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第六卷记述玄奘大师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入长安,谒太宗于洛阳,还长安弘福寺组识译场,创译《菩萨藏》等四经,并表进新译经论及《大唐西域记》,蒙太宗制《大唐三藏圣教序》等情形。
第六卷
69 弘福译经
译文:
玄奘大师说:“玄奘从西域所获得梵本有六百多部,一个字都没有翻译。如今得知嵩山之南、少室山之北有座少林寺,远离村落,泉石清幽,是北魏孝文皇帝所建,也是当年菩提留支三藏翻译佛经的地方。玄奘希望能在那里为国翻译佛经,以报效朝廷之恩。”
太宗听了直摇头说:“译经不须在深山。法师当年西行之后,朕在京师兴建弘福寺,专为三藏经典而建,也以此功德为先母穆太后祈福。弘福寺禅院幽深清静,法师大可安心翻译。”
可是玄奘大师又顾虑京城太过繁华热闹,恐怕会影响译经工作,便说:“京城的百姓见到玄奘从西域回来,都想前来观看,如此一来,恐怕影响安宁,妨碍了译经的工作,还请皇上能派人守门,防止闲杂人员进出。”
太宗大悦,马上就批准这个启请,并告诉法师所需资具全部由朝廷供给,此事已令房玄龄协办,请法师放心。玄奘大师于是告辞,返回长安。
三月初一,大师从洛阳回到长安,住进弘福寺。准备进行翻译工作,列出所需的证义、缀文、笔受、书手等人数,报告留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房玄龄叫人写好文书派使者到定州启奏太宗。太宗传旨依照玄奘法师所需供给,务必周全。
夏六月二日,共征选了为时人所推崇的、谙解大小乘经论的证义大德十二人,分别是京弘福寺沙门灵润、沙门文备、罗汉寺沙门慧贵、实际寺沙门明琰、宝昌寺沙门法祥、静法寺沙门普贤、法海寺沙门神昉、廓州(山西原平县)法讲寺沙门道深、汴州(河南开封)演觉寺沙门玄忠、蒲州(山西永济)普救寺沙门神泰、绵州(四川绵阳)振向寺沙门敬明、益州(四川成都一带)多宝寺沙门道因等;
另有缀文大德九人,分别是京师普光寺沙门栖玄、弘福寺沙门明浚、会昌寺沙门辩机、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简州(四川简阳)福聚寺沙门静迈、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栖岩寺沙门道卓、幽州(陕西彬县)照仁寺沙门慧立、洛阳天宫寺沙门玄则等;
又有字学大德一人,即京大总持寺沙门玄应;又有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即京大兴善寺沙门玄谟。此外,其余笔受、书写以及官府所供给的物资等也都到达弘福寺。
七月一日,一切准备就绪,玄奘大师在弘福寺译场,手持经本口译梵文,开始翻译《菩萨藏经》《佛地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扬圣教论》等四部经论。其中《六门陀罗尼经》当天译完。《佛地经》,到辛巳日完成;《菩萨藏经》《显扬圣教论》等,年底译完。
贞观二十年正月初一,(公元646年,玄奘大师45岁),又开始翻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到二月完成;接着又开始翻译《瑜伽师地论》。
【菩提留支三藏:菩提留支,北天竺人,生卒年代不详,约5—6世纪,北魏时大译师,唐道宣《续高僧传》说他“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于魏永平初年(公元508年)来华,受魏宣武帝敬重,住洛阳永宁寺。菩提留支被推为译经“元匠”,在华近三十年,译出经论数十部计一百多卷。】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译者 赵晓莺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