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传71|逼劝归俗

2025-04-12 00:02:00 发布: 人气:12
图片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第六卷记述玄奘大师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入长安,谒太宗于洛阳,还长安弘福寺组识译场,创译《菩萨藏》等四经,并表进新译经论及《大唐西域记》,蒙太宗制《大唐三藏圣教序》等情形。



图片



第六卷

71  逼劝归俗




原文(向上滑动阅览)


丁酉,法师重表曰:


“沙门玄奘言:伏奉墨敕,猥垂奖喻,祇奉纶言,精守振越。玄奘业行空疏,谬参缁(zī)侣,幸属九瀛(yíng)有截,四表无虞(yú),凭皇灵以远征,恃国威而访道,穷遐冒险,虽励愚诚,纂(zuǎn)异怀荒,寔(shí)资朝化。所获经、论,蒙遣翻译,见成卷轴,未有诠序。


伏惟陛下睿思云敷,天花景烂,理包系象,调逸成英,跨千古以飞声,掩百王而腾实,窃以神力无方,非神思不足铨其理;圣教玄远,非圣藻何以序其源。故乃冒犯威严,敢希题目,宸眷冲邈,不垂矜许,抚躬累息,相顾失图。


玄奘闻日月丽天,既分晖于户牖(yǒu);江河纪地,亦流润于岩崖;云和广乐,不秘响于聋昧;金璧奇珍,岂韬(tāo)彩于愚瞽(gǔ)。敢缘斯理,重以千祈。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配两仪而同久,与二曜而俱悬。然则鹫岭微言,假神笔而弘远;鸡园奥典,托英词而宣畅。岂止区区梵众,独荷恩荣,蠢蠢迷生,方超尘累而已。”


自此方许。


二十二年春,驾幸玉华宫。夏五月甲午,翻《瑜伽师地论》讫,凡一百卷。六月庚辰,敕追法师赴宫。比发在途,屡有使至。令缓进,无得劳损。既至,见于玉华殿,甚欢。帝曰:“朕在京苦暑,故就此山宫,泉石既凉,气力稍好,能省览机务。然忆法师,故遣相屈,涉途当大劳也。”


法师谢曰:“四海黎庶依陛下而生,圣躬不安则率土惶㣿。伏闻銮舆至此,御膳休宜,凡预含灵,孰不蹈舞。愿陛下永保崇高,与天无极。玄奘庸薄,猥蒙齿召,衔荷不觉为劳。”


帝以法师学业该赡,仪韵淹深,每思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往于洛阳宫奉见之际,以亲论之。至是又言曰:


“昔尧、舜、禹、汤之君,隆周、炎汉之主,莫不以为六合务广,万机事殷,两目不能遍鉴,一心难为独察,是以周凭十乱,舜托五臣,翼亮朝猷(yóu),弼(bì)谐邦国。


彼明王圣主犹仗群贤,况朕寡闇(guǎ àn)而不寄众悊(zhé,同“哲”)者也?意欲法师脱须菩提之染服,挂维摩诘之素衣,升铉(xuàn)路以陈谟(mó),坐槐庭而论道,于意何如?”


法师对曰:


“陛下言,六合务广,三五之君不能独守,寄诸贤哲共而成之。仲尼亦云,君失臣得,故君为元首,臣为股肱。玄奘谓,此言将诫中庸,非为上智。若使有臣皆得,桀、纣岂无臣耶?以此而推,不必由也。


仰惟陛下上智之君,一人纪纲,万事自得其绪,况抚运以来,天地休平,中外宁晏,皆是陛下不荒、不淫、不丽、不侈,兢兢业业,虽休勿休,居安思危,为善承天之所致也,余何预哉!请辨二三以明其事。


陛下经纬八宏之略,驱驾英豪之才,克定祸乱之功,崇阐雍熙之业,聪明文思之德,体元合极之姿,皆天之所授,无假于人,其义一也。


敦本弃末,尚仁尚礼,移浇风于季俗,反淳政于上皇,赋遵薄制(fù zūn bó zhì),刑用轻典,九州四海禀(bǐng)识怀生,俱沐恩波,咸遂安乐,此又圣心至化,无假于人,其义二也。


至道旁通,深仁远洽,东逾日域,西迈昆丘,南尽炎洲,北穷玄塞,雕蹄鼻饮之俗,卉服左衽(rèn)之人,莫不候雨瞻风,稽颡(qǐ sǎng)屈膝,献珍贡宝,充委夷邸,此又天威所感,无假于人,其义三也。


猃狁(xiǎn yǔn,古代生活于今陕、甘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为患,其来自久,五帝所不臣,三王不能制,遂使河、洛为被发之野,酆(fēng)、鄗(hào)为鸣镝(dí)之场,中国陵迟,匈奴得志,殷周以来不能攘弭(rǎng mǐ)。至汉武穷兵,卫、霍尽力,虽收枝叶,根本犹存。自后以来,不闻良策。


及陛下御图,一征斯殄(sī tiǎn),倾巢倒穴,无复孑(jié)遗,浣海、燕然之域并入堤封,单于弓骑之人俱充臣妾。若言由臣,则虞、夏以来贤辅多矣,何因不获?故知有道斯得,无假于人,其义四也。


高丽小蕃,失礼上国,隋帝总天下之师,三自征罚,攻城无伤半堞(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野掠不获一人,虚丧六军,狼狈而反。陛下暂行,将数万骑,摧驻跸(zhù bì)之强阵,破辽、盖之坚城,振旅凯旋,俘三十万众。用兵御将,其道不殊,隋以之亡,唐以之得,故知由主,无假于人,其义五也。


又如天地交泰,日月光华,和气氤氲(yīn yūn),庆云纷郁,五灵见质,一角呈奇,白狼、白狐、朱鸾、朱草,昭彰杂沓,无量亿千,不能遍举,皆是应德而至,无假于人。乃欲比喻前王,寄功十乱,窃为陛下不取。纵复须人,今亦伊、吕多矣。


玄奘庸陋,何足以预之。至于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伏乞天慈,终而不夺。


帝甚悦,谓法师曰:“师向所陈,并上玄垂祐,及宗庙之灵,卿士之力,朕安能致也。既欲敷扬妙道,亦不违高志,可努力,今日以后,亦当助师弘道。”


释彦悰笺曰:“法师才兼内外,临机酬答,其辩洽如是,难哉!昔道安陈谏,符坚之驾不停;恒标奋辞,姚兴之心莫止,终致败军之辱,逃遁之劳。岂如法师雅论才申,皇情允塞,清风转洁,美志逾贞。以此而言,可不烦月且而优劣见矣。” 



译文:


七日,玄奘大师再次上表奏曰:


“沙门玄奘言:陛下您此前亲自下诏嘉奖,玄奘承蒙陛下谬赞,谨奉陛下诏令,必精守道业,振作奋起。玄奘修行浅薄,德业疏漏,却谬列僧众之中。幸逢九州一统,四海升平的盛世。仰仗陛下的天威而远游异域,依恃国家的强盛而访学求道。虽曾跋涉绝域、历尽艰险,凭一己愚诚勉力前行,但能汇集编纂异域经典、安抚荒远之地,实则依赖朝廷的德化庇佑。(西行)所求得的佛经、论著,承蒙陛下敕令进行翻译,现已成书,但尚缺一篇权威序文。


陛下您圣智如天,才思超绝,宛如天雨妙花,景致灿烂;通晓天地至理,文采冠绝古今;功业跨越千年历史而声名远扬,德政超越历代帝王而功绩昭著。玄奘深知,佛法深奥,若非圣主明鉴难以阐释其真谛;佛经玄妙,若无御笔华章何以阐明其本源。因而斗胆冒犯天威,恳请赐序。然而圣意高远未蒙恩准,令臣不禁躬身自省,叹息不已,彷徨无措。


玄奘深知,正如太阳与月亮高悬苍穹,它们的光辉必定会平等地照耀每一扇门窗;江河奔流大地,它们的润泽同样会滋养每一处山野岩隙。正如琴、瑟、琵琶等演奏的盛大之乐,不会因为聆听者耳聋而隐藏其妙音;黄金玉璧,奇珍异宝,又岂会因观者目盲而收敛其光彩?玄奘斗胆据此真理,再次至诚请求。祈愿陛下如春风化雨般广施恩泽,如日月当空般普照世间。愿御制序文能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如此一来,灵鹫山上佛陀的微妙教义,将借助陛下的神笔远播四方;鸡园精舍的深奥经典,可依托陛下的文才而广为传扬。这岂止是让僧众独受恩泽,更能使芸芸众生超脱尘世苦难啊!”


因玄奘大师再三上表奏请,太宗终于答应为翻译的佛经、论著撰写序文。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春天,太宗驾幸玉华宫。五月十四日,玄奘大师翻译完《瑜伽师地论》,总计一百卷。


六月十一日,太宗请玄奘大师赴玉华宫伴驾。中途还几次派使者前来,叫大师慢慢地走,不要累坏身体。玄奘大师到达后,在玉华殿内谒见太宗,二人相见甚欢。太宗说道:“朕在京城酷暑难忍,因此来到这山宫静养。这里泉石清凉,气力才稍觉好转,能够处理重大政务。然而非常想念法师,所以派人迎请,辛苦法师涉途劳顿了。


玄奘大师谢道:“天下苍生都依赖陛下生活,倘若圣体不安,则天下万民都惶恐焦急。听说陛下在这里饮食适宜,一切有情无不欢欣舞蹈。祈愿陛下永保安康,寿与天齐。玄奘平庸浅薄之人,承蒙陛下征召,心怀感恩之情,不觉得辛苦。”

太宗因玄奘大师学识渊博、气度弘深,常想劝他还俗,招揽到身边参与朝政。此前在洛阳宫召见时,便亲自与他提及此事。如今,太宗再次郑重地表达了这一想法:


“自古以来,从尧、舜、禹、汤这些圣王,到周文王、汉高祖这些明君,都深知治理天下的不易,天地广阔,各种重要机务成千上万,即便是明察秋毫的圣君,也难以事事躬亲。因此,周文王、周武王依靠十位治世能臣辅佐朝政,舜帝则倚重五位贤臣治理天下。这些贤才共同辅佐君王制定国策,协调各方力量治国安邦。


古代圣明君主尚且依靠众多贤臣辅佐,何况朕资质平庸,怎能不倚仗各位贤哲呢?朕希望法师能够脱去须菩提的僧衣,换上维摩诘的素袍(还俗为官),位列三公献计国策,坐镇槐庭共商国是,不知法师意下如何?”


玄奘大师听后,回答道:


“陛下您所言极是,天下事务繁广,即便三皇五帝也难以独自治理,须依靠诸位贤哲共同辅助才能治理好。孔子也曾说:君主若失去贤臣辅佐,就如同失去臂膀;而贤臣若遇明君,则能大展宏图。因此,君主如同人的首脑,臣子则如同四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玄奘认为,这些话是为了警戒中庸之主,不适用于圣明之主。假使只要有贤臣进谏就能治国,那夏桀商纣难道没有臣子吗?由此可见,国家治乱的根本在于君主。


玄奘深知陛下您乃天纵圣明之君,独自整肃朝纲便使万务井然,更何况自陛下登基以来,天下太平,四海安定,皆因陛下始终秉持勤政不怠、节制有度、崇尚简朴、杜绝奢靡,(始终)兢兢业业,永葆进取,居安思危,此乃顺应天道、修治善政的必然结果啊,与臣等何干?请容我详述缘由。


陛下您经纬天地之伟略,驾驭英豪之雄才,平定祸乱之功绩,成就盛世之帝业,明察事理、才智兼备之品格,以天地元气为本、究极万物之理的禀赋(bǐng fù),都是上天所授,不假借他人,此为第一义。


注重根本,放弃枝末,崇尚仁义礼智,改变末世轻浮庸俗的社会风气,回归上古帝王的淳朴政教,轻徭薄赋,宽刑省法,天下有情众生都沐浴圣上的恩泽,享受安乐的太平盛世,这是陛下您至高无上的教化,不假借他人,此为第二义。


至善之道,广泛推行,深厚的仁爱远泽四方,东至日出之地,西达昆仑之巅,南抵炎热洲岛,北尽幽远边塞。即便是雕题纹面的部落、鼻饮竹筒的族群,还是草叶为衣的野人、衣襟左开的夷狄,无不是观察天朝动向,行跪拜大礼,进献奇珍异宝,使节络绎不绝。这再次证明,四方归附全凭陛下您天威感召,不假借他人,此为第三义。


猃狁(xiǎn yǔn,匈奴)为患,由来已久,五帝不能使之臣服,夏商周三王不能克敌制胜,遂使中原大地成为他们的郊野,京城重地成为他们的猎场;中原文明衰颓,匈奴气焰嚣张,殷周以来一直未能消除祸乱。汉武帝耗尽国力征讨,卫青、霍去病殊死奋战,仅暂时压制,祸根未除。自那以后,再没有听说什么良策。直到陛下您登基治国,一次征伐,直捣巢穴,予以全歼,不留残余,瀚海、燕然之地都并入大唐疆域,匈奴骑兵全数臣服。若说靠臣子之力,那么虞夏以来贤臣辈出,为何未能建功呢?由此可见,唯有明君在位才能成就这样的功业,确非假借他人,此为第四义。


高丽不过小小番邦,却对天朝失礼。隋炀帝倾举国之兵,三次御驾亲征,结果攻城时连半块城垛都未能摧毁,野战中连一个敌兵都未能俘获,徒然损兵折将,惨败而归。而陛下您仅率数万骑兵亲征,便摧毁高丽军主力于驻跸(zhù bì)山,攻克辽东、盖牟(mù)等坚城,整军凯旋时,俘获敌众三十万人。(隋唐)用兵御将的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隋朝因征伐而亡国,而大唐却凭此取胜。由此可见,成败在于君主自身,绝非臣子所能左右,此为第五义。


又譬如天地交感而万物亨通,日月普照而光明焕发,祥和之气弥漫,瑞云层层聚集。五灵瑞兽显形,麒麟独角呈祥;白狼、白狐、朱鸾、朱草等祥瑞之兆明丽交错,纷至沓来,多至亿万千数,难以尽述,这些皆因(陛下)德行感应而自然降临,无需借助他人之力。若陛下欲比拟前代圣王,将功业寄托于“十乱”般的贤臣,玄奘私以为不可取。即使陛下仍需要贤臣辅佐,当今伊尹、吕尚般的能臣也已众多。


玄奘平庸浅陋,怎么能够参与国事呢?唯愿终生持守佛门戒律,弘扬佛法,此乃贫僧之志,恳请陛下垂怜,成全此志而不加剥夺。”


太宗听后十分欣喜,对玄奘大师说:“法师刚才所陈述的,都是因为上天庇佑、祖先神灵护佑以及群臣协力辅佐所致,朕岂敢独占其功?既然法师有志于弘扬佛法,朕亦不违逆你的宏愿。望法师勉力而行,从今以后,朕当助你广宣佛道。”


释彦悰评注道:“玄奘法师学识贯通内外(不仅精通佛学,更通晓世间学问),临机对答如此机敏周全,实属难得!昔日前秦道安大师苦谏,苻坚仍执意南征;后秦恒标法师力陈,姚兴亦不改其志,终致兵败逃亡之祸。岂如法师今日雅言甫出,陛下即欣然应允?其操守如清风愈显高洁,宏愿因考验更见坚贞。由此观之,无须详加品评,高下自明。”







图片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图片
图片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图片





相关文章
· 念佛出光励会众  所说当作佛说看 || 纪念莲宗二祖
· 善导大师圆寂纪念日
· 纪念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一条荡荡西方路,径直归家莫问津
· 禅道长老圆寂纪念日 | 虚老嫡传,肉身成就
· 一声佛号一光明 | 净宗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圆寂纪念日
· 百年菩提,誉满天下|纪念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圆寂十三周年
· 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圆寂纪念日|百年禅心,慧灯长明
· 佛法是我们回家的路 | 本焕长老圆寂十三载纪念日
· 玄奘大师传69|弘福译经
· 玄奘大师传68|谒见太宗
· 三月初九 || 恭迎玄奘法师诞辰纪念日
· 玄奘大师传67|遗法之盛
· 他用生命丈量五万里山河,化作了文明长河中恒久闪耀的灯塔
· 今天,纪念玄奘大师诞辰1425年|遥望千年,向大师致敬!
· 玄奘大师传66|回到大唐
· 华严四祖清凉澄观国师圆寂日
· 玄奘大师传65|佛像自来
· 农历三月三 || 纪念布袋和尚:笑口常开,大肚能容
· 三月三 | 布袋和尚告诉你,这是生命真正的“祓禊”
· 最治愈的笑容,你也可以拥有 || 三月三,恭逢布袋和尚坐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