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第六卷记述玄奘大师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入长安,谒太宗于洛阳,还长安弘福寺组识译场,创译《菩萨藏》等四经,并表进新译经论及《大唐西域记》,蒙太宗制《大唐三藏圣教序》等情形。
第六卷
72 御笔作序
译文:
这时,中书令褚遂良说道:“如今四海廓清,天下安宁,实如法师之言,都是陛下的圣德,臣等不过聊以充数而已。日月光辉之下,萤火烛光能有什么用呢?”
太宗笑而答道:“事实并非如此,珍贵的皮裘并非一只狐狸的腋毛制成,宏伟的殿堂也必须有众多材料才能建成,哪有君主能独自成就伟业呢?法师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清高的节操,才对我过分赞美罢了。”
太宗又问:“法师最近翻译了什么经论?”
玄奘大师答道:“《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已经翻译完毕。”
太宗接着问:“如此大论,是哪位圣者所说?其中又阐明什么义理呢?”
玄奘大师答道:“《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所说,阐明十七地义。”
太宗又问:“什么是十七地?”
玄奘大师答道:“十七地指五识相应地、意识相应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xī)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接着玄奘大师为太宗举纲提目,逐一说明。
太宗听后深爱此论,立即派人去京城取《瑜伽师地论》。取来后,太宗详览一遍,见其词义宏阔深远,前所未闻,不禁对侍臣感叹地说:“朕阅览佛经时,犹如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深感其义理高深莫测。法师竟然能在异域求得如此甚深微妙之法。朕因军务国务繁忙,一直未能深入研习佛法。如今观之,宗源深邃难测,不知其边际,儒家道家等九流学说与之相比,犹如小池比之汪洋。而世人却说三教平等,真是妄谈啊!”
于是太宗敕令秘书省的书手,把大师所翻译的经、论抄成九部,发给雍、洛、并、兖(yǎn)、相、荆、杨、凉、益等九州辗转流通,让天下臣民都来听闻过去所没有听过的道理。
这时,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等奏曰:“臣深知佛法玄妙超凡,其深奥境界连天人都难以揣测,若论其根本义理则深邃无比,若要入门修持则难寻途径。陛下您圣明如日,德光普照;恩泽遍及边远之地,仁德充盈华夏九州;护持五乘教法,振兴佛法三宝。所以使得法师虽出于末世而有秀美品质,能于末法时代显现慧根,跨越千年时空应运而生:跋涉险阻求取真经,历经危难参访正道;在异域他乡备受尊崇礼遇,更完整取得了珍贵佛典。归国后翻译、弘扬,其盛况犹如佛陀初在庵罗园说法;所译经论精微深奥,仿佛佛陀金口亲宣再现。这都是陛下圣德所感啊。
臣等才疏学浅,却有幸见证此盛事。茫茫苦海之中,终得佛法慈航普度。更蒙陛下圣恩广布,使佛法能传遍九州,让芸芸众生,皆得沐浴妙法甘露。臣等亿劫难逢,不胜幸运啊!”
太宗说道:“这实则是玄奘法师以大悲宏愿所成就的功德,也是众卿多生累劫修来的福报,并非朕一人之力所能致。”
太宗先前曾答应为新译经、论作序,但因国事繁忙,尚无暇构思。这时法师再次启请,方才准备。太宗运思运笔,少顷写成,名《大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御笔亲书,敕令置于在众经之首。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