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传81|立破注解

2025-04-24 00:03:00 发布: 人气:11
图片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第八卷记述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玄奘大师与吕才对定因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宗令大臣于志宁等赞助译事,并制大慈恩寺碑文。



图片



第八卷

81  立破注解




原文(向上滑动阅览)


终显庆元年春三月百官谢示御制寺碑文六年夏五月庚午,法师以正译之余,又译《理门论》。又先于弘福寺译《因明论》。此二论各一卷,大明立破方轨,现比量门,译寮僧伍竞造文疏。时译经僧栖玄将其论示尚药奉御吕才,才遂更张衢术(qú shù),指其长短,作《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曰:


盖闻一消一息,范围天地之仪,大哉至哉,变通爻画之纪。理则未弘于方外,事乃犹拘于域中。推浑元而莫知,穷阴阳而不测。岂闻象系之表,犹开八正之门,形器之先,更弘二智之教者也。故能运空有而双照,冥真俗而两夷,泛六度于爱河,驾三车于火宅。是知法王法力,超群生而自在,自觉觉人,摧众魔而独悟,业运将启,乃雷震而电耀,化缘斯极,亦火灭而薪尽。观其应迹,若有去来,察此真常,本无生住。但以弘济之道,有缘斯应,天祚(zuò)明德,无远不臻,是以萌蒂畴昔,神光聊见于曩(nǎng)时;祥瑞有归,净土咸款于兹日。


伏惟皇唐之有天下也,运金轮而临四有,握璇极而抚万方,耀慧日于六天,蒸法云于十地,西越流沙,遂荒妙乐之域;东渐于海,掩有欢喜之都。振声教于无边,通车书于有顶,遂使百亿须弥既咸颁于望祑,三千法界亦共沐于皇风。故令五方印度改荒服于藁街,十八韦陀译梵文于秘府。


乃有三藏玄奘法师者,所谓当今之能仁也。聪慧夙成,赅览宏赡,德行纯粹,律业翘勤,实三宝之栋梁,四众之纲纪者也。每以释教东迁,为日已久,或恐邪正杂扰,水乳不分,若不稽实相于迦维,验真文于摩竭,何以成决定之藏,为毕竟之宗者乎?幸逢二仪交泰,四海无尘,遂得拂衣玄漠,振锡葱岭,不由味于酱,直路夷通,岂藉佩于杜衡,遥途近易。于是穷河源于西域,涉恒水于东维,采贝叶于鹫山,窥金文于鹤树。所历诸国百有余都,所获经论向七百部,并传以藩驲(fān rì),聿(yù)归上京,因得面奉圣颜,对扬宗极。


此《因明论》者,即是三藏所获梵本之内之一部也。理则包括于三乘,事乃牢笼于百法,研机空有之际,发挥内外之宗,虽词约而理弘,实文微而义显。学之者当生不能窥其奥,游之者数载未足测其源。以其众妙之门,是以先事翻译。其有神泰法师、靖迈法师、明觉法师等,并以神机昭晢,志业兼赅,博习群经,多所通悟,皆蒙别敕,追赴法筵,遂得函丈请益,执卷承旨。三藏既善宣法要,妙尽幽深,泰法师等是以各录所闻,为之义疏。诠表既定,方拟流通,无缘之徒多未闻见。


复有栖玄法师者,乃是才之幼少之旧也。昔栖遁于嵩岳,尝抂步于山门,既筮仕于上京,犹曲眷于穷巷。自蒙修摄,三十余年,切思之诚,二难俱尽。然法师节操精洁,戒行冰霜,学既照达于一乘,身乃拘局于十诵。才既睹其清苦,时以开遮拆之。但以内外不同,行已各异,言戏之间,是非锋起。师乃从容谓才曰: 


“檀越复研味于六经,探赜于百氏,推阴阳之愆伏(qiān fú),察律吕之忽微。又闻生平未见《太玄》,诏问须臾即解,由来不窥象戏,试造旬日复成。以此有限之心,逢事即欲穿凿,但以佛法玄妙量,谓未与彼同,虽复强学推寻,恐非措心之所,何因今将内论翻用见讥者乎?” 


法师后逢《因明》创行,义趣幽隐,是以先写一通,故将见遗。仍附书云:“此论极难,深究玄妙,比有聪明博识,听之多不能解,今若复能通之,可谓内外俱悉矣。” 


其论既近至中夏,才实未之前闻,耻于被试不知,复为强加披阅。于是依极成而探深义,凭比量而求微旨,反覆再三,薄识宗趣。后复借得诸法师等三家义疏,更加究习,然以诸法师等虽复序致泉富,文理会通,既以执见参差,所说自相矛楯。义既同禀三藏,岂合更开二门,但由衅发萧墙,故容外侮窥测。


然佛以一音演说,亦许随类各解,何必独简白衣,不为众生之例?才以公务之余辄为斯注,至于三法师等所说善者,因而成之;其有疑者,立而破之。分为上、中、下三卷,号曰“立破注解”。其间墨书者,即是论之本文。其朱书注者,以存师等旧说。其下墨书注者,是才今之新撰,用决师等前义。凡有四十余条,自郐以下犹未具录。至于文理隐伏稍难见者,仍画为义图,共相比挍(jiào)。


仍更别撰一方丈图,独存才之近注论。既外无人解,无处道听途说。若言生而知之,固非才之望也。然以学无再请,尚曰传灯,闻一知十,方称殆庶,况乎生平不见,率尔辄事含毫,今既不由师资,注解能无纰紊(pī wěn)。窃闻雪山夜叉说生灭法,丘井野兽叹未曾有。苟令所言合理,尚得天仙归敬。才之所注,庶几于兹。


法师等若能忘狐鬼之微陋,思句味之可尊,择善而从,不简真俗,此则如来之道,不坠于地,弘之者众,何常之有。必以心未忘于人我,义不察于是非。才亦扣其两端,犹拟质之三藏。




译文: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夏五月一日,玄奘大师在翻译主要经、论的余暇,又翻译《理门论》。先前在弘福寺还曾翻译《因明论》。这两部论著各一卷,系统阐述了因明学的论证规则和逻辑方法,参与翻译的僧徒们争相给这两部论撰写文疏,标榜才学,一时因明学风大盛。


当时,译经僧栖玄将《因明论》呈送尚药奉御吕才审阅,吕才据此另辟蹊径,对各家学说进行评点,撰成《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并在序言中写道:


“听说天地阴阳的消长变化,蕴藏着宇宙运行的终极法则;《周易》卦爻的玄妙演变,揭示着万物衍化的根本规律。然而,这些认知终究局限于凡俗世界的框架,未能参透超然物外的真谛。即便是穷究混沌元气、推演阴阳变化,依然无法触及那不可测度的至高真理。


谁能想到,在《易经》象数体系之外,佛法早已开启通向解脱的八正法门;在形质器物诞生之前,般若智慧就已照亮世间。正因如此,佛法才能同时观照‘空’、‘有’真义,融通出世与入世的境界——以‘六度’为舟筏,助众生渡过欲望之河;以‘三乘’为车驾,引众生逃离火宅之苦。


佛陀以其无上智慧超越众生,在觉悟自身的同时普度世人。当因缘成熟时,佛法如惊雷闪电般震撼人心;当教化圆满时,又似薪尽火灭般归于寂静。若观察佛陀化现的踪迹,似乎有来有去;但体悟其永恒法身,则本无生灭可言。


佛法广布世间,必待有缘方能显现;上天福佑明君,无论多远终会应验。昔日佛陀降生时,已有神光显现预示;今日祥瑞齐聚于此,正是净土显现的明证。


大唐王朝统御天下,犹如转轮圣王驾临四方。秉持天道枢要,安抚万国疆域——其智慧如日照耀六欲诸天,其教化似云滋润十方世界。向西跨越流沙大漠,将佛国净土纳入版图;向东直至沧海之滨,使欢喜之地尽归王化。


大唐的声威教化远播无远弗届,文明典章直抵宇宙之巅。于是,百亿须弥山诸国纷纷献上地图户籍,三千大千世界共同沐浴帝国德风。正因如此,五印度诸邦改穿唐服列席长安朝堂,十八部吠陀经典译成汉文珍藏秘阁。


而玄奘法师,堪称当世佛陀。他天资聪颖、学识渊博,德行高洁、持戒精严,实为佛门栋梁、四众楷模。他常思:佛教东传中土已久,正邪教义混杂,犹如水乳交融难以分辨。若不亲赴释迦故里求证佛法真谛,不到摩揭陀国验证原始佛典,如何建立确凿无误的经藏,奠定究竟圆满的教义?


恰逢天下太平、海内澄清,法师得以轻装西行,手持锡杖跨越葱岭。无需张骞凿空般的艰辛,道路自然畅通;不必屈原佩香草求索,遥途近在咫尺。于是西溯印度河源头,东渡恒河流域,在灵鹫山采集贝叶经,于鹤树林研读金文圣典。游历了一百多个国家,带回佛经论著近七百部,并用番国的驿马驮运,返回长安,于是觐见天子,阐释佛法真谛。


这部《因明论》,是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的梵文佛典中的一部。其理论涵盖三乘教义,内容统摄百法明门,深入探究‘空’‘有’真谛,贯通内外各宗学说。虽然文辞简练但义理宏大,看似文字精微却意旨显豁。研习者穷尽一生也难窥其奥妙,钻研者历经数载仍不足测其渊源。正因它是通向诸法玄妙的重要门径,所以优先予以翻译。


当时有神泰法师、靖迈法师、明觉法师等人,皆天资聪颖、志向远大,博通诸经、悟性超群。他们奉皇帝特诏,前来参与译场,得以亲承玄奘教诲,执经请益。玄奘法师既善阐发佛法精要,又能透彻解析幽深义理,神泰法师等人便将所闻记录下来,作成注疏。注释完成后,本欲广为流传,无奈机缘未至,多数学人尚未得见。


此外还有栖玄法师,他是我年少时的故交。昔日他隐居嵩山修行时,我曾多次登山拜访。后来他到长安任职,却依然眷顾我这寒舍中人。承蒙他三十余年的关照,我们之间既有深厚情谊,又常切磋佛理。


然而,栖玄法师持戒精严,冰清玉洁,虽通达大乘教义,却始终恪守《十诵律》的戒规。我见他过于清苦,时常劝他放宽修行尺度。只因我们立场不同——他重戒律,我重义理,言谈间不免针锋相对。栖玄法师曾从容对我说:‘檀越您既精通儒家六经,又钻研诸子百家;既能推算阴阳历法,又通晓音律玄机。听闻您生平未曾读过《太玄经》,却能在奉诏解答时即刻领悟;从未接触过象戏,尝试研习十日后便能精通。以您这般聪慧机敏的头脑,遇事总要追根究底。但佛法奥义深远,恐怕与世间学问终究不同。纵然您竭力研习推求,或许仍难契入真谛——为何如今反要因翻译内明论典而受到质疑呢?’


栖玄法师后来遇到《因明论》翻译流传,因为这部论义理深奥难解,所以他就为该论作了注疏,并赠送给我。还随文附信说:‘此论极为艰深,探究的是佛门至深奥义。近来即便聪慧博学之士听闻讲解,也多不能领会。倘若您真能通晓其中玄机,便可称得上是贯通内外学问了。’


这部《因明论》刚传入中原时,我其实从未接触过这类学问。因不愿在他人考校(jiào)时显露无知,便勉强自己潜心研读。我依据‘极成’原则探究深奥义理,通过‘比量’方法推求精微旨趣,反复钻研多遍,才略知其中要义。


后来我又借来神泰等三位法师的注疏对照学习,发现他们虽然论述广博、文理通畅,却因个人见解分歧,导致观点相互矛盾。这些注疏既然都以玄奘三藏的讲授为根本,本不该出现两种不同解释。正因内部见解不一,才给了外道攻讦(jié)的可乘之机。


然而佛陀虽以同一法音演说妙理,却也允许众生依据自己的根机而有各种的理解。何必唯独苛责在家人,不让他们像其他众生一样理解佛法呢?我便在公务之余撰写此注:对于三位法师注解中的精当之处,予以采纳;对其存疑之处,则立论辩驳。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题名《立破注解》。其中:其中用黑字书写的,是《因明论》的原文;红字注解的,是各位法师的解说;红字下面的黑字注解,是我现如今新撰写的,用来判定各位法师的注解,共有四十多条;一些细微的问题尚没有完全注解。至于那些文理隐伏、比较难以发现的内容,还绘制了逻辑图解,以便对照参详。


我又另行绘制了一幅方丈图(逻辑结构图),上面单独书写我个人的最新注解。因明之学当时在中原尚无人通晓,既没有同道可切磋,也没有文献可参考——若说这些见解是天赋所得,那实在不敢当。


治学之道,贵在精益求精,如此方能传承真知;需有举一反十的悟性,才算真正登堂入室。而我对《因明论》的注解,实属白手起家:既无师承指导,又属首次接触,其中疏漏在所难免。但想起两个佛教典故:雪山夜叉本非人类,却因解说佛法而受敬重;井底之兽虽处卑微,听闻妙法亦能顿悟。可见只要契合真理,纵使出自平凡,亦能获得认同。拙注若能阐明一二真谛,便足慰平生。


诸位法师若能放下门户之见,以追求真理为要,不论见解来自僧俗,择其善者而从之——如此方能令佛法真谛永驻世间。佛法的弘扬本应集思广益,又何必拘泥于常规?若仍固守人我之别,不辨是非真伪,我将继续深入探讨,直至向玄奘大师求证真解。”







图片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图片
图片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图片





相关文章
· 得道的人,也发脾气吗?
· 佛说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 近恶知识舍离正道正见
· 不空耗,不走弯路
· 值得无限循环的一首佛曲
· 当心,这个过失容易犯
· 悟公上人:此地叫“极乐清凉”
· 念佛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什么?||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三十八课
· 世界读书日|如何读佛经,才能快速消罪增福?
· 悟公上人:一心念佛(四)
· 玄奘大师传80|修书回信
· 世界读书日|这样读经典,能快速消罪增福
· 佛说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 恶知识者,令舍离大乘菩提心
· 悟公上人:要把功德存进三宝银行
· 今天,世界地球日|山川河流皆有灵,草木鱼虫皆共生
· 悟公上人:一心念佛(三)
· 喂,醒醒!
· 世界地球日 || 是众生的心声,也是世界的共识
· 救命绳在手莫回头!
· 别耍嘴皮子,上座!
· 佛说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 云何得远离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