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第八卷记述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玄奘大师与吕才对定因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宗令大臣于志宁等赞助译事,并制大慈恩寺碑文。
第八卷
81 立破注解
译文: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夏五月一日,玄奘大师在翻译主要经、论的余暇,又翻译《理门论》。先前在弘福寺还曾翻译《因明论》。这两部论著各一卷,系统阐述了因明学的论证规则和逻辑方法,参与翻译的僧徒们争相给这两部论撰写文疏,标榜才学,一时因明学风大盛。
当时,译经僧栖玄将《因明论》呈送尚药奉御吕才审阅,吕才据此另辟蹊径,对各家学说进行评点,撰成《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并在序言中写道:
“听说天地阴阳的消长变化,蕴藏着宇宙运行的终极法则;《周易》卦爻的玄妙演变,揭示着万物衍化的根本规律。然而,这些认知终究局限于凡俗世界的框架,未能参透超然物外的真谛。即便是穷究混沌元气、推演阴阳变化,依然无法触及那不可测度的至高真理。
谁能想到,在《易经》象数体系之外,佛法早已开启通向解脱的八正法门;在形质器物诞生之前,般若智慧就已照亮世间。正因如此,佛法才能同时观照‘空’、‘有’真义,融通出世与入世的境界——以‘六度’为舟筏,助众生渡过欲望之河;以‘三乘’为车驾,引众生逃离火宅之苦。
佛陀以其无上智慧超越众生,在觉悟自身的同时普度世人。当因缘成熟时,佛法如惊雷闪电般震撼人心;当教化圆满时,又似薪尽火灭般归于寂静。若观察佛陀化现的踪迹,似乎有来有去;但体悟其永恒法身,则本无生灭可言。
佛法广布世间,必待有缘方能显现;上天福佑明君,无论多远终会应验。昔日佛陀降生时,已有神光显现预示;今日祥瑞齐聚于此,正是净土显现的明证。
大唐王朝统御天下,犹如转轮圣王驾临四方。秉持天道枢要,安抚万国疆域——其智慧如日照耀六欲诸天,其教化似云滋润十方世界。向西跨越流沙大漠,将佛国净土纳入版图;向东直至沧海之滨,使欢喜之地尽归王化。
大唐的声威教化远播无远弗届,文明典章直抵宇宙之巅。于是,百亿须弥山诸国纷纷献上地图户籍,三千大千世界共同沐浴帝国德风。正因如此,五印度诸邦改穿唐服列席长安朝堂,十八部吠陀经典译成汉文珍藏秘阁。
而玄奘法师,堪称当世佛陀。他天资聪颖、学识渊博,德行高洁、持戒精严,实为佛门栋梁、四众楷模。他常思:佛教东传中土已久,正邪教义混杂,犹如水乳交融难以分辨。若不亲赴释迦故里求证佛法真谛,不到摩揭陀国验证原始佛典,如何建立确凿无误的经藏,奠定究竟圆满的教义?
恰逢天下太平、海内澄清,法师得以轻装西行,手持锡杖跨越葱岭。无需张骞凿空般的艰辛,道路自然畅通;不必屈原佩香草求索,遥途近在咫尺。于是西溯印度河源头,东渡恒河流域,在灵鹫山采集贝叶经,于鹤树林研读金文圣典。游历了一百多个国家,带回佛经论著近七百部,并用番国的驿马驮运,返回长安,于是觐见天子,阐释佛法真谛。
这部《因明论》,是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的梵文佛典中的一部。其理论涵盖三乘教义,内容统摄百法明门,深入探究‘空’‘有’真谛,贯通内外各宗学说。虽然文辞简练但义理宏大,看似文字精微却意旨显豁。研习者穷尽一生也难窥其奥妙,钻研者历经数载仍不足测其渊源。正因它是通向诸法玄妙的重要门径,所以优先予以翻译。
当时有神泰法师、靖迈法师、明觉法师等人,皆天资聪颖、志向远大,博通诸经、悟性超群。他们奉皇帝特诏,前来参与译场,得以亲承玄奘教诲,执经请益。玄奘法师既善阐发佛法精要,又能透彻解析幽深义理,神泰法师等人便将所闻记录下来,作成注疏。注释完成后,本欲广为流传,无奈机缘未至,多数学人尚未得见。
此外还有栖玄法师,他是我年少时的故交。昔日他隐居嵩山修行时,我曾多次登山拜访。后来他到长安任职,却依然眷顾我这寒舍中人。承蒙他三十余年的关照,我们之间既有深厚情谊,又常切磋佛理。
然而,栖玄法师持戒精严,冰清玉洁,虽通达大乘教义,却始终恪守《十诵律》的戒规。我见他过于清苦,时常劝他放宽修行尺度。只因我们立场不同——他重戒律,我重义理,言谈间不免针锋相对。栖玄法师曾从容对我说:‘檀越您既精通儒家六经,又钻研诸子百家;既能推算阴阳历法,又通晓音律玄机。听闻您生平未曾读过《太玄经》,却能在奉诏解答时即刻领悟;从未接触过象戏,尝试研习十日后便能精通。以您这般聪慧机敏的头脑,遇事总要追根究底。但佛法奥义深远,恐怕与世间学问终究不同。纵然您竭力研习推求,或许仍难契入真谛——为何如今反要因翻译内明论典而受到质疑呢?’
栖玄法师后来遇到《因明论》翻译流传,因为这部论义理深奥难解,所以他就为该论作了注疏,并赠送给我。还随文附信说:‘此论极为艰深,探究的是佛门至深奥义。近来即便聪慧博学之士听闻讲解,也多不能领会。倘若您真能通晓其中玄机,便可称得上是贯通内外学问了。’
这部《因明论》刚传入中原时,我其实从未接触过这类学问。因不愿在他人考校(jiào)时显露无知,便勉强自己潜心研读。我依据‘极成’原则探究深奥义理,通过‘比量’方法推求精微旨趣,反复钻研多遍,才略知其中要义。
后来我又借来神泰等三位法师的注疏对照学习,发现他们虽然论述广博、文理通畅,却因个人见解分歧,导致观点相互矛盾。这些注疏既然都以玄奘三藏的讲授为根本,本不该出现两种不同解释。正因内部见解不一,才给了外道攻讦(jié)的可乘之机。
然而佛陀虽以同一法音演说妙理,却也允许众生依据自己的根机而有各种的理解。何必唯独苛责在家人,不让他们像其他众生一样理解佛法呢?我便在公务之余撰写此注:对于三位法师注解中的精当之处,予以采纳;对其存疑之处,则立论辩驳。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题名《立破注解》。其中:其中用黑字书写的,是《因明论》的原文;红字注解的,是各位法师的解说;红字下面的黑字注解,是我现如今新撰写的,用来判定各位法师的注解,共有四十多条;一些细微的问题尚没有完全注解。至于那些文理隐伏、比较难以发现的内容,还绘制了逻辑图解,以便对照参详。
我又另行绘制了一幅方丈图(逻辑结构图),上面单独书写我个人的最新注解。因明之学当时在中原尚无人通晓,既没有同道可切磋,也没有文献可参考——若说这些见解是天赋所得,那实在不敢当。
治学之道,贵在精益求精,如此方能传承真知;需有举一反十的悟性,才算真正登堂入室。而我对《因明论》的注解,实属白手起家:既无师承指导,又属首次接触,其中疏漏在所难免。但想起两个佛教典故:雪山夜叉本非人类,却因解说佛法而受敬重;井底之兽虽处卑微,听闻妙法亦能顿悟。可见只要契合真理,纵使出自平凡,亦能获得认同。拙注若能阐明一二真谛,便足慰平生。
诸位法师若能放下门户之见,以追求真理为要,不论见解来自僧俗,择其善者而从之——如此方能令佛法真谛永驻世间。佛法的弘扬本应集思广益,又何必拘泥于常规?若仍固守人我之别,不辨是非真伪,我将继续深入探讨,直至向玄奘大师求证真解。”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