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传79|营造佛塔

2025-04-21 00:01: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图片





内容提要:


第七卷记述东宫制《述圣记》,玄奘大师居弘法院译经以及大慈恩寺建成,另造翻经院,迎请大师为寺上座,专务翻译,乃至前后讲译造像请营经塔,并答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书等情形。



图片



第七卷

79  营造佛塔




原文(向上滑动阅览)


三年春三月,法师欲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安置西域所将经像,其意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浮图量高三十丈,拟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将欲营筑,附表闻奏。


敕使中书舍人李义府报法师云:“师所营塔功大,恐难卒成,宜用砖造。亦不愿师辛苦,今已敕大内东宫、掖(yè)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助师,足得成办。”


于是用砖,仍改就西院。其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仿西域制度,不循此旧式也。塔有五级,并相轮、露盘,凡高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上层以石为室。南面有两碑,载二圣《三藏圣教序》、《记》,其书即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之笔也。


初,基塔之日,三藏自述诚愿,略曰:


玄奘自惟薄祐,生不遇佛,复乘微善,预闻像教,傥(tǎng)生末法,何所归依。又庆少得出家,目睹灵相,幼而慕法,耳属遗筌(quán)。闻说菩萨所修行,思齐如不及;闻说如来所证法,仰止于身心。所以历尊师授,博问先达。


信夫汉梦西感,正教东传,道阻且长,未能委悉,故有专门竞执,多滞二常之宗。党同嫉异,致乖一味之旨,遂令后学相顾,靡识所归。是以面鹫山以增哀,慕常啼而假寐,潜祈灵祐,显恃国威,决志出一生之域,投身入万死之地。絓是圣迹之处,备谒遗灵;但有弘法之人,遍寻正说。经一所,悲所见于未见;遇一字,庆所闻于未闻,故以身命余资,缮写遗阙。


既遂诚愿,言归本朝,幸属休明,诏许翻译。先皇道跨金轮,声振玉鼓,绍隆象季,允膺付属,又降发神衷,亲裁三藏之《序》,今上春宫讲道,复为述圣之《记》,可谓重光合璧,振彩联华,涣汗垂七耀之文,铿(kēng)鋐(hóng)韵九成之奏。


自东都白马,西明草堂,传译之盛,讵可同日而言者也。但以生灵薄运,共失所天,唯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诸,二圣天文,寂寥无纪,所以敬崇此塔,拟安梵本,又树丰碑,镌斯《序》、《记》,庶使巍峨永劫,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


时三藏亲负篑畚(kuì běn),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


夏五月乙卯,中印度国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等致书于法师。智光于大、小乘及彼外书、四韦陀、五明论等莫不洞达,即戒贤法师门人之上首,五印度学者咸共宗焉。慧天于小乘十八部赅综(gāi zōng)明练,匠诱之德亦彼所推重,法师游西域日常共切磋。彼虽半教有功,然未措心于《方等》,为其执守偏见,法师恒诋诃(dǐ hē)。曲女城法集之时,又深折挫,彼亦愧伏。自别之后,钦伫弗忘,乃使同寺沙门法长将书,并赍(jī)赞颂及氎(dié)两端,揄(yú)扬之心甚厚。其书曰:


微妙吉祥世尊金刚座所摩诃菩提寺诸多闻众所共围绕上座慧天,致书摩诃支那国于无量经律论妙尽精微木叉阿遮利耶:


敬问无量,少病少恼。我慧天比丘今造佛大神变赞颂及诸经论比量智等,今附比丘法长将往,此无量多闻老大德阿遮利耶智光亦同前致问,邬波索迦日授稽首和南。今共寄白氎(dié)一双,示不空心,路远莫怪其少,愿领。彼需经论,录名附来,当为抄送木叉阿遮利耶,愿知。


其为远贤所慕如此。




译文: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春三月,玄奘大师为了安置西域所请经像,避免年久散失,兼防火患,计划在大慈恩寺端门的南面建造一座佛塔。


于是,大师按照印度佛塔的式样,设计了一座高达三十丈的石砌佛塔,欲彰显大唐上国的崇伟基业。在建造之前,玄奘上表启奏,并附上设计图表。


高宗看到奏请,即派中书舍人李义府回报玄奘大师说:“法师所筹划建造的佛塔工程浩大,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建议改用砖材建造。朕也不忍心让法师过于辛劳,现已下令将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处宫苑中亡故宫人的衣物赐予法师,这些物资足够完成建塔工程。”


于是决定采用砖材建造,并将塔址改在西院。新建佛塔的塔基每边长一百四十尺(约42米),完全依照印度佛塔的建筑规制,没有沿用中原传统样式。


塔身共五层,加上顶部的相轮和露盘,总高一百八十尺(约54米)。每层塔心都供奉有佛舍利,数量从一千到两千粒不等,总计达一万余粒。最上层特别设置了石室。塔的南面立有两块石碑,分别镌刻着唐太宗的《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的《述圣记》二文,碑文由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亲笔书写。


当初在佛塔奠基的时候,玄奘大师自述诚愿,扼要地说:


“玄奘自以为福缘浅薄,未能生在佛陀住世的时代;所幸凭借些许善根,得以在佛像与教法尚存的时期听闻佛法。假如生在末法时代,将要皈依何处呢?又庆幸自己少年出家,目睹诸佛妙相。自幼就倾心佛法,耳闻先贤的教诲。每当听闻菩萨的修行事迹,便心生向往,唯恐自己不能企及;每闻如来所证悟的真理,便以全部身心虔诚敬仰。正因如此,我遍访明师求教,广泛请教各位先贤大德。


玄奘认为,东汉明帝感梦求法以来,佛法东传之路艰险漫长,教义未能完整传译,导致各宗派固守门户之见,多陷于‘常见’与‘断见’的偏执。学者党同伐异,背离佛法圆融一体的真谛,致使后世学人茫然无措。因而我常面朝灵鹫山(佛陀圣地)悲叹,效法常啼菩萨舍身求法的精神,暗自祈请佛力加被,仰仗大唐国威,决心离开此出生之地,投身九死一生的求法之路。凡所至圣迹,必虔诚参拜;凡遇弘法高僧,必求教正法。每见一部未传经典,便为前世没见到而悲伤,又为今生得以看到而高兴;每获一字真义,便为往昔没有了解而遗憾,更为今日得以听闻而庆幸。为此不惜耗尽身命资财,抄录补全缺失的经卷。玄奘诚恳的心愿得到满足,返回大唐故土,幸逢盛世明君,下诏命我翻译。


先帝(太宗)圣德超越转轮圣王,威名远震玉门关外,于佛法式微之际毅然护持,诚为佛陀真谛的传承者。更倾注圣心,亲自撰写《三藏圣教序》。当今圣上(高宗)在东宫讲道时,又作《述圣记》阐扬妙义。两篇御制文章犹如日月合璧,焕发双重光辉;似琼琚(qióng jū)相鸣,奏响九重天籁。其文字如北斗七星般璀璨永恒,韵律似《九韶》古乐般庄严恢宏。


东汉的洛阳白马寺和后秦的长安西明阁草堂寺都曾是译介佛经的重要道场,但与大唐慈恩寺翻译佛经、弘扬佛教的盛况相比,哪能同日而语啊!只是众生运气浅薄,失去了他们所共同依靠的人。玄奘唯恐三藏的梵文原典散失湮没,佛陀与圣者的教法寂寥无传,因此恭敬建造此塔,用以安置梵本佛经,再树立丰碑,镌刻《三藏圣教序》和《述圣记》。希望这座佛塔能够永远巍峨耸立,千佛都能观瞻,氤氲的圣迹和天地一样永远坚固。


在建塔过程中,玄奘大师亲自背着竹筐,端着畚箕(běn jī),搬运砖石,并指导施工。前后历时两年,佛塔圆满建成。


永徽四年夏五月五日,玄奘大师接到中印度国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论师、慧天论师等托人带来的亲笔书信。智光论师是戒贤大师门下最杰出的大弟子,为五印度学者所推崇,对大小乘教典和外道典籍四吠陀、五明论等有高深的研究。而慧天论师则精通小乘,在印度也是德望很高,深受敬仰,玄奘大师在印度常与他切磋讨论。他虽然在小乘方面功底深厚,但对大乘经典并不用心,由于他固守偏见,玄奘大师常常呵责他。曲女城大会时,他又深受挫折,也有所惭服。两位论师在玄奘大师回国后,非常想念,就托同寺沙门法长论师带来书信、赞颂和两端细棉布,对玄奘大师极为称扬。信中说:


“微妙吉祥世尊金刚座所、大菩提寺、诸多闻众所共围绕、上座慧天,致书大支那国、无量经律论妙尽精微、解脱天、阿遮利耶:


弟子慧天谨以无量经律论之智,恭问尊师法体安康。今于摩诃菩提寺金刚座侧,与诸大德共修之时,特撰《佛大神变赞颂》和关于诸经、论的想法等,现交给比丘法长,带给无量多闻、阿遮利耶、尊者玄奘。智光也向您致以无量敬意,优婆塞日授谨致顶礼。随信奉上两端细棉布,虽物薄但表诚心,路途遥远还望笑纳。如果您那边需要什么经、论,请写下名录带来,弟子定当为您抄写后送过去,希望您明白我们的心意。”


远方贤者对玄奘大师是如此仰慕。







图片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图片
图片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图片





相关文章
· 菩提心化三千界,生活禅开八万门 | 纪念禅门巨匠净慧长老
· 玄奘大师传78|贤士仰慕
· 玄奘大师传77|大慈恩寺
· 玄奘大师传76|金刚般若
· 玄奘大师传75|菩萨藏经
· 玄奘大师传72|御笔作序
·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纪念日 | 立雪断臂 安心开悟
·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圆寂日
· 中国禅宗第一人|今天,纪念慧可大师圆寂1432年
· 今天,恭迎准提菩萨圣诞〡守护众生,成满诸愿,内附修持视频
· 玄奘大师传71|逼劝归俗
· 念佛出光励会众  所说当作佛说看 || 纪念莲宗二祖
· 善导大师圆寂纪念日
· 纪念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一条荡荡西方路,径直归家莫问津
· 禅道长老圆寂纪念日 | 虚老嫡传,肉身成就
· 一声佛号一光明 | 净宗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圆寂纪念日
· 百年菩提,誉满天下|纪念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圆寂十三周年
· 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圆寂纪念日|百年禅心,慧灯长明
· 佛法是我们回家的路 | 本焕长老圆寂十三载纪念日
· 玄奘大师传69|弘福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