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第七卷记述东宫制《述圣记》,玄奘大师居弘法院译经以及大慈恩寺建成,另造翻经院,迎请大师为寺上座,专务翻译,乃至前后讲译造像请营经塔,并答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书等情形。
第七卷
74 太子序记
译文: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夏六月,皇太子居住在东宫,恭敬地读完御制序文后,又撰写了《述圣记》,其文说:
“要弘扬正统佛法,若无智慧便难以阐释其经义;要阐发精微教理,若非德才兼备者则不能勘定其真谛。这真如圣教实为一切法门的玄妙宗旨,是所有佛经的根本准则。其义理博大宏远,教旨玄奥幽深;极尽‘空’与‘有’的精深微妙,体悟‘生’与‘灭’的精义要旨。虽然经文辞采丰茂、道理旷达,但探究者难以穷尽其本源;即便文句显明、义理幽深,修学者仍无法测度其边际。
由此可知,佛陀的慈悲所及之处,一切善业无不圆满成就;妙法教化所至之处,所有恶缘无不消弭殆尽。他开示佛法的纲维准则,弘扬大乘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正道;拯救众生脱离苦难,开启三藏(经、律、论)的奥秘法门。因此,佛教的圣名无需羽翼而能远扬,佛法的真理不凭根基而永远坚固。佛法的美名流传吉庆,历经千古而恒常不变;佛陀应化之身赴感显现,经历尘劫而永远不朽。
清晨的钟声与黄昏的梵呗,两种声音交相回荡在灵鹫山上;慧日朗照,佛法流润,定慧法轮转动在鹿野苑中(喻讲经说法)。高悬空中的宝盖,与天上翔云连接,一起飞舞;庄野里春天的树林,与天上散落的鲜花合成缤纷的色彩。
皇帝陛下秉承天赐之福,垂衣拱手则治理八荒极远之地;德政施于百姓,天下万国皆整肃衣冠前来朝拜。陛下的恩惠施及死去之人,贝叶经文藏于石室之中;德泽遍及昆虫,梵说偈颂收入金匮之内。因而使得阿耨达的池水与中土八川相通,灵鹫山与嵩岳、华山翠脉相连。
臣以为,佛法真如虽湛然凝寂,但只要诚心归依,无不能通达;般若智慧虽玄奥深妙,但至诚修行,必能感悟证入。谁曾想到,在这无明长夜中,竟能点亮智慧火炬;在这烦恼世间里,终得普降佛法甘霖。于是,百条江河虽然流径不同,但终归于大海;万类事物虽然义理不同,但总归于真如实相。这等功德,岂是商汤、周武所能比拟?这般圣德,尧舜又岂能与之比肩?
玄奘法师天资聪颖,自幼便立下淡泊明志的修行宏愿。早在孩童时期,当世人沉溺浮华时,他已显露出超然物外的品格。他静心禅室,隐迹幽山,修行达到三禅境界(色界第三禅),悟证十地菩萨。超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束缚,独步于迦毗罗卫(佛陀故国),融会一乘佛法的真谛,随缘度化众生。
因见中土没有圆满究竟的佛法,所以他远赴印度寻求真经。跋涉恒河两岸,终得圆满教法;屡次登临雪山,更获稀世法宝(喻珍贵经卷)。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往返历时十七年;精通所有佛教典籍,以济世利人为己任。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六日,他遵照太宗皇帝敕令在弘福寺主持翻译佛教经、论,共六百五十七部。犹如引导大海般的佛法之水,涤荡众生的烦恼而永不枯竭;传扬赫赫光焰的智慧明灯,朗照幽暗而恒常不灭。如果不是长久培植殊胜的因缘,又如何能够如此彰显佛法的真谛呢?正所谓法性真如永恒常在,如同日月星辰般光明不灭;我皇洪福齐天,堪比天地乾坤般稳固长存。
臣拜读御制经、论序文,其光辉照烁古今,义理如金石之声铿锵有力,文采似风云之气润泽生动。臣现在斗胆效仿微尘附山、坠露入海之举;仅略述要旨,写下这篇序记。”
玄奘法师上书致谢道:
“玄奘深知,日月星辰(七耀)绽放光芒,是依托高天才能普照万物;九河之水润泽苍生,是凭借大地才得以通畅奔流。由此可见,万物相互依存方能成就其美,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佛法的弘扬也必须依靠人的力量,这个道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玄奘恭惟皇太子殿下,发挥睿智的文采,再次撰写圣教序文,赞叹大乘佛法,彰显真如实相。您的大作如宝珠流转、美玉生辉,似云霞绚烂、锦绣舒展;堪与日月同辉,与《咸》、《英》同一音韵(喻上古雅乐)。玄奘一介凡夫,何其有幸沐浴如此殊胜之荣,感佩之情无以言表,谨此奉启,叩谢隆恩。”
当时,皇太子李治降令答法师书,说道:“李治平素并无才学,天性也不够聪慧敏达。尤其佛教诸多经文,更是少有涉猎研读。所写的序记,鄙陋粗拙,尤其繁杂。忽然收到法师来函,如此褒扬称赞,反躬自省,实在惭愧惶恐。有劳法师等远道送来,更觉心中不安。”
高僧释彦悰笺述道:“自皇帝与太子二位圣人的《三藏圣教序》、《述圣记》颁布以来,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僧俗大众无不欢欣鼓舞,争相传颂这德政之音。教内教外称扬不已,不到十几天的时间就传遍全国。犹如慈云再度庇佑众生,慧日重放光明,皈依佛门的信众如波涛奔涌、云雾聚拢。这正是《论语》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体现啊!如来佛祖将护法重任托付给国君,确实深谋远虑。”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