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公赞
宗门狮子,游戏人间
拈花劫火生活禅,笑掷须弥山
五脉一肩,万德诵庄严
南无度人师菩萨摩诃萨
南无度人师菩萨摩诃萨
南无度人师菩萨摩诃萨
2013年4月20日
谷雨节气
生活禅宗师
一代禅门巨匠净慧长老
安详示寂
纪录片《生活禅者》(下)
生平简述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2013年4月20日清晨圆寂于黄梅四祖寺。享年81岁,僧腊67载,戒腊63夏。
净慧长老接法于近代大德虚云长老,以中兴佛教为己任,实践人生佛教思想,为后世留下珍贵的禅法智慧。
长老一生中兴道场、弘法利生,梵行懿德,令人缅怀,被誉为一代禅门巨匠,入泥入水的人间菩萨,亦诗亦禅的自在高僧!
▲净慧长老法像 摄于1952年
佛门中成长,童真入道
净慧长老因家庭贫困,未满两岁被父母送入尼庵,由海善、仁德二位尼师抚养,后即在当地发蒙就学。数年之后,海善尼师圆寂,只剩下仁德尼师照顾他,仁德尼师节约口粮作为学费,送他到私塾读书。
长老年纪虽小,却非常懂事,知道学费来之不易,刻苦用功。且长老天性颖悟,喜好读书,领悟能力很强。
净慧长老受寺院生活之耳濡目染,对常用经典、早晚课诵以及楗槌法器颇为熟悉。14岁由仁德尼师之师能庆长老尼携至武昌卓刀泉寺,礼宗桥上人为师,成为沙弥,法名宗道,号净慧。旋至三佛寺,亲近大鑫老和尚,进念佛堂,学习规矩礼仪。
结缘虚公,一身系五脉
▲1953年,虚老到江西云居山复兴真如禅寺,
佛源老和尚在云门寺继任方丈,
净慧长老担任云门寺监院
1951年,赴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于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
1953年,虚老迁江西云居,修复真如禅寺,长老奉虚老之命,留任云门寺监院,时年20岁。1955年,长老因病前往云居,仍任虚老侍者,并协助当年冬天的云居传戒法会。长老朝夕亲承虚老之耳提面命,获益良多,深得虚老器重。
长老承虚老之殷勤付嘱,亦以一身兼承禅宗法脉,为禅宗五家七宗之嗣法传人。
大地回春,正法传播
▲净慧长老朝礼印度圣地
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长老即被虚老送去深造,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生,成为中国佛学院首批研究生。
长老自身天赋极高,并具早年儒释兼修的基础,又经过中国佛学院数年的系统学习和研究,佛学根底甚为扎实,对佛教典章制度非常熟悉,深得当时的师长、大德赞许。
文革期间,长老被迫离开佛学院,辗转于京、粤、鄂等地。这期间,长老始终以禅心观照,跳出“自我”,常怀忏悔之心,保持心灵的寂静。所有的逆境都成了他磨砺意志、砥砺道业的增上缘。
1979年初,在赵朴初居士和正果法师的关怀下,长老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相关政策落实、教制建设、寺院恢复等工作。长老做事如理如法,深受赞许。
1981年《法音》杂志创刊,长老担任主编,直到2002年,期间先后当选佛协理事、中佛协常务理事、中佛协副会长。
1988年,长老应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之邀请,负责筹备组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当选为会长,同时主持柏林禅寺的重建工作。
住持柏林禅寺期间,长老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引领无数学人走进禅门。
1989年,创办国内首家以弘扬禅宗文化为主旨的刊物——《禅》。
起衰继绝,高树法幢
净慧长老最后十年,呕心沥血,起衰继绝,兴复多处寺院,高树法幢,形成了“北有赵州,南有黄梅”的弘法格局。
2003年,应本焕长老之请,继席黄梅四祖正觉禅寺,复兴当阳玉泉寺。2005年,兴复黄梅老祖寺,修复四祖传法洞,重建黄梅尼众道场芦花庵,中兴当阳度门寺。
长老连续十年主办“禅文化”夏令营,连续举办三届中国湖北·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并续办《正觉》杂志(后更名为《黄梅禅》),筹建黄梅禅文化中心,推动禅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
2013年2月,耄耋之年的长老,为法忘躯,勇于担当,晋山履职五祖寺。“七旬承道信,八旬侍弘忍;五载当阳道,玉泉度门兴”,正是这段十年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禅入生活,觉悟人生
净慧长老是“生活禅”的创立者,佛教中国化的积极探索者,人间佛教思想当代化的忠实践行者。
正如长老所说,“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佛教如何有效地融入现实生活、融入主流文化,从佛教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一直到现在,乃至未来,始终是佛教要面临、要解决的问题。整个中国佛教史,可以说是佛教围绕这一主题,在中国文化这块土壤中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
净慧长老继承和发扬了佛教中国化以及人间佛教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优良传统,创立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以“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为原则的生活禅,弘扬人间佛教适应时代和贴近众生的精神,丰富了当代人间佛教的内容,“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纪”(楼宇烈教授语),将佛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受到广大信众的追随与欢迎。
纯正道风,端正教风
净慧长老是纯正道风、端正教风的大力推动者。
他心心念念,孜孜矻矻,说:我曾经反复地琢磨,我们管理寺院究竟要做什么,我归纳为四句话:坚持“两爱”,坚持爱国爱教;树立“双风”,就是要牢固地树立学风和道风;防止“四气”,就是消极的那一面,绝对要防止俗、阔、官、霸这四气(即人事交往中的“俗气”,生活设施上的“阔气”,上下关系上的“官气”,僧信交往中的“霸气”);然后要认真地落实“四化”,即:僧团道风要坚持传统化,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僧团弘法要坚持大众化,僧团生活要坚持平民化。谆谆教导弟子们要力戒浮华奢侈之风,要力戒讲排场、摆阔气之风,要力戒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风,要力戒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之风。
谈及佛教圣地之乱象特别是商业化问题,长老痛心疾首,凡其住持的寺院,都坚持不设门票,法雨普施,晚年念兹在兹恢复重建三佛阁,反复交代的第一条便是不收门票,并呼吁全国名山大寺取消门票,还寺于民,还慈悲以道场本来。
关于“生活禅”
生活禅有四个“根本”:第一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见,第三是息道观,第四才是生活禅。
这四个“根本”,也就是我所讲的从见地到功夫。菩提心和般若见,可以说是见地。息道观和生活禅,可以说是功夫。但这只是大致上这么分,绝对不能截然地分开。不能说菩提心就只是见地,因为菩提心发起来以后,要见诸行动,那么它也是功夫。般若见好像是偏重于见地,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也要运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所以它也是功夫。息道观、生活禅,也是如此。
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总结出生活禅的四句口诀。
第一句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第二句是“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第三句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第四句是“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选自净慧长老著作《生活禅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