以干云,淡清润而镇地。腾芳文苑,职处儒林,捃摭九畴之宗,研详二戴之说。


至于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莫不义符指掌,事如俯拾。樽俎咸推其准的, 法度必待其雌黄,遂令相鼠之诗绝闻于野,鱼丽之咏盈耳于朝。惟名与实尽善尽美,而诚敬之重禀自夙成,弘护之心实惟素蓄,属斯諠议同耻疚怀。故能投刺含胶,允光大义。非夫才兼内外,照冥邻几,岂能激扬清浊,济俗匡真者耶!昔什公门下,服道者三千;今此会中,同德者如市。


贫道猥以庸陋,叨厕末筵,虽庆朝闻,终惭夕惕。详以造疏三德,并是贯达五乘,墙仞罕窥,词峰难仰。既属商羊鼓舞,而霈泽必沾,词雷迅发,恐无暇掩耳佥议。古人曰,一枝可以戢羽,何繁乎邓林;潢洿(huáng wū,池塘) 足以沉鳞,岂俟于沧海。故不以愚懦,垂逼课虚。辞弗获免,粗陈梗概。虽文不足取,而义或可观。顾己庸疏,弥增悚恧,指述还答,余无所申。释明浚白。

癸卯,宣得书,又激吕奉御因奏其事,敕遣群公学士等往慈恩寺请三藏与吕公对定。词屈,谢而退焉。





译文:


四月,译经僧明濬答复博士柳宣,用自己撰写的《还述颂》来指出他的错误。偈颂说:


于赫大圣,种觉圆明;

无幽不察,如饷酬声。

弗资延庆,孰悟归诚;

良导可仰,实引迷生。

百川邪浪,一味吞并;

物有取舍,正匪亏盈。

八邪驰锐,四句争名;

饰非滥是,抑重为轻。

照日冰散,投珠水清;

显允上德,体道居贞。

纵加誉毁,未动遗荣;

昂昂令哲,郁郁含情。

俟诸达观,定此权衡;

聊申悱悱,用简英英。


《还述》文中说:


“近日收到柳宣的来信,先看了下《归敬》的文辞。阅览雄健的文章,真是光彩四射,何其宏伟壮丽啊!详考其高雅的意趣,难道不正是如此吗!可悲啊,贪爱的欲望如同大海般汹涌滔天,邪恶的妄念如同高山般遮蔽天日。执着于人我差别的人,在轮回中不断堕落何时能止?依仗傲慢与执着的人,在苦海中沉沦永无尽头。因此六十二种邪见如同荆棘丛生般盘踞人心,九十五种外道如同拄着拐杖迷失方向般忘失归途。


如来以自己的大悲本愿,无缘大慈,俯身回应众生。内在圆满具足四种智慧,外在显现六种神通,运用十力以降服天魔,施展七种无碍辩才来摧伏外道。穷竭这爱欲大海,用三空门济度含识众生;摧毁那邪见的险峰,引导众生依八正道回归清净本性。指示因果,返本还源,真是伟大啊!大悲大智的妙用,真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啊。


往昔佛陀于菩提树下证道,将真理之音传遍三千大千世界;涅槃后弟子们继承遗志,让佛法精神震烁寰宇。自佛教在印度式微,其智慧光芒却东照中土——周朝有“昭王见瑞”的灵应,汉代现“明帝梦金人”的征兆。摄摩腾、竺法兰率先点燃智慧火炬,佛图澄、鸠摩罗什续传法灯于后世。他们翻译经典弘扬佛法,以神通救济乱世,用妙论降伏邪说,借禅定安定人心。弘扬佛法的人相续不断,维护圣教的人比肩相随,海内外无不敬慕其德风,天人也都辅助教化,因此事业繁荣兴旺,长盛不衰。关于这一点,大家都能略知梗概。


当今玄奘三藏法师天赋灵秀,融会贯通佛法真谛,如瓶中倾泻般传授五乘教义。悲叹佛陀圣教日渐遥远,忧虑后世教法多有缺漏,于是发愿求取完整经义,以身许法。独自思虑筹划,形单影只踏上征程,振衣持杖,远赴天竺求取真经。西出玉门关跋涉万里,终至恒河畔稍事休整。在印度寺院考辨经义,深入探究佛法精微,后携经返回中土,弘扬正法破除谬误。使散佚的佛典重归完备,令大乘圆教发扬光大。


法师所弘扬的殊胜教义,绝妙至极,超越一切相对概念;揭示的真如空性,突破所有形相束缚。若执着“有”的层面,反而丧失真实;若偏堕“无”的极端,实则损害真谛。超越“空”“有”二边,忘却中道名相,这般深奥义理非寻常思维可及,重重空观终达究竟圆满。实在是精妙绝伦,至为宏大!


这般精纯的义理核心,岂是仓促间能详尽道明?玄奘法师凝聚心神穷究真知,考辨源流梳理脉络,校勘深奥典籍,开启幽微法门。如秘藏的法音随叩击显应,似浩瀚的义海纳百川归流。于是各国博学大德,异域高深僧众,皆心悦诚服前来问法,带着积年疑惑请求开示。如同饮河之水难测其渊深,听闻妙音怎知其境界?至于因明逻辑这类基础学问,现量比量不过浅显工具,不过是初学者的基本常识、立论的前提条件而已。若要触及佛法核心密钥,证悟究竟圆满实相,还需深入浩如烟海的奥义经藏,这些精深境界就非此处所能尽述了。


吕奉御气度超凡脱俗,早年便显露出多方才华。学识渊博贯通古今,少年时即彰显博物之才:既能广泛涉猎古籍典章,又能深入钻研艰深文献,触类旁通间穷尽各类术数。在辩论场上掀起思维风暴,于翰林院内绽放智慧光芒,犹如天马行空引领思潮,在京城学界首屈一指。五行学说经其修订更臻完善,六爻占卜待其阐释方显精妙,通读扬雄《太玄经》即能答疑解惑,研究象棋博弈即刻破解玄机。其才学堪比晋代张华再世,汉代东方朔重生,当今之世无人能及。


吕奉御虽在诸多学问中游刃有余,仍有余力崇敬大乘佛法,早年便怀虔诚信念。偶然因同门戏言激发,突然专注研究因明逻辑,却未寻师问道,仅凭己见穿凿附会。比对各家注疏时,妄加指摘求全责备。在朝堂引发争议,于仓促间妄下论断。考察其志向固然值得称道,但细究其学识实存谬误。这部论著仅一卷五章,研究三篇注疏竟耗时七年,所列四十处批驳竟无一处成立。


自己本无正见却妄断是非,注疏原无谬误却强加指摘。所谓“批判错误”实非真错,所谓“确立真理”亦非真谛——认为是错的却不是真的错了,认为是对的却不是真的对了。认为对的却不是真的对了,那么对的也恒常是错的了;认为错的却不是真的错了,那么错的也恒常是对的了。否定错误的观点恒常是正确的,不因为你错误的否定而否定。吕奉御由于贬斥失当,导致各种错误。


首先,从生因和了因关系来看,吕奉御认为两者是一回事而不知道二者的含义不同;不能区分能了和所了,使用同一个名称来表述而不知道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法。还有,不能区分宗依和宗体,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宗体,误以为宗依就是宗体;不能区分喻体和喻依,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喻体,误以为喻依就是喻体。


从以上两方面来看,真是白白生起各种疑误啊;从一开始的立论前提就错了,于是便生起各种错误的论点。吕奉御只因喜欢而研究因明二论,但是他师心自用,没有弄明白上下文句的语意,混淆字音的平声去声。又把“数论”误作“声论”,将“生城”误作“灭城”。岂止误解了因明格式的离合关系,就连语言文字的前后顺序都搞错了。又用汉语的民间俚语和讹传的音韵,来比拟梵语的啭音,虽然广引七种,而只相当梵语的一啭。但却不是梵语种的七啭音,仅是第八种呼声而已。错讹杂乱如此之多,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又案《胜论》主张世界是由极微的原子组成的,原子数量无穷尽,体积又极其微小;后来两个原子之间逐渐结合,形成二重原子。恒常存在的原子数量则减半,体积则比原来增大一倍。如此原子之间不断结合,多重原子的集聚便形成了各种形态的大千世界;穷究胜论的核心理论,只是无穷无尽的、单一的、不可分割的原子。


吕奉御引用《周易·系辞》中所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认为这两种理论言语虽有差异而道理相同。如今考察太极无形生成有形,元气生成万物,岂能把一生多的太极说来比附多生一的原子说呢?旁征博引来显示自己见识广博,但是由于义理相违背,这种征引又有什么用呢?


所征的著名例证,生生之义貌似相同;如果解释的如同邪见,因而被深深拖累,又如何自免呢?岂能苟且贪图时下的虚名,混淆正邪是非,如果不是对自身有仇,怎么会到这种地点呢!凡所纰漏错误,怎么能说得完!只是由于率性而为,导致如此狼狈。树根既然不正,枝叶自然倾倒,于是便产生各种疑误,又随疑设难;身体弯曲而去求起立的影子,能得到吗?


试举二三个例子,希望你能详察大意,不着调的错误很多,委婉答复如上。寻思吕奉御聪敏达鉴,怎么孟浪到这种地步啊!示显真俗之间的差别,犹如云泥难易,楚越一样显明;佛教宏大辽远,正法凝寂深邃,譬如洪炉并非掬一捧雪所能扑灭,渤海已岂是胶黏的舟所能渡越的呢?


太史令李淳风李君者,内心深沉神秘,襟怀邈远超世;专心精研九数,综览涉猎六爻。博考典籍图书,观瞻云气风水;鄙薄卫宏的气度不够宏大,轻视禆灶的预言不够精巧。神采飞扬,毫无凝滞;仰望实际,如同就在那里一样。既然属于吕奉御的余论,那我就回复他的问难。以真如实际作为大觉的玄躯,把无为法当作调御的法体。如果起信熏修或许可以证得,禀承自然恐怕不能成就。这恐怕是言语相似而意思却相违背,言辞相近而旨趣却差距很大。天师绝妙的道理,希望您再考虑。况且寇谦之天师,是崔浩特别推荐的;二人共同导致了佛教浩劫,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虽说并不是像淄水和渑水混合那样,难以分辨,也是自降身份,将黄金混同于铜矿啊。


博士柳宣器宇恢弘廖廓,学部竭尽典籍索隐,用仁义庇护身体,待人接物谨言慎行。恭谨严肃啊!汪洋浩博啊!擢拔刚正的节操高入云霄,淡泊清润的名声安定地方。芳声飞扬文苑之中,身处儒林之中,采集九畴的宗义,详细研究二戴的学说。至于《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不了如指掌,俯拾即是。樽俎都推行其标准,法度必定等待其决定,遂令《相鼠》那样的诗歌在民间消失,《鱼丽》那样的咏叹盈满于朝堂。真是名实相副,尽善尽美啊。至诚敬重之间,禀自平素的成就;弘护圣教之心,实在是由于素怀此志。你参与这种喧哗议论,我也为之感到羞耻,耿耿于怀。所以笨拙地写了这封回信,希望能发扬光大佛教法义。如果不是学通内外,洞察他学,怎么能激扬清浊,济度世俗,匡扶佛教呢!


昔日鸠摩罗什门下,精通佛法的高僧有三千人;如今在大慈恩寺的译场中,像那样的高僧如同市场上的人一样多。我的才识平庸浅陋,忝居译场末位。早上还庆幸有所听闻,到了晚上却感到忧惧惭愧。就我所知,撰写注疏的三位高僧,都是学贯五乘之人,他们的才德难以窥测,他们的词峰难以仰望。类似商羊飞舞,必然天降大雨;词语的迅雷发出声响,恐怕连捂住耳朵的时间都没有了。大家认为,古人说:‘一根树枝就可以让鸟儿敛翅栖息,何必使用繁茂的邓林;小小池塘足以让鱼儿在水中潜游,何必需要苍茫的大海。“所以大家不以我愚钝懦弱,责令我完成回复的任务,推辞不能获免,大略陈述梗概。虽然言辞不足为取,而义理或许可以一看。回顾自己平庸才疏,更增惊悚惭愧,直接陈述答复,别的没什么可说的了。”


释明濬陈述


七日,柳宣收到明濬的回信,又挑唆吕奉御将此事上奏朝廷。高宗敕令各位公卿学士等前往大慈恩寺,请法师与吕奉御当面辩论。吕奉御词穷理屈,认错而去。









图片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图片
图片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图片





相关文章
· 佛说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 狎近恶知识,永在暗冥中
· 他为我们示范了一个人的知耻之心是多么宝贵
· 悟公上人:涵养很要紧
· 天宁梵呗|稽首皈依大觉尊
·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金刚心”
· 你给予岁月什么,岁月就回馈你什么
· 悟公上人:修行法门要自己选择
· 给仇恨浇水时,最先枯萎的是自己的莲花
· 怎样保护别人的善根?
· 玄奘大师传82|归敬书偈
· 到哪里,都要做好事
· 佛说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 若能远离恶知识,则修无量诸功德
· 这才是我们成为佛弟子的正因
· 悟公上人:要把做人的道理实践好
· 悟公上人:佛是怎样说法的
· 敬畏从规矩里来,恭敬从理解中来
· 玄奘大师传81|立破注解
· 清凉问答|在城市繁忙的节奏里怎么修行?
· 得道的人,也发脾气吗?
· 佛说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 近恶知识舍离正道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