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译经
元魏南台洛下永宁寺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文】
【原典】
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三藏,妙入总持①。志在宏法,广流视听,遂挟道宵征,远莅葱左。以魏永平之初,来游东夏。宣武皇帝,下敕引劳,供拟殷华,处之永宁大寺。四事②将给,七百梵僧,敕以流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先时流支奉敕创翻《十地》,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讫尽论文,佛法隆盛,英儁蔚然,相从传授,孜孜如也。帝又敕清信士③李廓,撰《众经录》,廓学通玄素④,条贯经论,雅有标拟,故其录云:“三藏流支,自洛及邺,爰至天平二十余年,凡所出经,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即《佛名》、《棱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并沙门僧朗、道湛及侍中崔光等笔受,具列唐贞观《内典录》。”廓又云:“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可有万夹,所翻新文笔受藁本⑤,满一闲屋。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兼工呪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澡罐内空,弟子未来,无人汲水,流支乃操柳枝,聊撝⑥井中,密加诵呪,纔始数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栏,即以钵酌,用之盥洗,旁僧具见,莫测其神,咸共嘉叹大圣人也。流支曰:“勿妄褒赏,斯乃术法,外国共行,此方不习,谓为圣耳。”惧惑世人,遂秘不传。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魏云宝意,博赡之富,理事兼通,诵一亿偈。偈有三十二字。尤明禅法,意存游化。以正始五年,初届洛邑,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借佛陀扇多,魏言觉定,从正光年,至元象二年,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当翻经日,于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余僧参助。其后三德乃徇流言,各傅师习,不相询访。帝以宏法之盛,略叙曲烦,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其闲⑦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时兼异缀。后人合之,共成通部,见宝唱等录。
初宝意沙门神理标异,领牒魏词偏尽隅奥,帝每令讲《华严经》。披释开悟,精义每发。一日正处高座,忽有持笏执名者,形如天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可请令定。”
使者即如所请见讲诸僧。既而法事将了,又见前使,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意乃含笑熙怡,告众辞诀,奄然卒于法座。都讲等僧亦同时殒,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又熙平元,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姓瞿昙氏,名般若流支,魏言智希。从元象元年至兴和末,于邺城译《正法念》、《圣善住》⑧、《回诤》、《唯识》等经论,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各去上字,但云“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注释】
①总持:梵语陀罗尼之意译,具有能持能遮之义。能持者,可使持善不失;能遮者,可使诸恶不起。又可分为五种:一是闻持,即闻一字之声,可悟五乘教法;二是法持,于教法闻持而不忘;三是义持,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失;四是根持,于六根之缘境,总持而无余念;五是藏持,总持如来藏之理而不失。
②四事:亦作四事供养,即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③清信士:又作近事男、优婆塞等,即受三皈五戒之在家男子。
④玄素:玄,缁之意,指披着缁衣(黑色衣服)之僧人之学问,亦即佛学;素,白之意,此指佛教之外的学问。
⑤藁本:同稿本。
⑥撝:通挥。
⑦闲:间也。
⑧圣善住:《大正藏》第十二册收录《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元魏毘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译。由于般若流支与菩提流支同为流支,故本传叙及菩提流支译此经,有待考证。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