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第七卷记述东宫制《述圣记》,玄奘大师居弘法院译经以及大慈恩寺建成,另造翻经院,迎请大师为寺上座,专务翻译,乃至前后讲译造像请营经塔,并答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书等情形。
第七卷
75 菩萨藏经
译文:
这时,弘福寺寺主圆定法师及京城僧众上表,请求将经序、述记这两篇序文刻在金石上,保存在佛寺里。唐太宗准许了,后来弘福寺僧人怀仁法师等,搜集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的字,把序记刻在碑石上。
七月一日,皇太子为了纪念早逝的母亲文德圣皇后,想要为她追修福业以报养育之恩,让中大夫守右庶子臣高季辅宣令说:
“寡人不幸,罪责深重;年幼无知之时,慈母便离我而去。这终身的遗憾,如利剑穿心般痛彻,‘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哀切,深深刻入骨髓。每逢母亲忌日,年复一年触景伤情,空怀登高望母的期盼,更添九泉之下的愧疚。如今祭祀的笙歌渐远,再难侍奉慈颜,徒怀昊天罔极的追思,无处寄托乌鸟反哺的孝心。
我以为觉悟之教大慈大悲,确能为先妣积累冥福。为表赤子思慕之情,故发愿皈依佛门。现敕令主管衙门,于京城废弃古刹中择风水绝佳之地,营建供奉文德圣皇后的皇家寺院。待寺院竣工之日,当特赦剃度僧众修行。选址须依山傍水,尽得天地灵秀;规制当效法忉利天宫之庄严,以此实现朕追思无极之愿。”
于是官府精心选择了好地方,在宫城南面的晋昌里内,面对曲江池,依净觉寺旧址动工营建。上观天候,下察地形;模拟忉利天宫,仿效给孤独园;穷极能工巧匠的技艺,用尽衡山上的良木;采用文石、梓桂、櫲樟、栟榈等名贵建材,装饰着珠玉、彩绘、赭石、白垩、黄金、翡翠等珍贵材料。重楼复殿,高阁深房,有十几个院落,总共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屋舍,其中床褥器物等一应齐全。
后来,唐太宗又阅读了玄奘法师所译的《菩萨藏经》,非常欢喜,于是敕令皇太子为这部经作了一篇后序。序文说:
“我曾听闻,伏羲氏探究至深的玄理,将精妙义理凝聚在龟甲刻纹之中;黄帝通晓幽微的奥义,将雅正深奥的智慧尽藏于鸟形篆书。然而考据丹书(赤雀所衔天书)以求索隐微,终究未能触及真理本源;研究绿错(洛书绿字)以推究天机,终非可长久依循之道。即便如此,这些事迹仍能光耀史册图籍,如和煦南风般吹拂八方疆域;仁德泽被天下苍生,似唐尧治世的清波激荡千秋万代。
皇帝陛下乃是当今的转轮圣王,垂拱而治,德化渐及鸡园;安然静坐在天子殿堂中,神识交接鹫岭。陛下的尊号包含调御丈夫,不是文思所能窥知;辞令综括般若智慧,岂是《系》、《象》所能比拟。由此佛法教化广布四海之外,八解脱的教义如清音传扬四方;佛陀训导遍及寰宇之内,人人都在践行四禅定的修持。
于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皆因慈悲教化而得以成就正果;百亿须弥神山,皆纳入佛法护持的疆域而镇守安宁。佛陀沐浴的尼连禅河,仿佛邻近帝都的沧池;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佛陀弘法的重要道场),宛若连接着上林苑的繁茂园林。虽说法性空寂,却有感必应;虽说真乘深妙,但无幽不阐。所谓帝道永昌,引导佛法之水永远流淌;法轮常转,拂拭劫石而永无尽头。身体具有不可思议之庄严妙相;与前王相比美,岂可同年而语啊!
自开天辟地以来,地域受流沙限制,中国尚未通达印度,经文还隐藏未见。汉王精诚感应,金人在深夜托梦给他;晋帝虔诚,白马驮着经书来到洛阳。如同以蠡酌水,岂能达到四海的边际;譬如用管窥天,难道能穷尽七曜的奥秘。
等到皇帝威灵远扬,威力达到铁围山的外缘,陛下挥发英明,德泽被及金刚的边际。如恒河沙数般无量佛国,皆披佛法衣冠(喻文明开化),广开解脱法门,共践真理圣道。龙宫秘藏的梵语偈颂(注释:传说龙宫藏有佛经,象征深奥法义),尽集于清净道场;狮子吼震的贝叶经文,悉归皇家典藏。佛法如甘露遍洒,润泽众生心苗;智慧似祥云垂布,普济一切生灵。这般教化伟业,岂非皈依三宝的无上功德?
《菩萨藏经》乃是佛陀教法中阐释究竟义理的核心经典。佛陀依此经修行,证得无生法忍(超越生灭的究竟智慧);菩萨奉持此经,皆能登达不退转地(修行不再退失的果位)。此经是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波罗蜜)的根本依据,亦是培育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广大心量)的力量源泉。实为超越生死苦海之舟楫,成就无上正觉之阶梯。贞观中期,天竺归附大唐,使臣穿越炎热的昆仑坂(帕米尔高原险道)向唐廷进献历法(象征接受中华文化),跨越悬度险隘(今克什米尔地区古栈道)输送珍宝。自此文化制度渐趋统一,丝路商道畅通无阻。
玄奘法师手持锡杖踏上求法征程,自玉门关出发,穿越万里黄沙抵达印度佛教圣地(指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历经艰辛终寻得这部《菩萨藏经》。归国后将其进献朝廷,太宗皇帝下诏组织译场。如今译事圆满,朕于日理万机之余,静心研读这部佛门至宝,谨遵圣意略作赞颂,特命礼部官员将此御制后记附于经卷之末。”
从此,太宗对佛教更加崇信,和玄奘大师几乎形影不离,对大师的四事供养也更加殷勤。还敕令增加供养,多次催促法师更换应季的衣服和卧具。七月十七日,夏安居结束后,太宗又特别供养大师摩云衲袈裟一件,价值百金,制作精妙,竟看不出针线怎么出入。皇宫内库中有许多前代留下的衲衣,但太宗认为都不是太好,所以亲自命后宫绣制了这件,才算称心如意。这件衲衣制作了几年方才完成,太宗四处出巡时,常带在身边。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