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第七卷记述东宫制《述圣记》,玄奘大师居弘法院译经以及大慈恩寺建成,另造翻经院,迎请大师为寺上座,专务翻译,乃至前后讲译造像请营经塔,并答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书等情形。
第七卷
79 营造佛塔
译文: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春三月,玄奘大师为了安置西域所请经像,避免年久散失,兼防火患,计划在大慈恩寺端门的南面建造一座佛塔。
于是,大师按照印度佛塔的式样,设计了一座高达三十丈的石砌佛塔,欲彰显大唐上国的崇伟基业。在建造之前,玄奘上表启奏,并附上设计图表。
高宗看到奏请,即派中书舍人李义府回报玄奘大师说:“法师所筹划建造的佛塔工程浩大,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建议改用砖材建造。朕也不忍心让法师过于辛劳,现已下令将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处宫苑中亡故宫人的衣物赐予法师,这些物资足够完成建塔工程。”
于是决定采用砖材建造,并将塔址改在西院。新建佛塔的塔基每边长一百四十尺(约42米),完全依照印度佛塔的建筑规制,没有沿用中原传统样式。
塔身共五层,加上顶部的相轮和露盘,总高一百八十尺(约54米)。每层塔心都供奉有佛舍利,数量从一千到两千粒不等,总计达一万余粒。最上层特别设置了石室。塔的南面立有两块石碑,分别镌刻着唐太宗的《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的《述圣记》二文,碑文由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亲笔书写。
当初在佛塔奠基的时候,玄奘大师自述诚愿,扼要地说:
“玄奘自以为福缘浅薄,未能生在佛陀住世的时代;所幸凭借些许善根,得以在佛像与教法尚存的时期听闻佛法。假如生在末法时代,将要皈依何处呢?又庆幸自己少年出家,目睹诸佛妙相。自幼就倾心佛法,耳闻先贤的教诲。每当听闻菩萨的修行事迹,便心生向往,唯恐自己不能企及;每闻如来所证悟的真理,便以全部身心虔诚敬仰。正因如此,我遍访明师求教,广泛请教各位先贤大德。
玄奘认为,东汉明帝感梦求法以来,佛法东传之路艰险漫长,教义未能完整传译,导致各宗派固守门户之见,多陷于‘常见’与‘断见’的偏执。学者党同伐异,背离佛法圆融一体的真谛,致使后世学人茫然无措。因而我常面朝灵鹫山(佛陀圣地)悲叹,效法常啼菩萨舍身求法的精神,暗自祈请佛力加被,仰仗大唐国威,决心离开此出生之地,投身九死一生的求法之路。凡所至圣迹,必虔诚参拜;凡遇弘法高僧,必求教正法。每见一部未传经典,便为前世没见到而悲伤,又为今生得以看到而高兴;每获一字真义,便为往昔没有了解而遗憾,更为今日得以听闻而庆幸。为此不惜耗尽身命资财,抄录补全缺失的经卷。玄奘诚恳的心愿得到满足,返回大唐故土,幸逢盛世明君,下诏命我翻译。
先帝(太宗)圣德超越转轮圣王,威名远震玉门关外,于佛法式微之际毅然护持,诚为佛陀真谛的传承者。更倾注圣心,亲自撰写《三藏圣教序》。当今圣上(高宗)在东宫讲道时,又作《述圣记》阐扬妙义。两篇御制文章犹如日月合璧,焕发双重光辉;似琼琚(qióng jū)相鸣,奏响九重天籁。其文字如北斗七星般璀璨永恒,韵律似《九韶》古乐般庄严恢宏。
东汉的洛阳白马寺和后秦的长安西明阁草堂寺都曾是译介佛经的重要道场,但与大唐慈恩寺翻译佛经、弘扬佛教的盛况相比,哪能同日而语啊!只是众生运气浅薄,失去了他们所共同依靠的人。玄奘唯恐三藏的梵文原典散失湮没,佛陀与圣者的教法寂寥无传,因此恭敬建造此塔,用以安置梵本佛经,再树立丰碑,镌刻《三藏圣教序》和《述圣记》。希望这座佛塔能够永远巍峨耸立,千佛都能观瞻,氤氲的圣迹和天地一样永远坚固。”
在建塔过程中,玄奘大师亲自背着竹筐,端着畚箕(běn jī),搬运砖石,并指导施工。前后历时两年,佛塔圆满建成。
永徽四年夏五月五日,玄奘大师接到中印度国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论师、慧天论师等托人带来的亲笔书信。智光论师是戒贤大师门下最杰出的大弟子,为五印度学者所推崇,对大小乘教典和外道典籍四吠陀、五明论等有高深的研究。而慧天论师则精通小乘,在印度也是德望很高,深受敬仰,玄奘大师在印度常与他切磋讨论。他虽然在小乘方面功底深厚,但对大乘经典并不用心,由于他固守偏见,玄奘大师常常呵责他。曲女城大会时,他又深受挫折,也有所惭服。两位论师在玄奘大师回国后,非常想念,就托同寺沙门法长论师带来书信、赞颂和两端细棉布,对玄奘大师极为称扬。信中说:
“微妙吉祥世尊金刚座所、大菩提寺、诸多闻众所共围绕、上座慧天,致书大支那国、无量经律论妙尽精微、解脱天、阿遮利耶:
弟子慧天谨以无量经律论之智,恭问尊师法体安康。今于摩诃菩提寺金刚座侧,与诸大德共修之时,特撰《佛大神变赞颂》和关于诸经、论的想法等,现交给比丘法长,带给无量多闻、阿遮利耶、尊者玄奘。智光也向您致以无量敬意,优婆塞日授谨致顶礼。随信奉上两端细棉布,虽物薄但表诚心,路途遥远还望笑纳。如果您那边需要什么经、论,请写下名录带来,弟子定当为您抄写后送过去,希望您明白我们的心意。”
远方贤者对玄奘大师是如此仰慕。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