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第六卷记述玄奘大师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入长安,谒太宗于洛阳,还长安弘福寺组识译场,创译《菩萨藏》等四经,并表进新译经论及《大唐西域记》,蒙太宗制《大唐三藏圣教序》等情形。
第六卷
71 逼劝归俗
译文:
七日,玄奘大师再次上表奏曰:
“沙门玄奘言:陛下您此前亲自下诏嘉奖,玄奘承蒙陛下谬赞,谨奉陛下诏令,必精守道业,振作奋起。玄奘修行浅薄,德业疏漏,却谬列僧众之中。幸逢九州一统,四海升平的盛世。仰仗陛下的天威而远游异域,依恃国家的强盛而访学求道。虽曾跋涉绝域、历尽艰险,凭一己愚诚勉力前行,但能汇集编纂异域经典、安抚荒远之地,实则依赖朝廷的德化庇佑。(西行)所求得的佛经、论著,承蒙陛下敕令进行翻译,现已成书,但尚缺一篇权威序文。
陛下您圣智如天,才思超绝,宛如天雨妙花,景致灿烂;通晓天地至理,文采冠绝古今;功业跨越千年历史而声名远扬,德政超越历代帝王而功绩昭著。玄奘深知,佛法深奥,若非圣主明鉴难以阐释其真谛;佛经玄妙,若无御笔华章何以阐明其本源。因而斗胆冒犯天威,恳请赐序。然而圣意高远未蒙恩准,令臣不禁躬身自省,叹息不已,彷徨无措。
玄奘深知,正如太阳与月亮高悬苍穹,它们的光辉必定会平等地照耀每一扇门窗;江河奔流大地,它们的润泽同样会滋养每一处山野岩隙。正如琴、瑟、琵琶等演奏的盛大之乐,不会因为聆听者耳聋而隐藏其妙音;黄金玉璧,奇珍异宝,又岂会因观者目盲而收敛其光彩?玄奘斗胆据此真理,再次至诚请求。祈愿陛下如春风化雨般广施恩泽,如日月当空般普照世间。愿御制序文能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如此一来,灵鹫山上佛陀的微妙教义,将借助陛下的神笔远播四方;鸡园精舍的深奥经典,可依托陛下的文才而广为传扬。这岂止是让僧众独受恩泽,更能使芸芸众生超脱尘世苦难啊!”
因玄奘大师再三上表奏请,太宗终于答应为翻译的佛经、论著撰写序文。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春天,太宗驾幸玉华宫。五月十四日,玄奘大师翻译完《瑜伽师地论》,总计一百卷。
六月十一日,太宗请玄奘大师赴玉华宫伴驾。中途还几次派使者前来,叫大师慢慢地走,不要累坏身体。玄奘大师到达后,在玉华殿内谒见太宗,二人相见甚欢。太宗说道:“朕在京城酷暑难忍,因此来到这山宫静养。这里泉石清凉,气力才稍觉好转,能够处理重大政务。然而非常想念法师,所以派人迎请,辛苦法师涉途劳顿了。
玄奘大师谢道:“天下苍生都依赖陛下生活,倘若圣体不安,则天下万民都惶恐焦急。听说陛下在这里饮食适宜,一切有情无不欢欣舞蹈。祈愿陛下永保安康,寿与天齐。玄奘平庸浅薄之人,承蒙陛下征召,心怀感恩之情,不觉得辛苦。”
太宗因玄奘大师学识渊博、气度弘深,常想劝他还俗,招揽到身边参与朝政。此前在洛阳宫召见时,便亲自与他提及此事。如今,太宗再次郑重地表达了这一想法:
“自古以来,从尧、舜、禹、汤这些圣王,到周文王、汉高祖这些明君,都深知治理天下的不易,天地广阔,各种重要机务成千上万,即便是明察秋毫的圣君,也难以事事躬亲。因此,周文王、周武王依靠十位治世能臣辅佐朝政,舜帝则倚重五位贤臣治理天下。这些贤才共同辅佐君王制定国策,协调各方力量治国安邦。
古代圣明君主尚且依靠众多贤臣辅佐,何况朕资质平庸,怎能不倚仗各位贤哲呢?朕希望法师能够脱去须菩提的僧衣,换上维摩诘的素袍(还俗为官),位列三公献计国策,坐镇槐庭共商国是,不知法师意下如何?”
玄奘大师听后,回答道:
“陛下您所言极是,天下事务繁广,即便三皇五帝也难以独自治理,须依靠诸位贤哲共同辅助才能治理好。孔子也曾说:君主若失去贤臣辅佐,就如同失去臂膀;而贤臣若遇明君,则能大展宏图。因此,君主如同人的首脑,臣子则如同四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玄奘认为,这些话是为了警戒中庸之主,不适用于圣明之主。假使只要有贤臣进谏就能治国,那夏桀商纣难道没有臣子吗?由此可见,国家治乱的根本在于君主。
玄奘深知陛下您乃天纵圣明之君,独自整肃朝纲便使万务井然,更何况自陛下登基以来,天下太平,四海安定,皆因陛下始终秉持勤政不怠、节制有度、崇尚简朴、杜绝奢靡,(始终)兢兢业业,永葆进取,居安思危,此乃顺应天道、修治善政的必然结果啊,与臣等何干?请容我详述缘由。
陛下您经纬天地之伟略,驾驭英豪之雄才,平定祸乱之功绩,成就盛世之帝业,明察事理、才智兼备之品格,以天地元气为本、究极万物之理的禀赋(bǐng fù),都是上天所授,不假借他人,此为第一义。
注重根本,放弃枝末,崇尚仁义礼智,改变末世轻浮庸俗的社会风气,回归上古帝王的淳朴政教,轻徭薄赋,宽刑省法,天下有情众生都沐浴圣上的恩泽,享受安乐的太平盛世,这是陛下您至高无上的教化,不假借他人,此为第二义。
至善之道,广泛推行,深厚的仁爱远泽四方,东至日出之地,西达昆仑之巅,南抵炎热洲岛,北尽幽远边塞。即便是雕题纹面的部落、鼻饮竹筒的族群,还是草叶为衣的野人、衣襟左开的夷狄,无不是观察天朝动向,行跪拜大礼,进献奇珍异宝,使节络绎不绝。这再次证明,四方归附全凭陛下您天威感召,不假借他人,此为第三义。
猃狁(xiǎn yǔn,匈奴)为患,由来已久,五帝不能使之臣服,夏商周三王不能克敌制胜,遂使中原大地成为他们的郊野,京城重地成为他们的猎场;中原文明衰颓,匈奴气焰嚣张,殷周以来一直未能消除祸乱。汉武帝耗尽国力征讨,卫青、霍去病殊死奋战,仅暂时压制,祸根未除。自那以后,再没有听说什么良策。直到陛下您登基治国,一次征伐,直捣巢穴,予以全歼,不留残余,瀚海、燕然之地都并入大唐疆域,匈奴骑兵全数臣服。若说靠臣子之力,那么虞夏以来贤臣辈出,为何未能建功呢?由此可见,唯有明君在位才能成就这样的功业,确非假借他人,此为第四义。
高丽不过小小番邦,却对天朝失礼。隋炀帝倾举国之兵,三次御驾亲征,结果攻城时连半块城垛都未能摧毁,野战中连一个敌兵都未能俘获,徒然损兵折将,惨败而归。而陛下您仅率数万骑兵亲征,便摧毁高丽军主力于驻跸(zhù bì)山,攻克辽东、盖牟(mù)等坚城,整军凯旋时,俘获敌众三十万人。(隋唐)用兵御将的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隋朝因征伐而亡国,而大唐却凭此取胜。由此可见,成败在于君主自身,绝非臣子所能左右,此为第五义。
又譬如天地交感而万物亨通,日月普照而光明焕发,祥和之气弥漫,瑞云层层聚集。五灵瑞兽显形,麒麟独角呈祥;白狼、白狐、朱鸾、朱草等祥瑞之兆明丽交错,纷至沓来,多至亿万千数,难以尽述,这些皆因(陛下)德行感应而自然降临,无需借助他人之力。若陛下欲比拟前代圣王,将功业寄托于“十乱”般的贤臣,玄奘私以为不可取。即使陛下仍需要贤臣辅佐,当今伊尹、吕尚般的能臣也已众多。
玄奘平庸浅陋,怎么能够参与国事呢?唯愿终生持守佛门戒律,弘扬佛法,此乃贫僧之志,恳请陛下垂怜,成全此志而不加剥夺。”
太宗听后十分欣喜,对玄奘大师说:“法师刚才所陈述的,都是因为上天庇佑、祖先神灵护佑以及群臣协力辅佐所致,朕岂敢独占其功?既然法师有志于弘扬佛法,朕亦不违逆你的宏愿。望法师勉力而行,从今以后,朕当助你广宣佛道。”
释彦悰评注道:“玄奘法师学识贯通内外(不仅精通佛学,更通晓世间学问),临机对答如此机敏周全,实属难得!昔日前秦道安大师苦谏,苻坚仍执意南征;后秦恒标法师力陈,姚兴亦不改其志,终致兵败逃亡之祸。岂如法师今日雅言甫出,陛下即欣然应允?其操守如清风愈显高洁,宏愿因考验更见坚贞。由此观之,无须详加品评,高下自明。”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