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传75|菩萨藏经

2025-04-17 00:03:00 发布: 人气:11
图片
图片


图片





内容提要:


第七卷记述东宫制《述圣记》,玄奘大师居弘法院译经以及大慈恩寺建成,另造翻经院,迎请大师为寺上座,专务翻译,乃至前后讲译造像请营经塔,并答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书等情形。



图片



第七卷

75  菩萨藏经




原文(向上滑动阅览)


时弘福寺寺主圆定及京城僧等,请镌二《序文》于金石,藏之寺宇。帝可之。后寺僧怀仁等乃鸠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勒于碑石焉。


庚辰,皇太子以文德圣皇后早弃万方,思报昊天,追崇福业,使中大夫守右庶子臣高季辅宣令曰:


寡人不造,咎谴所钟,年在未识,慈颜弃背,终身之忧,贯心滋甚,风树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龙忌在辰,岁时兴感,空怀陟屺(qĭ,没有草木的山)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远,瞻奉无逮,徒思昊天之报,罔寄乌鸟之情。


窃以觉道洪慈,寔资冥福,冀申孺慕,是用归依。宜令所司于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寺成之日,当别度僧。仍令挟带林泉,务尽形胜。仰规忉利之果,副此罔极之怀。


于是有司详择胜地,遂于宫城南晋昌里,面曲池,依净觉故伽蓝而营建焉。瞻星揆地,像天阙,仿给园,穷班、倕巧艺,尽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櫲樟栟榈充其材,珠玉丹青赭垩金翠备其饰。而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


文武圣皇帝又读法师所进《菩萨藏经》,美之,因敕春宫作其经后序。其词曰:


盖闻羲皇至赜,精粹止于龟文;轩后通幽,雅奥穷于鸟篆。考丹书而索隐,殊昧实际之源;征绿错以研几,盖非常乐之道。犹且事光图史,振薰风于八埏;德洽生灵,激波澜于万代。


伏惟皇帝陛下转轮垂拱而化渐鸡园,胜殿凝旒而神交鹫岭,总调御于徽号,匪文思之所窥;综波若于纶言,岂系象之能拟。由是教覃溟表,咸传八解之音;训浃寰中,皆践四禅之轨。遂使三千法界,尽怀生而可封;百亿须弥,入堤封而作镇。尼连德水迩帝里之沧池,舍卫庵园接上林之茂苑。虽复法性空寂,随感必通,真乘深妙,无幽不阐。所谓大权御极,导法流而靡穷;能仁抚运,拂劫石而无尽,体均具相,不可思议,校美前王,焉可同年而语矣。


爰自开辟,地限流沙,震旦未融,灵文尚隐。汉王精感,托梦想于玄霄;晋后翘诚,降修多于白马。有同酌,岂达四海之涯;取譬管窥,宁穷七曜之隩。洎乎皇灵遐畅,威加铁围之表;至圣发明,德被金刚之际。恒沙国土,普袭衣冠,开解脱门,践真实路,龙宫梵说之偈必萃清台,猊吼贝叶之文咸归册府。洒兹甘露,普润芽茎,垂此慧云,遍沾翾走,岂非归依之胜业,圣政之灵感者乎!


夫《菩萨藏经》者,大觉义宗之要旨也。佛修此道,以证无生;菩萨受持,咸登不退。六波罗蜜关键所资,四无量心根力斯备。盖彼岸之津涉,正觉之梯航者焉。贞观中年,身毒归化,越热坂而颁朔,跨悬度以输琛。文轨既同,道路无拥。


沙门玄奘振锡寻真,出自玉关,长驱奈苑,至于天竺力士生处,访获此经,归而奏上,降诏翻译,于是毕功。余以问安之暇,澄心妙法之宝,奉述天旨,微表赞扬,式命有司缀于终卷。


自是帝既情信日隆,平章法义,福田功德无辍于口,与法师无暂相离,敕加供给,及时服卧具,数令换易。秋七月景申,夏罢,又施法师纳袈裟一领, 价直百金。观其作制,都不知针线出入所从。帝库内多有前代诸纳,咸无好者,故自教后宫造此,将为称意,营之数岁方成,乘舆四巡,恒将随逐。 





译文:


这时,弘福寺寺主圆定法师及京城僧众上表,请求将经序、述记这两篇序文刻在金石上,保存在佛寺里。唐太宗准许了,后来弘福寺僧人怀仁法师等,搜集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的字,把序记刻在碑石上。


七月一日,皇太子为了纪念早逝的母亲文德圣皇后,想要为她追修福业以报养育之恩,让中大夫守右庶子臣高季辅宣令说:


“寡人不幸,罪责深重;年幼无知之时,慈母便离我而去。这终身的遗憾,如利剑穿心般痛彻,‘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哀切,深深刻入骨髓。每逢母亲忌日,年复一年触景伤情,空怀登高望母的期盼,更添九泉之下的愧疚。如今祭祀的笙歌渐远,再难侍奉慈颜,徒怀昊天罔极的追思,无处寄托乌鸟反哺的孝心。


我以为觉悟之教大慈大悲,确能为先妣积累冥福。为表赤子思慕之情,故发愿皈依佛门。现敕令主管衙门,于京城废弃古刹中择风水绝佳之地,营建供奉文德圣皇后的皇家寺院。待寺院竣工之日,当特赦剃度僧众修行。选址须依山傍水,尽得天地灵秀;规制当效法忉利天宫之庄严,以此实现朕追思无极之愿。”


于是官府精心选择了好地方,在宫城南面的晋昌里内,面对曲江池,依净觉寺旧址动工营建。上观天候,下察地形;模拟忉利天宫,仿效给孤独园;穷极能工巧匠的技艺,用尽衡山上的良木;采用文石、梓桂、櫲樟、栟榈等名贵建材,装饰着珠玉、彩绘、赭石、白垩、黄金、翡翠等珍贵材料。重楼复殿,高阁深房,有十几个院落,总共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屋舍,其中床褥器物等一应齐全。


后来,唐太宗又阅读了玄奘法师所译的《菩萨藏经》,非常欢喜,于是敕令皇太子为这部经作了一篇后序。序文说:


“我曾听闻,伏羲氏探究至深的玄理,将精妙义理凝聚在龟甲刻纹之中;黄帝通晓幽微的奥义,将雅正深奥的智慧尽藏于鸟形篆书。然而考据丹书(赤雀所衔天书)以求索隐微,终究未能触及真理本源;研究绿错(洛书绿字)以推究天机,终非可长久依循之道。即便如此,这些事迹仍能光耀史册图籍,如和煦南风般吹拂八方疆域;仁德泽被天下苍生,似唐尧治世的清波激荡千秋万代。


皇帝陛下乃是当今的转轮圣王,垂拱而治,德化渐及鸡园;安然静坐在天子殿堂中,神识交接鹫岭。陛下的尊号包含调御丈夫,不是文思所能窥知;辞令综括般若智慧,岂是《系》、《象》所能比拟。由此佛法教化广布四海之外,八解脱的教义如清音传扬四方;佛陀训导遍及寰宇之内,人人都在践行四禅定的修持。


于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皆因慈悲教化而得以成就正果;百亿须弥神山,皆纳入佛法护持的疆域而镇守安宁。佛陀沐浴的尼连禅河,仿佛邻近帝都的沧池;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佛陀弘法的重要道场),宛若连接着上林苑的繁茂园林。虽说法性空寂,却有感必应;虽说真乘深妙,但无幽不阐。所谓帝道永昌,引导佛法之水永远流淌;法轮常转,拂拭劫石而永无尽头。身体具有不可思议之庄严妙相;与前王相比美,岂可同年而语啊!


自开天辟地以来,地域受流沙限制,中国尚未通达印度,经文还隐藏未见。汉王精诚感应,金人在深夜托梦给他;晋帝虔诚,白马驮着经书来到洛阳。如同以蠡酌水,岂能达到四海的边际;譬如用管窥天,难道能穷尽七曜的奥秘。


等到皇帝威灵远扬,威力达到铁围山的外缘,陛下挥发英明,德泽被及金刚的边际。如恒河沙数般无量佛国,皆披佛法衣冠(喻文明开化),广开解脱法门,共践真理圣道。龙宫秘藏的梵语偈颂(注释:传说龙宫藏有佛经,象征深奥法义),尽集于清净道场;狮子吼震的贝叶经文,悉归皇家典藏。佛法如甘露遍洒,润泽众生心苗;智慧似祥云垂布,普济一切生灵。这般教化伟业,岂非皈依三宝的无上功德?


《菩萨藏经》乃是佛陀教法中阐释究竟义理的核心经典。佛陀依此经修行,证得无生法忍(超越生灭的究竟智慧);菩萨奉持此经,皆能登达不退转地(修行不再退失的果位)。此经是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波罗蜜)的根本依据,亦是培育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广大心量)的力量源泉。实为超越生死苦海之舟楫,成就无上正觉之阶梯。贞观中期,天竺归附大唐,使臣穿越炎热的昆仑坂(帕米尔高原险道)向唐廷进献历法(象征接受中华文化),跨越悬度险隘(今克什米尔地区古栈道)输送珍宝。自此文化制度渐趋统一,丝路商道畅通无阻。


玄奘法师手持锡杖踏上求法征程,自玉门关出发,穿越万里黄沙抵达印度佛教圣地(指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历经艰辛终寻得这部《菩萨藏经》。归国后将其进献朝廷,太宗皇帝下诏组织译场。如今译事圆满,朕于日理万机之余,静心研读这部佛门至宝,谨遵圣意略作赞颂,特命礼部官员将此御制后记附于经卷之末。”


从此,太宗对佛教更加崇信,和玄奘大师几乎形影不离,对大师的四事供养也更加殷勤。还敕令增加供养,多次催促法师更换应季的衣服和卧具。七月十七日,夏安居结束后,太宗又特别供养大师摩云衲袈裟一件,价值百金,制作精妙,竟看不出针线怎么出入。皇宫内库中有许多前代留下的衲衣,但太宗认为都不是太好,所以亲自命后宫绣制了这件,才算称心如意。这件衲衣制作了几年方才完成,太宗四处出巡时,常带在身边。









图片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图片
图片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图片





相关文章
· 玄奘大师传72|御笔作序
·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纪念日 | 立雪断臂 安心开悟
·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圆寂日
· 中国禅宗第一人|今天,纪念慧可大师圆寂1432年
· 今天,恭迎准提菩萨圣诞〡守护众生,成满诸愿,内附修持视频
· 玄奘大师传71|逼劝归俗
· 念佛出光励会众  所说当作佛说看 || 纪念莲宗二祖
· 善导大师圆寂纪念日
· 纪念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一条荡荡西方路,径直归家莫问津
· 禅道长老圆寂纪念日 | 虚老嫡传,肉身成就
· 一声佛号一光明 | 净宗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圆寂纪念日
· 百年菩提,誉满天下|纪念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圆寂十三周年
· 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圆寂纪念日|百年禅心,慧灯长明
· 佛法是我们回家的路 | 本焕长老圆寂十三载纪念日
· 玄奘大师传69|弘福译经
· 玄奘大师传68|谒见太宗
· 三月初九 || 恭迎玄奘法师诞辰纪念日
· 玄奘大师传67|遗法之盛
· 他用生命丈量五万里山河,化作了文明长河中恒久闪耀的灯塔
· 今天,纪念玄奘大师诞辰1425年|遥望千年,向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