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第七卷记述东宫制《述圣记》,玄奘大师居弘法院译经以及大慈恩寺建成,另造翻经院,迎请大师为寺上座,专务翻译,乃至前后讲译造像请营经塔,并答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书等情形。
第七卷
80 修书回信
译文: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春二月,法长向玄奘大师告辞回国,大师交付给他回信和礼物。其中写给智光法师的回信内容如下:
“大唐国比丘玄奘,谨修书中印度摩揭陀国三藏智光法师座前:
自从上次一别,一晃已过十多年了。山川遥隔,音讯难通,这些年来未能得闻法师半点消息,思念之情日益深切,常令我心绪难平。今日法长比丘不远万里而来,带来法师亲笔书信,得知法师法体康健,精神矍铄(jué shuò),顿感云开雾散,欣喜之情难以言表。恍惚间,仿佛又见法师的庄严法相。心中欢喜踊跃,难以用笔墨描述。
天气渐渐变暖,不知您现在怎么样了?还有,前些年使者回来,惊闻正法藏戒贤大师圆寂,此讯传来,心如刀割,不能自已。呜呼!大师之逝,犹如苦海之中舟楫(jí)沉没,亦如天人眼中光明熄灭。生死无常之痛,竟来得如此突然!
戒贤大师作为佛教正法的守护者,其卓越成就源于多生累劫的精进修行。他继承了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思想,发扬了龙树、提婆(龙猛)的中观学说,重新点燃智慧明灯,再树正法旗帜。他以无碍辩才破除外道邪见,如扑灭熊熊烈火;以正法甘露阻断谬论流传,似堵塞滔天洪水。
无数修行者在他的指引下找到解脱之路,众多迷途人在他的开示中得见真理光明。其教化事业之广大,德行之崇高,实为佛门的中流砥柱。无论是大乘小乘的各类经典,还是外道学派的典籍著述,他都能融会贯通,了然于胸。再艰深的文句都能讲解透彻,再隐微的义理都可阐释明白。正因如此,他被公认为当时印度佛教界最具影响力的领袖人物。
他教导弟子时总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其智慧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日以继夜地传道授业,却从不显疲态。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使其成为佛教教育史上的典范。
玄奘当年为求佛法真谛,有幸得以参谒侍奉戒贤大师。大师不嫌我资质平庸,倾囊相授,使我如蓬草生长在麻丛中般自然挺直。临别归国之际,大师更是谆谆嘱托,那些殷切教诲至今犹在耳畔。本期望大师能长久住世,共襄佛法盛事,岂料一朝竟溘(kè)然长逝。追思过往,实在令人悲痛难抑。
法师您平素承蒙戒贤大师悉心教导,早已深得法要精髓。此刻骤失恩师的悲恸之情,必当难以忍受。能怎么办呢?然而世间有为法本皆如此,还望法师节哀顺变。回想当年佛陀涅槃后,大迦叶尊者继承弘法伟业;商那和修尊者圆寂后,优波鞠(jū)多尊者继续阐扬正法。今日戒贤大师示寂,弘法重任自当由法师继任。唯愿法师以清净妙辩广宣佛法,令正法音声流布四海;以福德智慧庄严自身,使法脉传承与五岳同久。
玄奘所带回的经、论,已翻译《瑜伽师地论》等大小三十多部,其中《俱舍论》、《顺正理论》,现在还没有译完,今年一定译完。当今大唐天子圣体万福,国家安宁,以转轮圣王的慈悲,敷扬佛陀的教化。所翻译的经、论,都蒙御笔撰写序文,令官府抄写,在国内流布,还流传到邻国,他们也都遵照学习。现在虽然是像法时代的末期,然而佛教光辉闪耀,音声雍雍,仪轨穆穆,也不异于佛在室罗筏国(shì luó fá guó)的誓多林演法教化的盛况啊,希望您知晓。
另有一事相托:前次渡过印度河时,不慎遗失一驮经卷。现将书单附录于后,若有便船信使,恳请代为寻补。随信附上些许供养之物,路途遥远未能多携,还望笑纳,勿嫌微薄。
玄奘和南。”
另一封信是回给慧天法师的,内容如下:
“大唐国比丘玄奘谨致书大菩提寺三藏慧天法师足下:
自上次别后,岁月如流,而我对您的景仰之情却与日俱增。山川阻隔,音信难通,这份思念始终无处寄托。直至法长比丘携来您的亲笔书信,得知您法体安康,不禁欣喜万分。随信惠赠的白棉布两匹及《佛赞颂集》一函,承载的情谊如此深厚,令我深感惭愧,实在受之有愧。惶恐!惶恐!
天气渐渐暖和,不知您现在身体如何呢?想来您正融会贯通诸子百家之论,研习九部佛经要义,高树正法之幢,接引四方求道之士;擂响克胜法鼓,折服外道论敌,在王公贵胄间挥洒自如,于英才俊杰中卓然超群,这般自在境界,想来定是怡然自得。
玄奘近年来精力衰退,身体每况愈下,加之对您的德行常怀钦敬,每每思及往事便深感愧疚。当年云游印度时,曾有幸一睹法师风采。曲女城法会之上,更与您当面论辩。记得当时面对诸国君王与万千听众,我们辩论教义深浅——我立大乘宗旨,您持半教(小乘)观点,言辞往来间,难免有锋芒相对之处。然玄奘只为护持正法,来不及护持人情,以致多有冒犯。法会结束后,玄奘经反复寻思,豁然开朗。如今法师又派人传达您的道歉悔改之意,您何必如此执着于往事呢?
法师您学识渊博、辩才无碍,志向坚定、操守高洁。您坚定的求道意志和高远的修行境界,纵使以阿耨达池的圣水也难以比拟其深邃,用净摩尼宝珠也无法形容其光明。作为后辈学僧的楷模,弘扬正法的重任正需要您这样的高僧大德来担当。
然而,关于佛法的根本要义,我认为大乘教理已经圆满周遍,达到了言教的极致。遗憾的是,您似乎尚未对此生起坚定信心。这就好比在《法华经》的譬喻中,有人贪恋羊车、鹿车这些小乘工具,却舍弃了代表大乘的大白牛车;又如同欣赏普通水晶的美妙,反而丢弃了无价的琉璃珍宝。以您这样明达事理的大德,为何还会在此处有所滞碍呢?
更何况,我们这具如同陶土般脆弱的身体,生命短暂易逝,实在难以长久保有。在此诚恳建议您,应当及早发起无上菩提心,建立究竟正见。切莫等到临终之际,才来嗟叹悔恨,那时恐怕为时已晚。
值此信使返程之际,特修此书略表心意。随函附上些许供养之物,虽只是略表谢忱(chén),远不能尽达我内心深处的敬意,还望法师鉴察。另有一事相托:前次经书运输渡河时,不慎遗失经卷一驮。现将遗失经目另纸详列,恳请法师得便时代为寻补。其余未尽事宜,恕不一一赘述。
比丘玄奘谨呈。”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