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第八卷记述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玄奘大师与吕才对定因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宗令大臣于志宁等赞助译事,并制大慈恩寺碑文。
第八卷
82 归敬书偈
译文:
秋七月一日,译经高僧慧立大师得知此事后深感忧虑,特致信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就这场佛学论争的利弊得失陈述己见。信中说道:
“慧立听闻诸佛立教,其经文深奥广博,义理玄妙难测,如同苍穹般浩瀚无垠,又似沧海般深不可测。即便达到十地菩萨的境界,对于真如性相的领悟仍有所迷;即便是证得无生法忍的圣者,对微小因缘的理解也尚有不足。更何况我们这些仍被八邪缠缚、沉溺于四颠倒见的凡夫,却妄想要探究佛法根本、辨析各家异同,岂不是太自不量力了吗?
据我所知,大慈恩寺的玄奘法师自幼便显露出超凡智慧,德行如美玉般高洁,操守比松柏更为坚贞。他亲赴佛国求法,精研微言大义,将经、律、论三藏融会贯通,对佛教四大部经典了如指掌。他既继承了古德的风范,又为当世树立了典范,实为浊世中的度人宝筏,僧团里的明镜指南。
法师迄今已翻译佛典三百余卷,其中包括一部名为《因明论》的著作。该论阐明了驳难论辩的宗旨,确立了破邪显正的规范——虽非佛教最精深的义理,但也绝非浅学者所能轻易领悟。
近日得知尚药奉御吕才以一介常人之资,杂采众位法师的解说,编撰《因明图解》,解释佛教因明义理。然而其未能真正领悟精义,偏好标新立异,只为沽名钓誉而妄加穿凿——既排斥诸位高僧的正解,又放纵傲慢偏执之心。更在朝堂公卿间自我标榜,于市井街巷中哗众取宠,毫无愧色,乐此不疲。经历了多次冷嘲热讽,其谬论还是不能停止。
吕才不过略通些世俗学问,便狂妄地自以为参透了佛法真谛。这就像田鼠见灶台容易攀爬,就妄言昆仑仙山也不难登临;蜘蛛在荆棘丛中结网容易,竟幻想能网住扶桑神木一般可笑。如此不自量力,与这些蝼蚁之辈有何区别?
要知道,最高妙的音律往往寂静无声,最犀利的辩才反而显得木讷。正因如此,维摩诘居士在毗耶离城宣讲妙法时,最终选择默然无语;孔子德被天下,在乡里依然谦逊恭敬;东汉黄宪因胸怀似海而备受赞誉;名士李膺因德行高洁而广受推崇。自古以来,何曾见过有人靠自我标榜、哗众取宠就能赢得士大夫们真心敬重的?这些先贤的风范,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慧立法师写了信后,这件事就渐渐平息了。冬十月一日,太常博士柳宣听闻此事被搁置,于是写下《归敬书偈》,并向译经僧众发布檄文,其偈语说:
“稽首诸佛,愿护神威。
当陈诚请,罔或尤讥。
沉晦未悟,圆觉所归。
久沦爱海,舟楫攸稀。
异执乖竞,和合是依。
去离取有,理绝过违。
慢乖八正,戏入百非。
取舍同辩,染净混微。
简金去砾,琢玉裨辉。
能仁普鉴,凝虑研几。
契诚大道,孰敢毁诽。
谔谔崇德,唯唯浸衰。
惟愿留听,庶有发挥。
望矜悃悃,垂诲婓婓。”
《归敬偈》中写道:
“昔日释迦牟尼示现降生王宫,后于娑罗双树间示现涅槃。他的微妙教法广为流布,至高真理得以弘扬,令诸佛国土蒙受摄化之恩,众生获得觉醒之益。
自佛陀的教化从西方传来,智慧之光渐照东方,汉魏之时已见佛法初传,前秦苻坚、后秦姚兴更使其兴盛。自此高僧辈出,贤士竞相追随,智慧如日恒照,法轮常转不息。
佛教在中土的弘扬,最初始于东汉的摄摩腾、竺法兰,而真正光大佛法则有赖于鸠摩罗什、道安等大师的功绩。此外,还有支遁远赴罗浮山修行,佛图澄显化于赵魏之地。这里只是简单说说知名高僧,没有详细陈述。
他们无不辩论大乘佛教的空、有之说,议论苦、集、灭、道四谛。借助假有的言语来铨衡佛道,终究还是没有离开有为法;平息言论,显明佛道,才能契入寂静的真如之境。这就好比:执着于“玄”去求“玄”,所得之“玄”已非真玄;通过“玄”而超越“玄”,或许才能触及真玄。
虽然真理超越言语思辨,但引导众生仍需借助方便法门。然而一旦立言阐释,是非争论便如战场般激烈——败者缄默,胜者先声。
因此佛陀当年降伏魔军、制诸外道,若非具备无碍辩才、无畏答难的智慧,则难免被外道喧嚷压制,令正法蒙羞。我们必须专心求道,总持法要;高树法幢,擂响法鼓。若旗帜鲜明、法轮常转,则邪见自然摧伏。倘若望风披靡、应对迟疑,却想弘扬三宝,决无可能!
吕才作为尚药奉御,深入探究佛教“空”与“有”的哲学精髓,秉持正知正见。他的学识造诣堪比古代贤哲,对佛法的领悟与往圣先贤不相上下。其论述逻辑严密,义理清晰,德行纯正,践行笃实——既已沐浴八解脱的智慧清流,又参透七觉支的觉悟真谛。
他教化众生的方式,犹如维摩诘居士示现庵罗园说法;追求真理的精神,堪比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其本意在于弘扬佛教,通过《因明注解立破义图》来辨析各家学说。若其见解正确,理应肯定其长处;若存在谬误,也当指出其不足。
如今僧众云集探讨,皆取他山之石以攻玉。朝野上下听闻吕才请益佛法的消息,无不侧耳倾听,如瓶泻水般领受法益。众人都期待能借此厘清困惑,消除争议,平息因误解而产生的种种纷争。”
时任太史令的李淳风听闻此事后,当即进言道:
“我(李淳风)虽心向正法,皈依三宝,深知真实智慧是觉悟的根本,无为之道才是佛法的真谛。然而正如丽日当空有助于天道运行,高僧弘法也确实能辅助道家玄妙之理——这些我都深信不疑。
但我决不敢将枯叶当作真金,把山鸡认作凤凰,效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使淄渑二水混为一流。若有人认为我怀有二心,这绝非我的本意!绝非我的本意!
然而自佛陀涅槃以来,已近两千年。正法时代既已远去,末法时期渐露端倪。玄妙佛理日渐晦暗,觉悟之道几近湮没。
玄奘法师跋涉万里,远赴天竺。亲睹佛陀成道的菩提树与尼连禅河,见证七处八会的圣迹,深入毗耶离城、灵鹫山等佛教圣地,验证娑罗双树与金刚宝阶的史实。更曾遍访王舍城(佛教第一次结集之地)、檀特山(须菩提修行处)、恒河两岸诸多圣迹。此等经历,实难尽述。
此外,玄奘法师在西域期间,与当地高僧深入探讨《大品般若经》等深奥经论;对中土佛学疑难,皆向印度大师请教求证。他既精研律藏,持守严谨;又通晓《阿毗昙》义理,见解透彻。从声明论到因明学,无不融会贯通。无论大乘小乘教法,他都融会于心;不管浅显或深奥的义理,他皆能以敏锐思维明断。因此,“三藏法师”的尊号在中土广受推崇,“摩诃耶那提婆”的美名在印度备受赞誉。他的声望与实学如此相称,哪里还需要多余的赞美呢?
吕才学识渊博,对佛教义理有独到见解,其思辨能力与言行造诣确实令人钦佩。然而,真正的佛法智慧往往需要天赋悟性,那种圆融无碍的辩才,岂是仅靠后天学习就能获得的?
当前关于《因明论》的争议,主要源于几个方面:理论本身的深奥,因明学体系精微玄妙;理解角度的差异,如同盲人摸象,各执一词;阐释方式的多样性,就像同一容器中的水,因观察者不同而呈现不同色彩。面对这一学术争议,社会各界都在期待权威的评判。如同秋霜时节等待晨钟唤醒大地,又似法云广布期盼春雷惊蛰万物。
但必须认识到,高深的佛学辩论,绝非浅学者所能企及;僧团内部的精微教义,在家居士难以完全领会。当然,若有文殊菩萨般的智慧辩才,或维摩诘居士的透彻见解,那么即便是最基础的佛学知识,在家信众也能完全掌握。
(柳宣)在此谨附上个人浅见,望不嫌烦扰。若仍有疑难未决之处,恳请咨询玄奘三藏作出裁决,并将最终定论传达给僧俗四众。如此,则正法得以昌明,谬见永远消除,佛法持续兴盛。
此实为护持三宝之关键!至于其他未尽事宜,已非我所能置喙。
弟子柳宣敬上”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